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明县黄河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X滩区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XXXX乡是山东省两个纯黄河滩区乡镇之一,也是最大的纯滩区乡镇,在全省滩区半滩区乡镇中最具有典型性,其整体情况最能够全面地反映滩区的实际情况。
2008年,在菏泽市“万名干部下乡”活动中,先后两批驻XXXX乡驻乡、驻村12个工作组,共计58人,会同乡党委、政府针对该乡滩区发展中存在的民生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所谓的黄河滩区,其实就是分洪区和滞洪区。
自从黄河大堤修建以来,大堤以内的滩区群众,就一直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着巨大的牺牲。
由于长期以来受滩区特殊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全乡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各种民生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当地政府解决起来困难很大。
当前,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特别应该值得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亟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关于滩区群众的民生现状、问题及建议特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乡是黄河入鲁第二乡,属黄河下游,山东省最西端的一个乡镇。
该乡由原王店乡、原XX乡于2001年合并而成。
位于XX城西南,东临黄河大堤,西跨黄河两岸,与河南省长垣县接壤,南接焦元乡,北接沙窝乡,全乡总面积133.4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6公里,南北最长22.5公里,
共辖37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
距县城最近的村庄距县城20公里,最远的村庄距县城48公里。
其中近临黄河大堤的11个自然村已搬到大堤外沿(合并为三、四、五、六号新村),黄河东岸滩区76个自然村,西岸滩区1个自然村。
现有堤内紧临黄河主河道而离黄河大堤最近的村是老君堂村,距黄河大堤2公里;紧临近黄河主河道距离黄河大堤最远的王高寨村,距黄河大堤8公里。
该乡总人口6.5万人,5.8万亩耕地(生产堤以东),10万亩滩涂地(生产堤以西),其中黄河西岸有滩涂地5.5万亩,2万人需过河种地。
除1.2万人在2004年搬迁到大堤外沿居住外,其余人口及所有耕地、滩涂地均在黄河大堤以内范围,俗称黄河滩区。
黄河在该乡自西南向东北呈“S”型穿境而过,流长18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13公里,高20米,宽200米,在该乡东边呈南北走向。
在该乡南端的辛店集和最北端的老君堂各有一处控导工程,该乡群众把这两处控导工程连接起来,筑成了宽12米、高2米的土坝,俗称生产堤,总长达13公里。
2007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2.3亿元,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空白,全乡财政收入72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20元,属全省最低,而其中一半的收入也是来自外出务工。
建议:所谓“黄河滩区”,即是黄河两岸标准防洪大堤之间的区域。
XX乡的基本情况说明,黄河下游滩区有着纵
深的区域,黄河滩区可谓“地大人多”,其客观性不容置疑。
群众生产生活在黄河两岸防洪大堤之间。
建议政府对滩区土地、人口、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普查,全面客观地掌握黄河滩区的情况,在全社会予以公布。
二、民生问题产生的历史缘由
历史上,黄河既是哺育XX乡人民的母亲河,又是灾害不断的苦难河。
在公元1855年前的300年间,黄河经江苏省流入黄海,XX百姓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耕耘收获,繁衍生息。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境内决口改道,行经山东流入渤海。
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堤防工程,黄河自由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但由于河岸附近泥沙长年积沉,地势较高,洪水顺势而下,水患对黄河岸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相对下游较轻。
1875年,清朝政府开始在长兴及山东境内修筑黄河大堤,至1933年民国时期渐具规模,从而形成黄河滩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洪涝灾害频繁,有“三年两淹”之说。
1855年至1935年的80年间,发生大水漫滩39次之多,小型漫滩几乎年年都有,多年来,黄河滩区就成为“旱季人居此,汛期水茫茫;冬春见一麦,夏秋去逃荒”的景象。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挡日军进攻,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在河南夺淮入海,1947年回归北道,重经长兴,自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
为防止黄河泛滥,黄河大堤历史上曾多次加高加固,新
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黄河对黄河流域人民的危害问题,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复堤工程,增高达20米。
近年来,国家实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宽度达到200米,另外沿堤形成挖土覆堤留下的宽达500米的堤沟河。
黄河大堤的加宽加高,使黄河大堤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患对大堤外黄河流域人民的危害问题,黄河不再对大堤外的广大人民形成灾害,而对黄河流域人民引黄灌溉、改良农田,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黄河真正成为造福滩外人民的幸福之河。
然而,黄河大堤的修建,却使滩区人民失去了大片赖以生存的耕地,更为严重的是广大滩区群众长期遭受黄患的危害,生命财产没有得到保障,生活质量很差,他们牺牲了局部利益,为滩外广大区域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以前,河水几乎年年漫滩,黄河流量达到2000米3/s左右就会形成漫滩,漫滩以后堤内是一片汪洋,当地群众只能在自己建的房台上面对淹没的庄稼痛心流泪,苦不堪言,其景象惨不忍睹。
到2002年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建成后,实行黄河调水调沙,黄河河床拉低,形势才出现好转,黄河流量在4000米3/s以下不漫滩,因此群众可以连续几年不受黄河泛滥的灾害。
但巍巍的黄河大堤对滩区群众造成的环境阻隔和生存压力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长期以来,滩区群众一边面对的是黄河水患的威胁,一边面对的是黄河大堤的阻隔,特殊的居住和生
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生存中必然面临着诸多的艰辛和困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滩区的群众世世代代默默无闻地做着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但一直没有享受补偿政策,他们从来就无怨无悔,表现出无比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精神。
滩区的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但是,正是由于他们做出的牺牲,才换取了更多更多人的平安和富足。
对于他们的当前生活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国家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建议:
1、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滩区人民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筹建“黄河滩区纪念馆”,让全社会了解滩区、认识滩区、关注滩区、支持滩区,全面改善滩区的面貌。
2、国家应尽快出台综合改善滩区群众民生问题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切实解决广大滩区群众的各种民生问题。
三、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
滩区群众生命安全长期经受黄河的严峻考验。
解放后人民治黄工程不断取得重大胜利,改变了旧社会黄河大堤三年两决口造成的重大灾害。
但由于黄河滩区特有的泻洪、滞洪功能,大小黄泛灾害仍然长年不断,而滩区百姓又难以离开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不得不长年经受黄河的严峻考验。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遍了长兴乡的各个村庄,在滩区的每个村庄,每家每户高高低低的房台,是滩区
村庄特有的景观,这些年代不一、高低不等的房台,记载了滩区人民与黄患斗争的历史。
仅1990年以来,XX乡就经历了数次较大的水患灾害,每逢黄河滩区上水,XX乡数万群众就遭受重大生命威胁,生产损失巨大,生活异常困难。
1996年、1998年、2003年,历史上饱尝黄患之苦的滩区人民一次次陷入苦难之中,突入其来的特大洪水向脱缰的野马,直冲滩区大地,吞噬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和成片的养殖基地,冲毁了房屋、公路、桥涵闸、供电线路及通讯线路。
洪流滚滚,惊涛骇浪,村庄成为一个个在水波中或隐或现的“孤岛”,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02年,国家实施小浪底工程后,河床拉低1——2米,黄河主河道容积扩大,河水流量在4000米3/s以下不会漫滩,黄河漫滩次数大大减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对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现在对于黄患的威胁,滩区群众根据黄河水流量新总结了这样的顺口溜:“四千以下不出槽,五千、六千大漫滩,七千、八千全完完。
”意思是,黄河水在4000米3/s流量以下,水不出主河道,到5000-6000米3/s流量时,河水将漫过生产堤出现漫滩,到7000-8000米3/s流量时,滩区将全部淹完,群众将受灾难。
近年来,滩区群众的疾苦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
涛亲临XX乡视察,慰问困难群众,为滩区人民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巨大的振奋于鼓舞,国家对滩区群众的安建工程相继展开。
2004年-2006年,国家出资实施“堤外搬迁工程”,XX乡在黄河大堤外征地(大部分是刘楼镇土地)建设了四个农民新村,将大堤内侧临堤地势最底的11个自然村1.2万人搬迁到大堤外沿,解决了部分群众安全问题。
但搬迁工程浩大,资金投入巨大,工作繁重,目前遗留不少问题,特别是新村新增人口宅基地不足,需要再征地的问题(乡外征地难度很大)一直困绕着当地干部群众。
目前来看,堤外搬迁适合于大堤内侧附近的村庄,滩区纵深处的村庄实施堤外搬迁即不可能也不适合。
2004年以来,又实施“大村台搬迁工程”,2004年在该乡滩区南、北部分别开始建设2个“万人大村台”,工程总占在面积1200亩,工程投资2800万元,省配套资金1200万元,200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但由于搬迁资金缺乏、配套工程不完善等原因,工程暂停近两年。
截止目前,该乡滩区大多数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大多数滩区群众还是靠自己一家一户筑房台来解决。
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黄河滩区安建工程力度,尽快解决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从XX乡多年的实践来看,实施安建工程有三种方式,一是堤外移民迁建工程。
即将群众搬迁到堤外;二是建设大村台。
将多村群众集中搬迁到一
个大村台上;三是在老村基础上改建村台。
在老村庄基础上加高加固村台。
前两种方式属于搬迁工程,工程浩大,耗资巨大,牵涉面广,新占耕地多,征地困难大,遗留问题多,搬迁往往不彻底,老村难以复耕,造成土地更大浪费。
相比之下,后者投资少,利用抽取黄河泥沙淤填村台,工期短,易实施,群众经济损失小,群众世代形成的邻里社会关系不变,群众愿意接受,村内坑洼地填平后新增宅基地可解决新增人口建房用地问题,是一项比较符合滩区实际、既节约土地,群众又乐于接受的安建工程,建议国家尽快出资重点给予老村台淤垫及低矮房重建的政策支持,加快滩区群众安建工程进度,尽快解决群众的安全居住问题。
四、滩区群众经济困难、乡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
滩区群众经济十分困难。
在实施小浪底工程之前,由于黄河连年漫滩,滩区群众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一麦一水”状态,夏季收一季小麦,秋季一片汪洋,群众收入少。
群众想发展大棚蔬菜、搞养殖、栽种果树等苦于水患,不敢去闯“虎口”。
更有甚之,由于黄河水患不断破坏,群众要花费巨资(当时家庭10年的收入)用来筑房台、建房子,几乎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
据统计,仅2003年10月一场洪水,该乡就冲毁房屋11700余间,其中倒塌房屋2600余间、9100余间成危房。
淹死牲畜2300余头、家禽3.1万余只。
16万亩即将收获的庄稼被淹没。
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
1.8亿元,全乡人均损失3000余元。
据估算,过去滩区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不足8000元,而修筑一处房台需土方至少1000米3需耗资2万元,盖3间平房1间厨房需耗资4万元。
频繁发生的洪灾,更使他们雪上加霜,每一场洪灾都使他们几年翻不过身来。
况且,每年的收入里面,除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资料、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开支,几乎没有剩余。
在滩区,很多家庭几辈人辛辛苦苦挣钱也建不起好房子。
由于洪灾频繁,滩区群众中贫困人口比例相当高。
滩区乡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村级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空白。
滩区位置偏僻,地理环境差,安全系数低,投资风险大,外商不愿来长兴乡投资建厂。
近年来,该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引来项目落户在县开发区,但在园区落地项目投资成本大,落地难,招商引资非常困难,致使工业经济发展缓慢。
乡镇缺乏工业经济支撑,每年黄河防汛工作,乡镇财政还要承担相当大的资金。
而滩区乡镇财政和发达乡镇财政体制同属一个体制,国家没有给予必要的财政倾斜。
所以,乡财政非常困难。
XX乡由原XX乡和王店乡合并而成,合乡并镇造成人员过多,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非常困难,扶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更是有心无力。
建议:
一是国家给予滩区群众分洪、滞洪区优惠政策,让滩区群众一年享受一季补贴。
二是加大对滩区的扶贫力度。
三是建议国家对滩区乡镇财政与滩外乡镇财政应区别对待,给予滩区乡镇财政必要的补贴和倾斜。
四是鼓励滩区群众利用黄河致富。
如给予滩区乡镇利用黄河泥沙造砖(不破坏耕地)的政策;国家给予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滩区群众引黄河泥沙於坑造田、改良土壤;在规范管理的情况下,利用黄河淘取铁砂等。
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五、农业生产落后问题
农业生产非常落后。
一是农村待开发利用土地较多。
我们走在滩区大片的田野上,最直观的映像是土地不平,坑洼遍地,水塘连片,茅草丛生,滩区未开垦利用的土地较多。
长期以来,滩区群众由于修筑村台取土,在村庄周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废旧坑洼;多年来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沿大堤附近的500米以内耕地大面积被挖成坑、沟。
全乡坑、沟、洼地面积达2.6万余亩。
黄河滩区土地一直没有实施规模整理,土地不平整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缺少项目资金投入,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群众迫切要求大搞土地开发利用,但因滩区土地一直未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土地开发复耕整理项目难以在滩区立项,客观上造成滩区土地的巨大浪费。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差,守着黄河浇不上水,雨季排涝困难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
全乡现有干渠4条,长26.4公里;支渠3条,长11.6公里;斗渠12条,长13.2公里,有桥、涵、闸60座。
这些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整修,淤积和毁损严重,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特别是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启用后,多次调水调沙使黄河河床降低,水位下落,越生产堤闸闸底高,引水困难,守着黄河浇不上水已经成为制约全乡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问题。
滩区农业生产排水难问题突出。
滩区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走势,多年来,狭长的大堤内侧堤沟排水河成为滩区排除积水的唯一渠道,就连上游河南省兰考县滩区积水也流经XX乡堤沟河,经老君堂流入谢寨泄洪闸,该泄洪闸是河南兰考县、焦元乡、XX乡滩区唯一的大堤排水口。
由于堤沟排水河宽度有限,又不断淤积,造成排水不畅。
每到汛期,堤沟河一片汪洋,滩区大量积水无处排放,导致该乡大面积农田严重受淹。
我们还了解到,滩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前由河务部门负责支持,但近年来,河务局与水务局都明确表示无此项资金,乡镇又无能力承受,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三是农业种植模式陈旧。
滩区历来不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一直束缚着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粗种粗收形成习惯,一麦一豆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耕作粗
放,复种指数低,种植水平远远落后滩外群众,目前粮经比例高达7:3,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偏低。
四是关于“生产堤”问题。
在XX乡滩区,5.8万亩耕地和10余万亩滩涂地之间,有一条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修建的长达10余公里的生产堤,该生产堤介于新店集控导工程和老君堂控导工程之间,高约2米,宽约12米,群众素有“生产堤保生产,房台保生命”的说法。
事实上,生产堤对于保护滩区群众的农业生产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在目前黄河流量5000米3/s以下,生产堤可保河水不漫到生产堤外的土地上。
以往,生产堤不被河务管理部门认可,但事实证明,生产堤对泄洪、分洪实际并没有影响。
建议:
1、国家对滩区复耕土地提供项目扶持,帮助滩区群众搞好坑沟洼地的开发利用,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效益。
建议国家对滩区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不宜复耕的低洼地实行湿地保护制度。
2、国家给予资金投入,对滩区引黄干、支渠进行清淤、疏通、开挖,修建和完善桥涵闸等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彻底解决守着黄河用不上水和滞涝问题。
3、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滩区群众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搞好示范,推动农业科技在滩区的推广与普及,切实提高滩
区农业生产的复种指数及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4、建议河务主管部门承认和肯定“生产堤”的存在和作用,并提供资金修整、规范、维护“生产堤”,使其起到既不影响分洪、泄洪,又能很好地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六、群众生活困难问题
群众生活面临较大困难。
一是吃水、吃饭困难。
黄河每次漫滩,黄河水都向外泛碱,地表水硬度高,加上沿黄地表水位高,卫生难以保障,群众难以吃上洁净、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如仅有600余口人的张庄村,由于水质等方面原因,先后有50余人患上偏瘫、癌症等疑难重病,虽然没有得到严密的科学证实,但群众普遍认为确实跟饮水有关。
由于乡村缺乏资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严重滞后,多数村群众吃不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目前,全乡88个自然村中仅有18个村通上了自来水。
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抗日红堡垒”和“革命英雄村”的王高寨行政村,因经济状况差,至今未通自来水,村民仍旧吃水质较差的地表水,盼望政府能够给予扶持。
建国以来国家多次对黄河大堤加固及近年实施的标准化堤防建设达到13公里,沿堤附近群众的大量耕地被征用,并没有补偿或补偿很少,现在堤根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在0.7亩左右,最少的不到0.1亩,形成上万人的“少地农”和“无地
农”,他们的吃粮得不到保证,生活困难,现有低保政策额度很小,杯水车薪,这部分群众只有靠外出打工生活。
二是居住困难。
由于滩区特定的地理条件,群众筑台建房难度很大,老百姓建房素有“三年攒钱,三年建台,三年盖屋,三年还帐”的形象说法。
在滩区,几户居住一个小避水台的并不鲜见,环境普遍较差。
如西竹林村唐尚德老兄弟俩,两家共9口人长年居住在狭小破旧的三间堂屋、两间配房内,现在儿子已到了结婚年龄,急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
2004年新村搬迁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征宅基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很有可能出现搬迁村民回流现象。
三是交通困难。
近年来,在上级支持和帮助下,长兴乡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滩区交通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目前仍有15个行政村没有实现“村村通”,自然村之间更是行路困难,再加上原来的一些公路老化严重,群众出行不便,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制约。
如“老君堂——大刘寨’,公路是全乡唯一的一条南北主干道,目前由于路面毁损严重,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长兴经济的发展。
该乡有4.5万人需过黄河种地,很不方便,亟需增加浮桥密度。
全乡10万亩滩涂地,有的路途很远,路况很差。
建议:
1、国家出资帮助滩区群众打深水井,减少或免除村配
套资金,使滩区群众都能够吃上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对因堤防建设造成的“无地农”、“少地农”,国家应给予特殊的补偿政策和保障政策。
解决好群众吃水、吃饭难的问题。
2、政府为搬迁新村实施二次征地,解决新村新增人口宅基地不足问题和未搬迁户的搬迁用地问题。
再是政府投资,通过对滩区村庄房台界沟淤填的办法,有效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大村台”配套工程建设,让“大村台”尽早投入使用。
3、建议政府对滩区道路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减少或免除乡、村配套资金,加快滩区道路建设,尽快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增加黄河浮桥密度;改善滩涂地生产用路,解决滩区人民行路难、过河难问题,全面改善滩区交通落后状况。
七、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滞后问题
XX乡具有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匮乏。
全乡现有长一中、长兴二中两所初级中学和一所中心学校,全乡现有教职工440人,共拥有各类教学班161个,在校生8190名。
中心学校有小学25处,小学教学班125个。
乡村学校设施普遍欠缺或较差,由于滩区条件差,新教师不愿意来,目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如该乡王高寨小学,12名教师,40岁以下仅3人,缺少青年教师,尤其缺乏英语和音、
体、美教师,师资力量弱。
现有教师大多是民师转正,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乡村教育来带较大影响。
二是文化娱乐十分贫乏。
目前乡村两级均无固定的文化娱乐场所,村级没有健身场所,全乡有秧歌队、腰鼓队、唢呐队、书法协会等文化队伍的村庄只有8个。
乡里虽有文化站机构,但由于缺少资金,至今没有建成文化活动场所,一些宗教活动却在一定范围内盛行。
三是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XX乡卫生院始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3500平米,目前有医护、管理人员38人,设有十个临床科目,拥有医疗设备二十件,开设床位45张,下辖王店分院和65所卫生室,81名乡村医生。
近年来,长兴卫生院由于业务拓展,现有门诊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扩建门诊综合楼。
王店分院因房屋年久失修,设备陈旧,急需改造。
农村卫生室大都设在乡村医生自己家,条件十分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
但由于医疗费用报销数额有限,加之滩区群众经济积累少,目前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群众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
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弱。
在全乡3.5万多劳动力中,县外务工人员大约有2万人。
在本县范围内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有4千余人。
因受滩区环境闭塞和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影响,滩区劳动力外出打工困难和成本较高。
目前外出务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