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送别》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唱作品《送别》赏析

2010-04-26 11:19:09|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一、写在前面

上学期选课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当我把两个艺术分都选上就只剩下点击确认键的时候,电脑死机了;当我重新进入选课界面的时候,艺术分已所剩无几了;当我一边对错过的课程感到遗憾一边搜索着另外的课的时候,我看到《合唱艺术》了——好吧,也蛮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就你了!

1. 二、《送别》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 三、《送别》的作者简介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在音乐、书法、绘画、文学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1. 四、《送别》的创作背景及主题意义

“悲欢离合”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送别》的创作背景不可考证,是否触景生情,有感而作,也不得而知。在此列举三种对此作品创作背景的说法。

一说李叔同母亲在家中、社会上的低微地位,给他造成一种人的自卑感与自尊心的压抑。《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是在聆听犬童球溪的《旅愁》时忆起母亲有感而作。

一说年轻时的李叔同风流放纵,他在日本留学时与一美术模特同居,后携该女回国。据说,这位日本如夫人在李叔同出家时,绕寺三日,哀哭跪求一见,但已经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闭门回拒。《送别》一词,或许有关。

一说弘一法师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虽然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其主题意义始终围绕着“别离”之伤。诗人虽有缠绵、哀怨的情绪,但也有看破红尘的豁达。我们不知道一个世纪前,弘一法师究竟想用《送别》去送别何人,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世纪以来这首《送别》已经慰藉了太多太浓的离愁别绪……

1. 五、《送别》的艺术特点

词已尽,曲无穷,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周而复始,重复强调,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一般歌是先有词再有曲,而这首则是先有曲再据曲有词,而且曲是西洋乐曲。而李叔同的词完全是中国的,二者融合感觉就是中西合璧,这是词的特殊之处。意境之唯美,曲调之淡雅,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至高境界。

1. 六、我对《送别》作为一合唱作品的主观感受

初听《送别》,离愁断肠;再听《送别》,珍惜拥有。人是情感动物,亲情也好,友情爱情也罢,只要谈到

分别,总会有伤感哀怨的情绪藏于其中。也许我们更应该珍惜已经得到拥有的人或事,只有这样,当离别到来的时候,才不至于为先前的忽视而懊悔。

《送别》是一支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旋律,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之后的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送别》的身影,并多次被改编传唱。其中,便有改编为合唱形式的《送别》。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我国合唱历史不过百年有余。我们可以根据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将百年合唱分为四个阶段,而《送别》则属于其中的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学堂乐歌。

篇首已说过,选上《合唱艺术》这门课是意外而生。但是老师的儒雅得体,歌曲的美妙震撼,很快使我乐于其中,我认为那不再是“意外而生”,而是“缘分所发”。一直都喜欢音乐,但仅限于个唱或几人的小合唱范围,谈及大合唱则淡淡而过。但是上了这门课,就在老师为我们播放第一首合唱歌曲教皇合唱团演唱的格里高利圣咏后,我释然了——不仅对以前对大合唱的误解释然,并且也让身心释然。教皇合唱团的神秘深邃、

天使之翼合唱团的天籁纯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情愫萦绕,《黄河大合唱》的沉湎悲壮;中国的美、西方的纯……无不让我有拍案叫绝的冲动。我想,对大合唱的艺术感到震撼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合唱不仅让我爱上它,而且也提醒我世界到处都有美,催促我找到更多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