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释名》 [汉]刘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190410
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 1) 《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是解经的教科书 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 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 (一)价值 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其次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 3、 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 四、《尔雅》的注疏 1、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 2、唐宋:陆德明、邢昺 3、清代:邵晋涵、郝懿行 五、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埤雅》(P112)《骈雅》(P113) ★《方言》简说 1、《方言》的称名和作者 全称:《 輶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旧题:汉· 扬雄撰。[扬雄—杨雄] 2、《方言》的内容体例 (1)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 (2)用“通语”(共同语)解释方言; (3)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 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 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 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 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 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 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 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 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 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 ★《释名》简说 1、《释名》作者和内容体例 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成国是刘熙的字 。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 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 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 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 为细,也比较合理。 2、《释名》的价值 (1)“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2)保存了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语语源探寻提供了 线索。 ★《经典释文》简说 1、《经典释文》作者和内容体例(所谓“释文”,就是释义和释音。)
《释名》的编排及其义训特点探析
《释名》的编排及其义训特点探析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尔雅》、《说文》、《释名》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尔雅》、《说文》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至今仍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所在,《释名》则冷落得多了。除三国吴韦昭补作《职官训》,并撰《辨释名》外,直到清代研究者才渐多起来,如毕沅作了《释名疏证》、《续释名》、《释名补遗》等。随着语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提高,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对《释名》也有了新的审视。其在编排上有何特点?作为一部以声训为主的训诂学书籍,它在义训方面又有何独特之处?本文特将其与《尔雅》《说文》进行对比,以展现其后出转精的编排及义训特点。
一、《释名》编排的特点
(一)划篇分类精细合理
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功事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以此为创作主旨,刘熙按义以类聚的分篇原则推求事物得名之由,将全书分为八卷二十七篇:(1)有的沿用了《尔雅》的分类,它们是《释天》《释山》《释丘》《释宫室》《释乐器》;(2)有的是离析了《尔雅》的分类,它们是:析《尔雅·释亲》为《释长幼》《释亲属》;析《尔雅·释器》为《释采帛》《释首饰》《释床帐》《释书契》《释用器》《释兵》《释车》;析《尔雅·释地》为《释州国》《释道》;析《尔雅·释水》为《释水》《释船》。(3)有的是增立《尔雅》所未备的类别,它们是《释形体》、《释姿容》、《释言语》、《释饮食》、《释典艺》、《释疾病》、《释丧制》。
《释名》的内容
《释名》的内容
《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的作品,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它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释名》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天文地理:卷一至卷四主要解释了天、地、山、水、丘、道等自然元素和地理概念。
2. 人体与生物:卷五至卷七涉及人体各部位、生物、植物、动物等。
3. 器物与制度:卷八至卷十解释了各种器物、制度、风俗等。
4. 语言与文学:卷十一至卷十三关注语言、文字、文学等领域。
5. 伦理与宗教:卷十四至卷十六探讨伦理道德、宗教学等领域。
6. 艺术与娱乐:卷十七至卷二十关注艺术、音乐、戏剧等领域。
7. 其他: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涵盖了诸如教育、政治、法律等其他方面。
具体到某一例子的解释可能更有助于理解,《释名》对“冬日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的训解为“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再比如,在解释“雨”这个字时,《释名》将其训解为“羽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如鸟羽动则散也”。
总之,《释名》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训诂学著作,对于研究汉语词汇史、语言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选择、填空题
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
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从刘熙《释名·释船》看汉代之“广船”
从刘熙《释名·释船》看汉代之“广船”作者:金行德
来源:《广东造船》2015年第01期
摘要:《释名》刘熙著,是船史界所熟悉的著作,著于汉。本文作者通过对其中《释船》、“南越王船”、珠海古渔船等的研究、探讨,认为《释船》所参照的是广船。作者还根据明清时期的船舶形制,推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广船”是装载量为三十吨左右,船长7丈余的单桅帆船。
关键词:《释船》;南越王船;珠海古渔船;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广船
中图分类号:U674.92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Shiming written in the Han Dynasty by Liu Xi is familiar to the domestic Ship historia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boat of Nanyue King, the Zhuhai ancient fishing boat and so on explained in the chapter Explaining Boats of the book,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ships are exactly Guangdong ships. On the basis of the ship shape and typ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Guangdong ship used for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陈建初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
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
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
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
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
1.脐一剂(释形体67J
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
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
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
"《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
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
"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
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
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
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
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
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
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
《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作者: 宦荣卿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成书年代;交州;生平事迹;后汉书;中郎将;孙权;尔雅;三国志;称名;汉末
摘要: <正> 刘熙所著《释名》是我国早期著名训诂著作,与《尔雅》、《方言》、《说文》齐名。对于它以声训“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前人已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阐发。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却还存在不少有待廓清的疑问,至于它成书的确切年代则更是个悬案。由于资料的极端匮乏而且每有抵牾,刘熙的生平事迹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三国·吴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士燮命为长史”;《薛综传》:“(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阝少马)为交州刺史。(阝少马)到,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一、填空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释名 汉 刘熙著
释名 汉 刘熙著简介“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罵,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月、阙皆在月部)《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月”的原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如“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发,拔也,拔擢而出也。”(《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其实
《释名》——精选推荐
《释名》
东汉刘熙
第一卷
释天第一: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谓之玄,玄,县也,如县物在上也。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阙也,满则阙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景,竟也,所照处有景限也。
晷,规也,如规画也。
曜,燿也,光明照燿也。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气,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寒,扞也,扞格也。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云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
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岁,越也,越故限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唐虞曰载,载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
五行者,五气也,於其方各施行也。
金,禁也,气刚毅能禁制物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水,准也,准平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於下也。於易为坎,坎,险也。
《释名》“行,抗也”疏证
《释名》“行,抗也”疏证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这条声训以“抗”为“行”的语源。经过论证,我们知道“行”作为名词是“道路”,作为动词是“行走”,“抗”由“亢”孳乳而来,“亢”是人颈,故“亢、抗”引申而具有“高举、强大、抵御、当对”等义。“行,抗也”之“抗”当释为“高举”。刘熙释“行”为“抗”,除了因为“行、抗”读音相近外,还因为行走动作需要举足。
关键词:释名行抗声训
汉代刘熙的《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寻求语源的著作。《释名·释姿容》谓:“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行”上古音属匣母、阳部,“抗”上古音属溪母、阳部。匣溪旁纽,阳部叠韵,“行、抗”音近。故从语音上看,以“抗”训“行”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从词义上看,“行、
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解释词语的意义,最好是找到其语源,方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今试从“行、抗”二词分别入手,一探究竟。
一、释行
许慎《说文解字》略早于《释名》,是书谓:“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据小篆析“行”字为“彳、亍”,又释“彳”()为“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释“亍”()为“步止也,从反彳”,实际上是将“行”字左右两分,谓其由正反兩胫构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进一步解释道:“三属者,上为股、中为胫、下为足也。单举胫者、举中以该上下也。胫动而股与足随之。”而林义光《文源》却反对说:“按不象人胫形,古文作,三属亦不相连。从彳之字,皆以行为义,彳实行省,不为字。”[1](P542)
《释名》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释名》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MiT国I—y t雠n妇h c叭h1叮』k瑚龃rch d N衄dtlB 1hi。咿曙hi
w肌t h0LA吕NamiT|吕Thillp罄1li Mi岫诂a曲p.1汕le b∞k Hl,眦t
’rhich‘li船us越ons h叭m越f衄f∞岫ed叫l tlle aⅢhoLdm船曲ma吐d州L圯月mI砌讲m“hmi叫帆.
A籼m协 R髂明rch of U1e脚story of№uniI嗜n妇gs(shi M如g)and
AboutIt
形A J7\7G月un-彳f
Tk∞Kin酣曲8.The㈣h如m (clli峭e D。p丑rlⅢ血t,I血“cou啪0f丑l豸iang,h¨323000t cK皿)
Ab8tmct:1k瑚eard ofN哪iIlg咄‘皆(shiMir蝴w柚3tm眈d bywei zhaoin d皓dlyn舶哆dtIIe
“五四”以后.除了“文革”期问.《释名》研究打人冷官以 外.总的来说,其研究还是比较热闹的,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以后,《释名》研究几乎成了一大热门。
这期较早的研究文章有杨树达《释名新略例》.以声韵为 本.厘成条例,不拘牵字形,较之顾广圻有很大的进步;胡朴安 作《释名之内容及其条例》,在顾广圻10例的基础上增补8 例。周祖谟作(书刘熙(释名)后》,殷盂伦作《(说文解字)和(释 名)两书简析》,孙德宜作《刘熙和他的(释名)》等评论《释名》 的得失。早期主要是从条例方面分析和总的方面来评论《释 名》。
刘熙《释名》与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以待 贤者 。
一
、
日常应用文体 的繁盛 与著录外 延的拓展
在 《 释名 》之前 ,东汉蔡 邕 《 独断》论 及策 书 、制书 、诏书 、戒 书 、章 、奏 、表 、驳议 等朝廷应 用
一
定影 响 。从 文 体 史 眼光研 究 《 名》 相 关材 料 ,有 助 于理 解 汉代 到 魏晋 六朝 之 间文 体论 承 上 启 下的 环 节。 释 【 键 词1释 名 关 汉 代 文体 形 态 应 用 文体 文 学 文体
[ 中图分 类号]1 6 9 [ 2 . 文献标识码]A [ 00 文章编号] 10 — 3 6 (0 0 5 0 4 — 8 0 0 7 2 2 1 )0 — 16 0
应 、表里如 一 的要求 ,合 观 《 释书契 》释表 “ 思之 于 内 ,表施 于外 ”1 与 《 言 ・ 3 1 ( 法 问神 》 “ ,心声 言
也 ;书 ,心 画也 ” 4 , 毛诗 序》 “ 、I 1 《 情动 于中而形 于言 ” ㈣ , 可见汉 人的普遍 观念 。说 的外延 比语广 , 《 释名 》 说 ,述也 ,宣述 人意也 。 同P3重点 也是在 语言 能真实 表达意 义 。对 东汉人 来说 ,所有 的 F :“ ” (1 l’ J头 言说都 属 于 “ ” 说 ,笔 录的 臣子 谏说 、策 士游 说等 则是 安排 精 密 的书 面 “ ” 体 。 《 赋》 称 “ 说 文 说炜 烨 而谲 诳 ” 4 ” ,1 ”其 关 注 重心 已在 说 体 的文 学语 言 特征 ,不 同于 汉人 强调 思 想 与 表达 的 内外 如一 。 《 l ( 释 名》 论 ,伦 也 ,有 伦理也 。 网 ’ :“ ” ” 此处 伦理 当解为条 理 、层 次 ,参 《 水》 “ ,伦 也 ,水 文相次 有伦 释 沦
自考《训诂学》
河北自考《训诂学》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第三章 训诂
3
先秦训诂的特点:
B,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如: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lù)。” 《左传•文公五年》:“六(lù)人叛楚,即东 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晋· 杜预注 “秋,楚人灭六lù”。六lù国,今庐 江 六县。杜预仲归,子家。(六lù古国名。其故 都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的注解,孔颖 达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
隋-唐•顏師古《汉书注》等;
第三章 訓詁 第一節 訓詁的涵義(《古代汉语》 蒋冀骋主编教材第172页第1段)
11
二是訓詁突破了解經的範圍。 这时期不仅注释儒家经典,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 籍和文學作品,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如: 东晋•郭璞(pú)《山海经注》(《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
第三章
訓詁 第一節 訓詁的涵義(《古代汉语》 蒋冀骋主编教材第172页第1段)
13
4、训诂学的衰微期——宋、元、明 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 宋•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所作的《疏》; 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 《楚辞集注》是成就最為突出的代表。 宋代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宋人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 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 2,宋人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 如:宋•吴棫(yù)的《韵补》,宋•郑庠xiánɡ的《古音辨》 (已佚)是研究古韵的先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名
[汉]刘熙撰奉新廖映书校
叙卷一释天第一
释地第二
释山第三
释水第四释丘第五
释道第六
释州国第七
释形体第八卷二释姿容第九
释长幼第十
释亲属第十一
释言语第十二释饮食第十三
释彩帛第十四
释首饰第十五
卷三释衣服第十六
释宫室第十七
释床帐第十八
释书契第十九释典艺第二十
卷四释用器第二十一
释乐器第二十二
释兵第二十三
释车第二十四释船第二十五
释疾病第二十六
释丧制第二十七
释名叙
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着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答难解惑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以塞可谓之士聊可省诸刘熙成撰
释名卷一
释天第一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垣也垣然高而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易谓之干干? 也? 行不息也又谓之元元悬也如悬
物在上也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缺也满则缺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
晷规也如规画也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气饩也饩然有声而无形也
风兖豫司横口合唇言之风汜也其气博汜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寒捍也捍挌也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
春蠢也动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
岁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载载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
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金禁也其气刚严能禁制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水准也准平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于易为坎坎险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于易为艮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
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于易为震二月之时雷始震也
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巳也阳气毕布巳也于易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阳气以茂也
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
西秀也秀者物皆成也于易为兑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
戌恤也物当收敛矜恤之也亦言脱也落也
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亦言物成皆坚核也
甲孚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
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
丙炳也物生炳然皆着见也
丁壮也物体皆丁壮也
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巳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
庚犹更也庚坚强貌也
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
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
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露虑也覆虑物也
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
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
? 霂小雨也言裁? 历沾渍如人沐头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
云犹云云众盛意也又言运也运行也
雷硍也如转物有所硍雷之声也
电殄也乍见则殄灭也
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又曰辟历辟折也所历皆破折也
雹炮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盛咆也
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又曰蝃蝀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见于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见也又曰美人阴阳不和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故以盛时名之也
霓啮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
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
阴而风曰曀曀翳也言掩翳日光使不明也
风而雨土日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珥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面旁也
日月亏曰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
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
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
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昏损也阳精损灭也
晨伸也旦而日光复伸见也
祲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
氛粉也润气着草木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
彗星光稍似彗也
孛蒲没切星星旁气孛孛然也
笔星星气有一枝末锐似笔也
流星星转行如流水也
枉矢齐鲁谓光景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亦言其气枉暴有所灾害也
厉疾气也中人如磨厉伤物也
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
●截也气伤人如有断截也
灾? 也火所烧灭之余曰? 言其于物如是也
害割也如割削物也
异者异于常也
青痟也如病者痟瘦也
慝态也有奸态也
妖夭也夭害物也
孽孽也过之如物见髡孽也
释地第二
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干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巳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
壤瀼也肥濡意也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
高平曰陆陆漉也水流漉而去也
下平曰衍言漫衍也
下湿曰隰隰蛰也蛰湿意也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
地不生物曰卤卤炉也如炉火处也
徐州贡土五色有青黄赤白黑也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
土黄而细密曰埴埴腻也黏? 如脂之腻也
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
土白曰漂漂轻飞散也
土黑曰卢卢然解散也
释山第三
山产也产生物也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陵隆也体高隆也
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
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挟而长也
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
山小高曰岑岑崭也崭然也
土锐而长曰峤形作桥也
小山别大山曰●音彦●甑也甑一孔者●形孤出处似之也
山多小石曰磝磝尧也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
山多大石曰礐礐学也大石之形学学然也
山有草木曰岵岵怙也人所怙取以为事用也
山无草木曰屺屺圯也无所出生也
山上有水曰垺垺脱也脱而下流也
石载土曰岨岨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