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争胜败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浅析战争胜败因素
——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
论文摘要:美与前苏联都曾对阿富汗进行过军事打击。
同为军事强国的他们得到的战争结果却迥然不同。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战争性质和战争局势出发
探讨两场战争胜败的原因。
关键字:阿富汗美苏结果战争性质进程战争格局
美与前苏联分别于二十一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打击。
在美与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军伤亡为数不多,但整个进程颇为顺利,并以结束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歼灭“基地”的主体力量为结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前苏联对阿富汗的用兵则导致其陷入战争的泥潭长达十年,军士伤亡惨重,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最终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兵。
而从阿富汗撤兵两年后,苏联也走到了尽头。
首先,两场战争截然不同的结果与战争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对阿用兵源于“9·11”事件。
“定居”于阿富汗、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于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进行了恐怖袭击,美国遂决定对庇护“基地”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
此后,美国政府频繁地进行外交活动,先后有46个国际组织发表了支持美国的反恐怖战争行动,有l00多个国家对其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些无疑定义了美国与阿富汗战争的性质:正义。
事实上,美国“以暴制暴”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并非有多么明智,现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着“基地”的恐怖分子,他们对美国的仇视可谓“今非昔比”。
但就当时的形式而言,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确无可厚非。
再反观前苏联对阿用兵的缘由。
自50年代起,苏联就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敲门砖,对阿逐步进行渗透、干涉和颠覆。
七十年代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讧,支持苏联的国防部长兼总理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成为阿富汗新总统。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担心失去阿富汗的前苏联便决定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
这无疑是一场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当然,苏联并非是单纯对这样一个小国感兴趣,其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控制阿富汗入主中亚和中东地区,甚至依此将自己的实力范围延伸到印度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美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而前苏联在战争过程中面对的却是其他国家对阿富汗的援助和联合国不断的呼吁停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其次,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美苏两国面着不同的战争格局。
美国所要打击的对象仅是阿富汗
的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这当然
受到阿富汗反塔联盟的支持和配合。
于
是美国以反塔联盟为“代理人”,以阿治
阿。
战阵开始后,美国对阿富汗实施空
袭。
第一次空袭行动持续近一天,美发
射了“战斧”式巡航导弹50枚并投下大
量精确制导炸弹,先后打击了位于喀布
尔的塔利班国防部大楼、通信设施、防
空系统、喀布尔机场及坎大哈的塔利班武装总部指挥中心等30余个军事目标。
随后几天,美军平均每天出动飞机约30架次,对阿富汗全境的战略战役等重要目标实施空袭。
在前3天的打击中,美摧毁85%以上的预定目标,完全取得了制空权。
此后,美军将主要打击目标转向对方的军营、弹药库、活动目标、前线指挥所、前沿阵地、后方补给线、训练营地和可能藏身的洞穴等战役战术目标,为特种部队和反塔联盟实施地面作战创造条件。
美军以这样的进攻方式节节顺利,迅速占领了阿富美军“阿帕奇”直升机对阿空袭
汗的大中城市。
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成员溃败后,部分成员撤至东部山区负隅顽抗。
这里山峰众多,海拔较高,终年积雪覆盖。
山脉南北两侧大都是干旱沙漠或长满矮草的荒原,山路崎岖,山中洞穴密布,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美军在对这些残余力量的搜绞中受到了一定的挫伤,并付出了一些伤亡代价。
但最终在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的配合下,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成员基本被消灭。
与美不同的是,前苏联的战略目标是控制整个阿富汗地区。
最初,苏联成功控制了喀布尔市。
然后,苏联组织特种部队袭击了阿富汗总统居住的戴兰拉明宫,杀掉了阿明总统以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后,苏在阿富汗安排了一个新的傀儡政权,并寄希望于他们对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实施大规模扫荡。
而实际上,阿富汗政府军平时就疏于训练,不想打仗。
在接到命令向示威者开火时,这些阿富汗士兵不是拒绝执行命令,就是投入到抵抗者的行列中。
在稍后的战斗中苏联方面又发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苏军、一直以来都是为在欧洲作战准备,这次他们面临的阿富汗却是如此的不熟悉。
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基本上以游击队的形式活动在崎岖山地,这样,苏联在进行作战时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战争过程中,苏联连续不断地改变策略。
期间,苏军曾与当地的塔吉克族领导人马苏德达成了一个长达一年的停战协议。
然而,事实表明这个协议更有利于马苏德而不是苏联。
而后,美国“毒刺”的登场更
使苏联回天乏术。
1986年9月26日,
苏军得到情报说阿富汗游击队使用便
携式热寻的“毒刺”地空导弹击落了
苏军正在编队飞行的4架直升机中的
3架。
从此以后,苏军飞机的损失率
急剧上升。
没有了空中武器的支援,
苏军根本无法实施有效作战。
几经挫
折后,苏联不得不考虑撤军。
苏联最
终还是没有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可
以说,他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
阿富汗士兵炮击苏联直升机
当然,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所述因素之外还包括战术策略,武器装备,军队士气等等。
对于更多因素,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
【1】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王春荣聚焦阿富汗北京:新华出版社
【3】章杨美国的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章名期刊名出版时间>
【4】高原风暴—美英攻击阿富汗纪实世界军事2001年
【5】阿富汗战争—苏联的泥潭世界军事2005年
【6】当年苏军何以败走阿富汗国防2001年
【7】空袭阿富汗—美国动用兵力知多少国防科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