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方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

一、创作背景

孙中山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者,首先提出了要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首次向来自澳大利亚的威廉·亨瑞·端纳披露了自己的宏伟造路计划,此后的六年里,尽管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一直没有放弃实业建国的构想。1918年6月26日,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孙中山寓居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即现在的香山路7号,此后直至1920年11月下旬,在两年半内,他抽出相当精力专门制定规模宏大的建国计划,并最终形成了《建国方略》一书。

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内容,是经过他组织科学人员做过初步考察的,虽然还存在许多忽略工程技术、资金条件的空想,但从中国自然和经济地理上来说,已是一个基本吻合国情的建设蓝图,态度是科学的。而且有十分具体的内容,对今天我国的发展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先生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资源分布等情况制定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实业计划。提出以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三个经济发达区域,同时开发,协调发展。具体如下:

1.北部经济发展区以渤海湾的计划大港:北方大港为龙头,沿黄河流域和西北、东北铁路系统往西达中国西北边缘地区。充分利用西北热河特别区域及蒙古地区丰富的矿产,增加输出,促进发展。

2.中部经济发展区开辟上海为东方大港,依托中央、东南铁路系统和长江流域各水系,发展沿江沿路各省经济。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将长江流域周边的地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南方经济发展区将广州改良为南方大港,借助珠江流域及西南铁路系统,开发南方各省份,包括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等。

由上述几点可见,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划分成北、中、南三大区域,分别以渤海湾、上海、广州的港口发展为中心,带动西北、西南的发展。《实业计划》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书中提到要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兴建冶铁、制钢工厂,发展矿业。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还具体提出修建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以及三峡大坝等当前中国已经建成或准备兴建的世纪工程。关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主张实行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混合经济体制。而这些都与中国改

革后走的经济发展与强国之路不谋而合。

三、《实业计划》与当今发展的异同

相同点:

1.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

孙中山所设想的北、中、南三个区域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庞大的港口群。经过近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其经济合作模式、对外功能与特点,和孙中山80多年前的构想十分吻合。

2.基础设施建设

孙中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以及三峡大坝等就是当前中国已经建成或准备兴建的世纪工程。举例说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实业计划》在第四计划中专用一章节构想“高原铁路系统”,提出将铁路分别从兰州和成都修到拉萨。1955年,青藏铁路被提上议程,三年后开工建设,1984年通车至青海格尔木;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2001年青藏铁路第二阶段动工,2006年7月1日最终修到拉萨。

3.制度体系

孙中山对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主张实行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混合经济体制。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经济国策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4.发展重心

《建国方略》的核心是《实业计划》,而《实业计划》的核心是发展铁路、港口、钢铁、水泥、机器制造等重工业;而新中国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共和国领袖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高科技,通过前30年艰苦奋斗,使新中国初步具备了较强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国家也重点发展工业,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工业路子。这说明两者都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同点:

1.经济发展的区域划分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城市为增长中心,通过不断发展辐射到中西部地区的这样一个东、中、西的格局。这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北、中、南格局存在差异。

2.历史背景

孙中山制定出《实业计划》时,中国国力和经济基础非常穷弱,内忧外患云集,战争连绵不断,决定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只能是一个带有浓郁空想色彩的大国梦幻。西方资本也并不如孙中山的一厢情愿来商业开发,而是附带着许多政治条件,不肯受他的节制,更不能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目标服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施行《实业计划》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设想为例,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人查勘后提出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两座电站,但一拖就是十几年。1944年,美国专家潘绥向国民政府提交报告,建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厂和年产500万吨化肥的化肥厂。1947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峡工程设

计工作全部停止。而新中国通过改革进行经济发展时,是内无内战,外无不平等条约,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使得中国领导人在宽松的环境中制定改革政策。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以及稳定的环境,当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时,立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华进行投资,这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还活跃了中国市场,自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

《实业计划》中北、中、南发展模式,是利用渤海湾、上海、广州三大港,将中西部地区带动起来,协调发展。主要是利用东部各大港口的地理交通的优势,加强西南、西北地区资源矿产的输出。这属于一种均衡发展的模式,即东西部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发展。而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实践则是一种非均衡的状态。从开放沿海→东部优先发展→开放沿江沿边省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体现了发展的地域先后次序问题,形成东部优先发展后再发展西部这样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四、《实业计划》的价值

孙中山先生描绘的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虽然最后并没有实现,但我们在阅读他的《建国方略》时不得不承认其指导意义,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的远瞻性,也不得不佩服他为了实现中国发展而劳心劳力的精神。

1.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以北、中、南三大港口为中心的区域划分来看,首先渤海湾、上海、广州这几大港口的定位与当今的发展如此吻合,说明了《实业计划》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此外,就个人观点,孙中山先生所划分的北、中、南格局是相当合理的,因为这种区域划分方法可以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到西部地区的资源,减小了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仅这一点,《实业计划》的战略构想就比现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合理,更能缩小贫富差距。不管怎样,《实业计划》中三大港口的提出对我国之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2.《实业计划》是一个十分详尽的计划,具体到每条铁路建设的路线,每个港口的修建,每条运河的修浚。例如,为了说明水利交通的重要,孙中山亲自绘制了一幅上海至吴淞的水陆交通地图。同时,他在《实业计划》序言中说,“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可从事。故所举之计划,当有种种之变更改良,读者幸毋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庶乎可。”可见,孙中山先生在写这一计划时并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有大量的数据、线路去参考,去依循的。这就表明《实业计划》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总之,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是在科学分析中国地理形势与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对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我们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更应该多读这些有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思想理念指导的一些书籍,这样才能在不断总结中,学习更多,获得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