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名》八卷二十七篇,1502个词条。内容为: 卷一:释天 地 山 水 丘 道;卷二:释州国 形体; 卷三:释姿容 长幼 亲属;卷四:释言语 饮食 采 帛 首饰; 卷五:释衣服 宫室; 卷六:释床帐 书契 典艺; 卷七:释用器 乐器 兵 车 船;卷八:释疾病 丧制 全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具体条例顾千里《释名 略例》归为10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归为9例 。

语词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同一事物的 名称可能会出现“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的情况。 强调语言的强制性与继承性; 注意语言交际功能需要语言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与经济性; 提出“义类”和“事类”两个重要范畴。


《释名》直到清代才有注本,最早的注本 是毕沅的《释名疏证》;后有王先谦《释 名疏证补》,这是清人研究整理《释名》 集大成之作,最便于研读。除此还有成蓉 镜《释名补证》、吴翊寅《释名疏证校议 》;今人整理本有祝敏彻、孙玉文点校的 《释名疏证补》,任继昉《释名汇校》。
全书二十七卷,研究方法主要是声训,即 用声训的方法来探求字义的语源。刘熙在 前人运用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发展,书中的 声训使用与前人使用有不同:在数量上, 过去只是偶尔用之,《释名》则全部采用 声训;前人用声训多宣传儒家思想,《释 名》则是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词源,突破文 字形体,突破拿文字宣传儒家思想,用语 言声音来探求意义。


两汉:声训发展的极盛时期,带有政治性、主观随 意性、普遍性等特点,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 《白虎通义》是代表。如“民者,瞑也”。“王者 ,往也”。 《释名》(东汉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创造、积累 ,到了东汉末年,声训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了,产生 一部总结性的声训著作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于 是《释名》就应运而生。当然,《释名》并不只是 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开创,完全算 得上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性质的专著。


《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颜氏家训》 等著作上记载《释名》为刘熙所作,共八卷;《后 汉书·文苑传》记载《释名》为刘珍所作,三十篇 。现在的看法是:可能刘熙和刘珍都作《释名》, 不过刘珍的著作没有留传下来,今本所传的《释名 》为刘熙所作。 对于《释名》的成书时代并不确定,一般都是比较 模糊的说法——东汉末年。清代郝懿行《刘熙释名 考》认为刘熙是汉献帝时期人,《释名》应不后于 公元220年。

总之,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既不是必然的 ,也不是偶然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关系比较复杂。远在汉代,刘熙就能突破 文字形体,看到语音和语义的关系,以声 训来释义,从语音来研究语义,是一种发 展。但是,刘熙大量使用声训释义,就失 之太宽,容易产生主观任意、穿凿附会的 问题。


《释名》既运用了书面材料,也运用了口 语资料。书中在解释的时候运用先秦和汉 人的著作,特别是其中的声训资料,此为 材料来源一;全书1502个词条,大部分是 “百姓日称”的词语,因此,《释名》的 解释也常利用方言俗语的读音。可见,《 释名》不仅取材于先秦典籍书面语,也十 分重视当时口语材料。

冯青青 2014年3月18日
《释名》解读 语源学
含义 声训
第一部汉语语源学的专著《释名》
作者和时代、内容和条例、材料和方法、贡献和 影响、不足、刘熙的语言学思想、注本
总结
请大家完成!
语源学,也叫词源学(etymology),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它的任务是 探索词的形式及意义的来源和演变历史。 古代语言学家关于词的来源问题有两种不 同的看法:一是认为词和它所反映的事物 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这是本质论者; 一是认为词和客观事物并不具有必然的联 系,用某一词指称某一事物,乃是约定俗 称所致,这是约定论者。




第六,记载了大量的语音材料,为上古音的研究提 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七,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其他材料 相互补充; 第八,收录很多双音节词,并对同义词反义词有所 描写,对研究汉代的构词法、汉语史很有价值; 第九,记录了个人的生活状况,对研究汉代社会文 化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右文说”由宋朝王圣美提出,它是根据形声字的 声符来推求词义的一种学说,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多 在右边,所以称为“右文说”。简单来说,“右文 说”就是谐声偏旁兼表意义,即形声字的声符在表 声的同时还表意。徐通锵《语言论》认为:右文说 的实质就是根据声符提供的线索进行语源的研究。 “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餐之 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因声求义”是王念孙学派注释古书
时常用的方法,如王念孙《广雅疏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郝懿行 《尔雅义疏》等。“就古音求古义,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第一,释义中有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第二,释义有数词用一训的; 第三,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声训; 第四,大量使用、无限使用声训,容易走 向主观任意,对字义的解释不免有穿凿附 会之处。





第一,突破文字形体,摆脱经学束缚,首先将训诂 研究引入语言学研究范围; 第二,系统推求事物得名原因,开语源学研究先河 ; 第三,首次从语言的角度,以声训为主要训释方式 来探求词义及语源; 第四,正确提出事物得名由来问题,从理论和实践 上补充荀子“约定俗成”原理; 第五,采用近于今天的描写语音学的方法记录方音 ,如舌腹、舌头、合唇、开唇等;



古人也叫“谐声训诂”,它是采用同音字或者双声 叠韵字(音同或音近)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在 探求词源的时候古人常用这种方法;它导先于先秦, 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先秦:《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而正, 孰敢不正?”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先秦的声训具有偶发 性,人们还没有自觉地普遍地使用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