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即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是儿童成长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儿童是感性化的人,儿童与成人的审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段话:“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这就是说,儿童是纯粹用感性去感受艺术的,儿童审美中理性的蛰伏使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超理念特征。他们喜欢哪叱,打开电视一看小哪叱出来,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喜欢数码宝贝,神模怪样的“宝贝”都能一个不错叫得出名字,说得出它们的故事,喜欢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但他们并不一定喜欢江姐,赖宁、孔繁森、焦裕禄,他们爱读郑渊洁、秦文君、韩寒、郭敬明,却不喜欢鲁迅、叶圣陶、巴金,说不出鲁迅的文章有什么好。儿童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近距离审美,很多时候,屏幕形象比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更能感动他们,一个憨态可掬的布娃娃会比一本精美的书籍更能赢得他们的心。而成人的审美则是一种渗入了理性关照的审美。他们在对文学艺术进行感受的同时,还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理性分析,能品头评足。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儿童的审美能力不如成人,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有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充满诱惑、充满新奇的大千世界,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比成人更敏锐、更强烈。但这种感受力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
本文将针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增强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展开阐述。
一、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
儿童审美的近距离特征对于语文教师的启示是:如何让书本成为儿童的至爱,让阅读成为跟
游戏一样充满乐趣的活动?
著名的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因此“亲身体验和感受”是培养儿童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更切实地让儿童去体验和感受,笔者有一些成功的做法。
1、创造环境走近“美”
给儿童阅读的时间、氛围和条件。笔者所在学校每条走廊上设有开架式图书角。书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儿童读物,点缀着兰花、文竹等小盆景,几个小凳子围着书架静候着孩子们光临。学校图书室全开候开放,有很雅致的阅读角,每周开设两节读书课,让孩子们自主选择书籍和场所静静阅读。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心灵交融。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书渐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兴趣,教师利用孩子读书间歇的时间,经常与他们交谈,交换读书的感受,对儿童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2、随心所欲体验“美”
每周一谈:我愿做××(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校园中一处幽静场所,团聚畅谈,老师一般不参与。如果你走近他们细听,会发现他们喜欢其个人物,有时仅仅是为了他的某个习惯动作或一句口头禅,他的一番有趣的经历,他的外表或一套独特的打扮等等。但是孩子们谈得饶有兴味,甚至手舞足蹈,他们想象着自己成为××,有一番有趣的新鲜的体验,这样自由活跃的交流也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渴望,丰富了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力,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
3、角色互动创造“美”
每学期1-2次班队活动,要求孩子们各自化妆成文学作品中自己心仪的一个角色,小队成员相互合作,演出一个有代表性的片断。课本剧的表演就包含在这样的活动中。在自己所欣赏所创造的角色中,融入了孩子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这也就是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与孩子们的审美创造相结合。
4、精选材料知“最美”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渐渐敏感起来。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由此孩子们手中的书本应该是他的年龄能理解、接受的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因此,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经常向孩子们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书目,经常与孩子们交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经常与儿童一起谈论艺术作品,有助于儿童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儿童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儿童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艺术作品。
笔者曾在小学高年级班中开展“我选编的新课本”活动,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从大量课外读物中选编自己喜爱的短文按一定顺序编排,配上相应练习和思考,并自己设计封面,组成一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本。评选出最受同学欢迎的课本,供大家学习欣赏。这项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汇展,在作品筛选中充分展示了孩子
们的审美个性。在成果的比较和评优中,提升了孩子们发现美、审视美、鉴赏美的能力。
5、用好网络辨别“美”
信息技术拓展了阅读的天地,不少孩子喜欢读“屏”甚于谈“本”。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让孩子们熟悉几个著名的读书网,经常来往获取新鲜读物,浏览别人的读后感,留下自己思想的踪迹,对于孩子的成长不无帮助。笔者曾不止一次组织孩子们交流:“我最喜欢的网站”许多孩子在发言中以明朗的态度,表明自己对于不健康网站的摈弃、鄙夷,展示了当代少年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以此带动全体同学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值得语文教师化大力气去研究如何用好它,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风络的世界都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在儿童的生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儿童阅读世界的窗口。
阅读是积淀,丰富的积淀是儿童审美感知力成长的土壤,当阅读与儿童生活密不可分时,我们再也不能低估孩子对世界的欣赏、理解、判断的能力。
二、结合课堂,培养丰富敏锐的语感
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学》里说过一句值得玩味的话“一句话具有一颗心”。文本作者在他的话语里寄寓了他某种思想感情,是他心灵的投射,读者在听读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心去发现这颗心。阅读中审美的感知力除了读者心灵的深刻情感的丰富之外,敏锐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优秀的言语作品是语感创造的必由之路,否则,无异缘木求鱼。
1、语文课以读为本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中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由于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
朱熹认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总是先让孩子们自己去读读,读通读顺口。好比一条新的路,先让他们自己去走走,满足新鲜感,又长见识。发现什么障碍了,自己先想想办法,即使某些文章必须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才能读懂,我也不着急,让孩子们先自己提出疑问来。有些文章,教师甚至可以一句不讲。如学《开国大典》,我几乎没有分析课文内容,只要求孩子们学着中央电视台的首席演播员,将开国大典的盛况向全国人民播送。先听范读,再练读,然后表演,再评议,取长补短,最后又读,配上课件演示。逐段练习,层层推进,读出气概,读出国威,在激清澎湃的诵读中领悟人民爱国、爱领袖之情的壮美动人。鲁迅的文章语言风格独特,许多教师喜欢把学文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内容上,生怕学生读不懂。我不太在乎学生是否明白鲁迅所处的社会如何黑暗可憎,而是从语言入手,读出鲁迅语言的风骨。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中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从来没有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之事是爱还是恨。”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放下顾虑,以读代讲,鲁迅的艰涩人生、故乡的风俗人情,自然会了然于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无须言语描述,感觉真切无误,语感的培育也就同时落到实处。
2、养成品词味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