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和间脑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体 小结 绒球
9
2.前叶: 山坡 旧小脑 水平裂 (脊髓小脑) 蚓结节
蚓锥体 蚓垂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次裂 后外侧裂
(二)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分子层含有星形细胞、蓝状细胞和Purkinje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 的平行纤维和攀缘纤维(来自下橄榄核)组成。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0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梨状细胞层 含有Purkinje细胞(是惟一的传出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受 颗粒细胞轴突(平行纤维)的兴奋和星形细胞、蓝状细胞的抑制。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1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颗粒层 含有颗粒细胞,Golgi细胞和小脑小球(由玫瑰结、颗粒细胞 树突和Golgi细胞轴突)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2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二)内部结构
2、小脑核(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体 (白质) 小脑皮质
13
(二)内部结构 3、小脑髓质
①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联系 ②小脑叶片间与小脑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③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3对小脑脚
16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进入小脑 ①发出纤维经顶核中继后, 到前庭神经核、红核、网 状结构
②发出纤维经中间核,经小 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和丘脑腹 外侧核再到对侧大脑皮质运 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损伤:肌张力低下
17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35
漏斗 室旁垂体束 垂体前叶
乳头体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脑 束
36
垂体
(1)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穹窿 终纹
前脑内侧束
37
(2)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在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1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2.原小脑综合征 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征
41
复习思考题
1.小脑的形态分叶、机能分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如何? 2.间脑的分部及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有哪些特异性中继核 团,他们的纤维联系如何? 3.下丘脑外形怎样?内部主要核团有哪些?功能如何?
42
激,参与运动调节和初步感知痛觉,进化较新。(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组,与大 脑皮质有往返联系,进化最新,参与高级精神活动。(新丘 脑)
3、功能
①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感知粗略痛觉 ②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清醒状态 ③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④参与高级精神活动
30
(二)后丘脑
神经系统
小脑和间脑概述
1
二 小脑
Cerebellum
基本要求
掌握小脑的形态、分叶。小脑核的概念与组成; 小脑的功能。
熟悉小脑体的分部;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
二 小脑
Cerebellum
丘脑间黏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第四脑室 漏斗 垂体 下髓帆
(一)小脑的位置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小 脑幕下方,借3对小脑脚连于 脑干的背面。
19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脑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红核
齿状核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20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脑桥 延髓
3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of the cerebellum ,Sagittal slice.
4ຫໍສະໝຸດ Baidu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5
(二)小脑外形与分叶 1.分部
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 : 小结、蚓垂、蚓锥体; 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 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
后面观
24
间脑位置
侧面观
底面观
25
(一)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1、位置和外形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前方突 出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 脑枕
背侧丘脑
内囊
丘脑枕
中间块
丘脑前结节
下丘脑沟
26
2、内部结构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
前庭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楔 小脑束组成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脑桥臂)
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结合臂)
脊髓小脑前束等传入纤维 小脑中央核到对侧红核和 背侧丘脑的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14
(三)小脑纤维联系及功能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的 随意运动三方面。
40
4、功能
(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内 分泌活动。 (2)是皮质下(自主)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循环、 呼吸、摄食、生殖、水盐平衡。 前区有副交感神经中枢,升高体温中枢;后区有交感神经中 枢,降低体温中枢;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外侧区为摄食中 枢。 (3)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4)昼夜节律调节: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交叉
终板
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垂体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的结构
34
2.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乳头丘脑束
前连合 室旁核
前核
视上核 漏斗核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32
(四)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锥体外系对运动调节
底丘脑核 红核 黑质
背侧丘脑
33
(五)下丘脑
1、位置和外形
位臵:背侧丘脑前下方 构成第3脑室侧壁和底壁 主要结构 上界为下丘脑沟 下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
有3条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原裂
水平裂
6
小脑扁桃体
7
(一)小脑外形与分叶 2.分叶
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 原小脑
绒球脚 前叶 蚓垂、蚓锥体 小结 绒球
后叶
新小脑
8
1.绒球小结叶: 绒球, 绒球脚 小结 原小脑(前庭小脑) 中央小叶
原裂
小叶 中央小叶翼
山顶
方形小叶 上半月小叶 下半月小叶
内髓板: 板内核 前核 内侧核 背侧部 外侧核 腹侧部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联络性核团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内髓板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外侧核 丘脑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后外侧核
内侧核
板内核
丘脑枕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27
28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位置:位于背侧 丘脑后端 的下方 组成: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分别接受下丘的听觉纤维和 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颞 叶听觉中枢和枕叶视觉中枢 功能: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31
(三)上丘脑
松果体 内分泌腺,有抑制生殖 腺和调节生物钟等作用。 缰三角 丘脑髓纹 与边缘系统活 缰连合 动有关 后连合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可见钟摆样膝反射;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22
三、
间脑 Diencephalon
基本要求
掌握间脑的位置与分部;背侧丘脑的形态,腹后核 的区分、功能及纤维联系;下丘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后丘脑、底丘脑的位 置,组成及功能。
23
三、间脑 diencephalon
腹前核、腹外侧核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29
按核团性质分为3类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中线核团和网状核,与网状结构联 系,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属古老的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接受特异性刺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18
中间核
小脑半球皮质
对侧红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 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由小脑上脚传 出,到对侧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再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损伤: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参与对内脏活动的调 节,影响脑干和脊髓对 体温、循环、呼吸、摄 食、生殖、水盐平衡的 调节
前脑内侧束
背侧纵束 乳头被盖束
38
(3) 与背侧丘脑的双向联系
参与和影响情感行为
39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抗利尿激素 (ADH ,加 压素)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催产素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 隆起的毛细血管 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 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 叶(腺垂体)。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维持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 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15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下脚
前庭神经核
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9
2.前叶: 山坡 旧小脑 水平裂 (脊髓小脑) 蚓结节
蚓锥体 蚓垂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次裂 后外侧裂
(二)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分子层含有星形细胞、蓝状细胞和Purkinje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 的平行纤维和攀缘纤维(来自下橄榄核)组成。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0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梨状细胞层 含有Purkinje细胞(是惟一的传出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受 颗粒细胞轴突(平行纤维)的兴奋和星形细胞、蓝状细胞的抑制。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1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颗粒层 含有颗粒细胞,Golgi细胞和小脑小球(由玫瑰结、颗粒细胞 树突和Golgi细胞轴突)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2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二)内部结构
2、小脑核(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体 (白质) 小脑皮质
13
(二)内部结构 3、小脑髓质
①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联系 ②小脑叶片间与小脑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③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3对小脑脚
16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进入小脑 ①发出纤维经顶核中继后, 到前庭神经核、红核、网 状结构
②发出纤维经中间核,经小 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和丘脑腹 外侧核再到对侧大脑皮质运 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损伤:肌张力低下
17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35
漏斗 室旁垂体束 垂体前叶
乳头体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脑 束
36
垂体
(1)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穹窿 终纹
前脑内侧束
37
(2)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在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1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2.原小脑综合征 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征
41
复习思考题
1.小脑的形态分叶、机能分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如何? 2.间脑的分部及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有哪些特异性中继核 团,他们的纤维联系如何? 3.下丘脑外形怎样?内部主要核团有哪些?功能如何?
42
激,参与运动调节和初步感知痛觉,进化较新。(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组,与大 脑皮质有往返联系,进化最新,参与高级精神活动。(新丘 脑)
3、功能
①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感知粗略痛觉 ②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清醒状态 ③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④参与高级精神活动
30
(二)后丘脑
神经系统
小脑和间脑概述
1
二 小脑
Cerebellum
基本要求
掌握小脑的形态、分叶。小脑核的概念与组成; 小脑的功能。
熟悉小脑体的分部;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
二 小脑
Cerebellum
丘脑间黏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第四脑室 漏斗 垂体 下髓帆
(一)小脑的位置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小 脑幕下方,借3对小脑脚连于 脑干的背面。
19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脑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红核
齿状核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20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脑桥 延髓
3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of the cerebellum ,Sagittal slice.
4ຫໍສະໝຸດ Baidu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5
(二)小脑外形与分叶 1.分部
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 : 小结、蚓垂、蚓锥体; 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 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
后面观
24
间脑位置
侧面观
底面观
25
(一)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1、位置和外形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前方突 出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 脑枕
背侧丘脑
内囊
丘脑枕
中间块
丘脑前结节
下丘脑沟
26
2、内部结构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
前庭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楔 小脑束组成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脑桥臂)
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结合臂)
脊髓小脑前束等传入纤维 小脑中央核到对侧红核和 背侧丘脑的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14
(三)小脑纤维联系及功能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的 随意运动三方面。
40
4、功能
(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内 分泌活动。 (2)是皮质下(自主)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循环、 呼吸、摄食、生殖、水盐平衡。 前区有副交感神经中枢,升高体温中枢;后区有交感神经中 枢,降低体温中枢;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外侧区为摄食中 枢。 (3)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4)昼夜节律调节: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交叉
终板
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垂体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的结构
34
2.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乳头丘脑束
前连合 室旁核
前核
视上核 漏斗核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32
(四)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锥体外系对运动调节
底丘脑核 红核 黑质
背侧丘脑
33
(五)下丘脑
1、位置和外形
位臵:背侧丘脑前下方 构成第3脑室侧壁和底壁 主要结构 上界为下丘脑沟 下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
有3条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原裂
水平裂
6
小脑扁桃体
7
(一)小脑外形与分叶 2.分叶
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 原小脑
绒球脚 前叶 蚓垂、蚓锥体 小结 绒球
后叶
新小脑
8
1.绒球小结叶: 绒球, 绒球脚 小结 原小脑(前庭小脑) 中央小叶
原裂
小叶 中央小叶翼
山顶
方形小叶 上半月小叶 下半月小叶
内髓板: 板内核 前核 内侧核 背侧部 外侧核 腹侧部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联络性核团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内髓板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外侧核 丘脑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后外侧核
内侧核
板内核
丘脑枕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27
28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位置:位于背侧 丘脑后端 的下方 组成: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分别接受下丘的听觉纤维和 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颞 叶听觉中枢和枕叶视觉中枢 功能: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31
(三)上丘脑
松果体 内分泌腺,有抑制生殖 腺和调节生物钟等作用。 缰三角 丘脑髓纹 与边缘系统活 缰连合 动有关 后连合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可见钟摆样膝反射;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22
三、
间脑 Diencephalon
基本要求
掌握间脑的位置与分部;背侧丘脑的形态,腹后核 的区分、功能及纤维联系;下丘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后丘脑、底丘脑的位 置,组成及功能。
23
三、间脑 diencephalon
腹前核、腹外侧核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29
按核团性质分为3类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中线核团和网状核,与网状结构联 系,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属古老的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接受特异性刺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18
中间核
小脑半球皮质
对侧红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 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由小脑上脚传 出,到对侧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再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损伤: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参与对内脏活动的调 节,影响脑干和脊髓对 体温、循环、呼吸、摄 食、生殖、水盐平衡的 调节
前脑内侧束
背侧纵束 乳头被盖束
38
(3) 与背侧丘脑的双向联系
参与和影响情感行为
39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抗利尿激素 (ADH ,加 压素)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催产素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 隆起的毛细血管 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 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 叶(腺垂体)。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维持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 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15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下脚
前庭神经核
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