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影响镜头转换的形式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提要
●把握好剪辑点是剪辑工作的基础。根据表达需要和镜头转换依据,可以将剪辑点概括为叙事剪辑点、动作剪辑点、情绪剪辑点、节奏剪辑点和声音剪辑点。
●画面组接中,景别的变化代表视点的变化,不同景别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叙述效果。电视编辑要掌握景别的功能,并有机地运用。
●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以及镜头转换形式的运动构成了屏幕运动形态。镜头内外的运动是影响剪辑点的重要因素,编辑要熟练掌握各种运动的剪辑技巧,妥善处理剪辑点,开掘动态剪辑表现力。
●“匹配”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镜头内的位置、方位关系、视线、色彩、景别等各种构成元素的匹配,是明确叙事的基础。“不匹配”在特殊情况下成立。
●这是掌握基础剪辑技巧非常重要的一章。
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是:镜头之间该如何组接,在什么地方连接,每个镜头应该持续多长时间。
重要的是每个镜头持续多长时间和这个镜头后面接的是什么,电影的全部表现力就在于此。
一般情况下,一个镜头的长度取决于这个动作内容在片中的重要性。镜头长度以观众看明白为基准。
第一节剪辑点的选择
剪辑点就是两个镜头的转换点。
准确掌握镜头的剪辑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剪辑点是电视剪辑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叙事剪辑点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在电视剪辑中,镜头转换不仅是电视节目叙事构成或者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时也是观众观赏的需要。每一次的镜头转换意味着观众注意力的转移,从一个视觉形象转移到另一个视觉形象上,镜头的长度决定着视觉形象刺激观众注意的强度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以镜头长度满足叙事要求,以镜头连接表现主题,是电视节目编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把握好镜头“低限长度”是正确控制剪接点的第一步。
动作剪辑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目的是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它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
动作剪辑固然也是为清楚叙事服务,不过它更着眼于镜头外部动作的连贯。
正确处理好动作剪辑点,是镜头组合能够产生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的视觉效果的基础。
情绪剪辑点
情绪剪辑点是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在剪接点的处理和剪辑方式上,必须考虑节目的总体节奏和这一段落或动作的情绪形态,依据人物情绪或事件发展内在情绪要求,利用镜头在表现情绪上的造型作用,来判断剪接点,而不必依靠任何形体动作或声音语言。
剪辑者应该十分清楚,镜头衔接不仅仅是为了视觉的连贯流畅,机械式的流畅只是剪辑
中的次要因素,思想或情绪演变的顺畅自然才是至关重要。因此,镜头剪辑需要从整体的联系上来考虑,在处理镜头剪接点时除了满足叙事要求外,有时还需从情绪变化出发,选择适当的情绪剪接点。
按照情绪剪辑的要求,镜头剪接点并不以画面上的外部动作为依据,一般可能有这几种情况:
外部动作已经结束,——
有外部动作的镜头组合——
相连镜头表现的不是同一主体——
节奏剪辑点
根据运动、情绪、事物发展的过程的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特征,用比较的方式来处理镜头的长度和衔接位置,也就是通过镜头连接点的处理来体现快慢动静的对比,它重视的是镜头内部运动与外部动作形态的吻合。
声音剪辑点
以声音因素(解说词、对白、音乐、音响等)为基础,根据内容要求和声画有机关系来处理镜头的衔接,也就是指上下镜头中声音的连接点。
镜头连接并不是单纯处理图象的连贯性,有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声音剪接点的位置,即使很简单的镜头连接,也会因此显得失真。
声音的剪接点大多选择在完全无声处,要考虑到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声音转换节奏和声音连贯性和完整感。
音乐的剪接点大多选择在乐句或乐段的转换处,随意截断乐音或其他声音,会明显破坏声音的完整感。
事实上,在编辑画面时,编导、剪辑师无时不在考虑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影响。比如,画面的时间长度如何与解说词容量的关系、声音表现与画面情绪相匹配等。因此,声音剪辑也是电视编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和必须环节。
在判断上下镜头剪接点位置时,动作、声音、情绪或节奏等因素都可能同时起作用,剪辑者要全面考虑,选择最佳剪接点。
对于一个剪辑者来说,一方面应该掌握一定的剪辑原理和视听规律,使之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应该在大量的剪辑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屏幕艺术感觉。
总体来看,这种屏幕感觉主要体现在:
(1)屏幕形象感。
(2)屏幕效果感。
(3)剪辑感。
第二节景别的影响
景别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视域范围,不同视域的镜头形成不同的景别,通常的界定是以画面内截取成年人的身体部分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由此划分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在剪辑中,考虑景别的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是不同的景别代表着不同的画面结构方式,其大小、远近、长短的变化造成了不同的造型效果和视觉节奏。
二是不同的景别是对被摄对象不同目的的解析,会传达不同性质的信息。
一、景别的表现功能
1、远景属于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画面中没有
明确的主体,人物所占的比例很小。远景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也可表现自然景象的空灵开阔,一般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2、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在一个叙事段落中,全景是不可缺少的景别,因为它被用来确定事件发展的空间范围,因此,全景又被称为“定位镜头”。
全景是前期拍摄必须要保证的景别。
3、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表现中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主体状态、人物之间关系或情绪交流。
一般在叙事剪辑中,常常是由全景建立环境活动的概念后,就主要用中景来展开叙述,或者在特写之后回到中景,由后者来确定前者的一些相关关系。
4、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被摄的细部画面。特写镜头具有很强的强调性和暗示性,常被用来强调某种细部特征,以揭示特定含义或情绪,制造悬念。与近景表现细部特征的功能相比,特写具有主观性和情绪色彩。
由于特写的“视觉重音”作用,它被称为“万能镜头”,在剪辑中,特写不仅被用于制造戏剧性效果上,也被常用来作为间隔镜头来弱化剪辑上的某些失误如轴线问题、视线不当、讲话接点等导致的视觉跳动感。
由于特写在剪辑中的特殊表现,介绍几种特写的常用用法:
强调主要内容和揭示事物性质。
表现时间省略。
制造悬念或戏剧效果。
代替隐含动作。
转移观众视觉注意力。
从景别的表现功能可见,景别反映的是主观试点的变化,并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情绪性,所以有些影片风格的形成与景别的有意识运用也有关联。强调戏剧性因素的影片中,较多运用特写等小景别;反之,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影片则更多使用全景、远景等大景别来弱化人为的主观倾向。
二、景别的视觉效果
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景别越小,时间感越长,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
三、景别的组合效果和运用
1、同一主体(或相似主体)在角度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或过大,都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强烈。
要弱化这种跳动感,一般的做法是插入其他镜头,或者改变景别,或者改变拍摄角度。
为了后期剪辑的便利,在前期拍摄类似采访段落时,摄像师应尽可能在保证采访内容的基础上,多拍一些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反映镜头及相关的环境镜头,以便后期的剪辑。
一般情况下,剪辑中应该避免同一主体前后镜头的相似景别连接或者景别变化过大。
2、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在剪辑中,剪辑者就是利用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来选择镜头内容及其景别方式的。
这种由外及里、景别由大到小的镜头安排方式,是一种最常见的平铺直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