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花鸟画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以写生为基础;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中国古代花鸟画重视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之中的情感与理想。
关键词:中国古代花鸟画写生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内自成独特体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文学、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中国画按题材划分,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的花鸟画,其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分为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面。
1 以写生为基础
中国古代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写生为花鸟画创作的基础。
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客观的花卉禽鸟,而是要求在真实的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之上,能表现出花卉禽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个性,
重视传神。
作品《芙蓉锦鸡图》是宋代皇帝画家赵佶的传世画作,此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留恋彩蝶翩翩起舞,此图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神态自然、生动,全身毛羽设色艳丽。
芙蓉枝叶因锦鸡重量而轻轻摇曳,描写精妙入微、且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各具姿态。
此画用笔精娴熟练,双钩设色细致入微,空间分割细致自然天成。
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及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画中展现的一览无余。
2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借物抒情,是强调艺术作品与作者的情感关系。
艺术与冷漠是不相容的,强烈的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
托物言志源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诗言志”说,“志”即志向怀抱。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另一重要特征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元代画家王冕,他在《墨梅图》中描绘了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劲拔的枝干有数尺之长,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左上角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画与诗抒发了他不甘心受民族压迫的强烈感情,表达了他不愿与统治者合作而甘心做隐士的志向与抱负。
在他的作品中抒情与言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不是硬加在作
品上的,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艺术的夸张强调。
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就是因为这些植物的特性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某种联系,梅花不怕寒冷,在严冬霜雪中开放,正如毛泽东诗词所形容“梅花欢喜漫天雪”,借此歌颂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的精神;自屈原《离骚》以来,兰花常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是因为兰花清静幽香;竹子因其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长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古人将其比作君子的坦直、忠诚、坚贞。
菊花盛开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意喻清高托俗的君子。
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画家,戏曲家,诗人,在中国美术史、戏曲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他敢于革新、创造,大胆开创花鸟画风,对后人影响极大。
《墨葡萄图》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此画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
画面上方以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
中国绘画重视以形写神,源于画家不满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
李贽指出:“画不徒写形,而正要形神在。
”[1]强调作画不应该只是追求形似,更为重要的是神似。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实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中国的花鸟画,即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质,又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予作者的独特感受。
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予强化的表现。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有“识夫鸟兽草木之名”[2]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重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3]的怡情作用。
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表达对象神采与作者情意的创作理想。
参考文献
[1] [明]李贽《焚书》卷五《读史.诗画》,中华书局,1961-03.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