2020年员工管理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工管理)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目录
前言1
壹、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壹)人才发展成就1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1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
(二)人才发展存于的问题2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2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2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3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3
(三)发展形势分析4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5
(壹)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6
1、总体目标6
2、具体目标6
三、主要任务9
(壹)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9
1、突出培养壹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9
2、大力培养壹批领导和运营型高级管理人才10
3、加快培养壹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12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13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13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14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15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15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15
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16
3、打造壹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16
(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17
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17
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18
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18
四、保障措施19
(壹)加强组织领导19
(二)加大经费投入19
(三)优化发展环境20 (四)完善关联政策20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前言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于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和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

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激励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纲要是政府推进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6+1”支柱产业,以及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壹、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壹)人才发展成就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

“十壹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189
万余人,包括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于内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之上学历的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之上职称的人才12.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壹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壹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收入、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人才的引进和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人才发展存于的问题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重庆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伴随而来的是壹批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壹步优化提升的“瓶颈”。

如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于紧缺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未来重庆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急需大量系统设计(SA)、项目管理
(PM)以及桥梁软件工程师(BSE)等中高端人才。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从区域分布见,重庆主城区高层次人才的密度大,主城区以外的各区县人才数量偏少。

从产业分布见,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全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壹线人才严重不足。

从企业分布见,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多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具有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相对不足。

此外,有相当多的人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和重点产业关联度不高。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侧重于抓重点产业的技术项目和资金,对重点产业的人才建设关注度不够,主要表当下:壹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统壹领导、统壹规划、统壹协调的重点产业人才工作机制。

二是人才发展政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直辖以来重庆市出台了壹系列有利于优化人才环境的政策,但仍没有壹个针对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政策文件。

现有养老、住房、医疗、户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壹些紧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三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比较单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培养任务仍十分艰巨。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和发达地区相比,重庆专门为重点人才发展搭建的平台层次低、数量少,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仍比较落后,对重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

全市重点产业需进壹步加强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的结合,需进壹步加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开局,重庆进壹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9年出台的《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壹步明确了“6+1”重点产业的定位,明确了“6+1”重点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壮大的53条产业链。

到2015年,重庆“6+1”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2.5万亿元,到2020年,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4万亿元,力争突破5万亿元。

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壹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产业人才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研发等方面人才,以及中高级技能人才
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和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人才的竞争。

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壹步夯实人才基础,以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建设壹支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以人才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壹)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按照“重统筹、抓俩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人才知识化、专业化、实用化方向,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新阶段重庆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出壹条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

(二)基本原则
——党管人才,形成聚才合力。

加强党对重点产业人才的统壹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和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依托基础,突出发展重点。

于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人才。

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环境,健全成才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重庆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壹支以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能够充分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
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局面。

2、具体目标
——人才总量充实,结构合理。

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1%;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各类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重点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之上学历比重达到90%之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之上学历达到90%之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

到2020年,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之上学历达到95%之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之上学历达到95%之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4:5。

加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8.7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15.8万人;到2020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4.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20.3万人。

表1:重庆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预测
——人才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向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流动,基本实现人才分布和产业布局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人才开发多样,满足需要。

采取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满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和各类职校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和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育50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运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
壹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懂市场规则的重点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1000名之上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机制创新。

到2015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50%左右就业,吸纳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0.78万人次。

到2020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的52%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5%,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1.26万人次,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人才使用效能提高,贡献增长。

到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到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2%,人才贡献率达到3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6%。

三、主要任务
配合重庆市重点产业建设的思路和目标,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四个三”战略,即着力培育和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构建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三大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完善促使重点产业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搭建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为我市重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壹)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1、突出培养壹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以化解重点产业发展“瓶颈”为突破口,加紧培养壹批重点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

重点加快五个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即:能够对科技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起关键作用的国家级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以汽车、船舶配套装备、精品钢材、新材料、电子信息、制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风险投资、理财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紧紧围绕五类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开展“重点产业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产业海外精英人才集聚计划”、“软件蓝领万人培训计划”、“IT5000公益培训计划”、“全球ITCBO海选行动”等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训计划专项。

以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加紧培养壹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重点产业学科研究梯队计划”,依托重大产业科技项目建设,于每个产业选拔1名市级领军人才、3名后备人才和第三梯队成员,培养集聚壹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

实施“重点产业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
设计划”,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建100个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各类科研力量的整合,同时依托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抓紧培养壹批青年技术骨干。

鼓励各大企业以“柔性引进”方式引进国际顶尖技术人才来渝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

鼓励企业于市外、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广泛吸引沿海和国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庆重点产业发展服务。

2、大力培养壹批领导和运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产业规划建设能力为重点,着力选拔培养壹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通的党政干部人才。

采取理论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有计划地选派关联部门党政干部到高等院校集中学习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到工业园区、基层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培训,继续推进关联部门之间干部交流任职工作,提高党政干部应对现代产业发展新形势、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通、具有战略眼光和规划思路,能够推动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党政干部人才。

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为目标,规范初任培训,抓好任职培训,逐步实行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

按照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要求,加
强党政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坚持跟踪培养,定期考察,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于重点产业关联部门推进政府雇员制度,从全社会广泛选拔优秀管理人才,改善政府部门人才结构。

以优化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和提高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壹批长于管理、善于运营的企业领导人才。

实施“重点产业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使用人才。

建立企业运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评价和选拔机制,选拔大批符合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懂运营、善管理、敢干事、能干事且且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物。

实施“重点产业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从重点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优秀企业运营管理人才,采取到重点高校集中学习、到知名培训机构专题培训、到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顶岗锻炼、赴国内发达地区或境外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力争5年内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主要领导型人才轮训壹遍。

实施“重点产业百名优秀海外企业家引进计划”,抓住新壹轮全球产业转移机遇,采取团队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从海外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领导人才。

3、加快培养壹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以提高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壹批知识全面、技术精湛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实施“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推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升级。

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完善培训制度,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高技能人才。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通过名师带出壹批高技能人才。

鼓励重点企业于关键职业(工种)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于解决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实施精品工程和带徒传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合作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发挥职业院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训”。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打造重点城市人才集聚高地。

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大
城市)建设,将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长寿、荣昌打造成为全市效能高、活力强、贡献大的人才发展高地。

重点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机械制造、冶金建材、印刷包装、汽摩零部件等产业关联的中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打造重点园区人才集聚高地。

以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入驻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把特色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冶金等产业壹线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集聚发展的高地。

打造总部基地人才集聚高地。

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视野,紧紧抓住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于渝设立区域性总部的机遇,促进跨国公司研发、生产、销售人员本地化,将俩江新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西部新城、茶园新区等总部经济发展区打造成为拥有国际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总部经济人才集聚高地。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根据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实际情况,到2020年,基本建成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材料、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西部地区笔记本电脑、网络通信设备及终端、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家电、互联网技术、国际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软件设计和测试等高端运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为中国西部“硅谷”建设的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化工等高端运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为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整车设计、汽摩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高级维修等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均的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内燃机、特种船舶、风电装备、轨道交通、核电辅助设备、节能环保等设备的研发、操作、调试、维护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打造中国现代装备制造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纳米、超导等新材料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均、国家级镁合金产业应用研发基地和西部精品钢材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

打造家电、造纸及奶制品、服装、酒类饮料等方向的中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充分发挥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于人才培育和集聚的作
用,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依托长安、庆铃、建设、嘉陵、力帆等汽车摩托车企业,惠普、富士康、思科、英业达、广达等电子信息企业,机电、四联、海装风电、长征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造企业,能投集团、电力公司等能源企业,重啤、天友等轻工食品制造企业,成为吸纳重点产业核心人才的主体,打造重点企业人才集聚和发展高地。

鼓励每个重点企业加快打造高素质企业领导人才和后备干部、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

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重点企业和生产壹线聚集。

支持重点企业吸引科技人才,进壹步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

“十二五”期间,全力支持全市工业50强企业打造成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需求,采取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工作评选等方式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建立和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市内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机制。

鼓励重点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高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