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制药工业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合成制药与中药制药。

2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

3原料药: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

4原料药生产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将基本的原材料通过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反应或提取而获得含有目标药物成分的混合物。

第二阶段:称为生产的下游加工过程。该过程主要是采用适当的分离技术,将反应产物或中草药粗品中的药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使其成为高纯度的、符合药品标准的原料药。

5原料药生产的下游加工过程一般分离纯化处理步骤多、要求严,其费用占产品生产总成本的比例一般在50%至70%之间。

第二章固液萃取(浸取)

1)萃取的概念:利用原料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选择一种溶剂作为萃取剂来溶解原料混合物中待分离的组分,其余组分不容或少溶于萃取剂中,这样在萃取操作中原料混合物中的待分离组分从一项转移到另一项中,从而使溶质分离。

2)浸取溶剂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

①对溶质的溶解度足够大,以节省溶剂用量;②与溶质之间有足够大的沸点差,以便于容易采取蒸馏等方法回收利用;③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大的黏度小;④价廉易得,无毒,腐蚀性小等。

3)浸取过程的影响因素:药材的粒度、浸取的温度、溶剂的用量及提取次数、浸取的时间、浓度差、溶剂的pH值、浸取的压力。

2、浸取辅助剂:为了提高浸取溶剂的浸取效能,增加浸取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为了增加制品的稳定性以及除去或减少某些杂质,有时需要往溶剂或原料中添加某些被称为浸取辅助剂的物质。

3、一般常用酸(如盐酸、硫酸、、冰醋酸、酒石酸)、碱(如氨水,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石灰)调节pH值。

6、超声波协助浸取的三大理论依据:超声波热学机理,超声波机械机制。超声波空化作用。

7、微波的基本作用原理:一方面利用微波透过萃取剂到达物料内部,产生大量能量,导致细胞收缩,表面出现裂纹,溶解并释放出胞内有效成分,再扩散到萃取剂中。另一方面,在固液浸取过程中,固体表面的液膜通常是由极性强的萃取剂组成,在微波辐射作用下,强极性分子将瞬间极化,使液膜变薄,从而使固液浸取的扩散过程所受的阻力减小,促进扩散过程的进行。

8、、微波协助浸取的影响因素:萃取剂的选择、pH值的影响、物料中水含量的影响、微博剂量的影响、萃取时间的影响、基体物质的影响。第三章液液萃取

1、分配系数KA:在原料液中加入萃取剂后形成平衡的两个液相,溶质A在萃取相E和萃余相R中的分配关系用分配系数KA表示:

KA=A在E相中的浓度/A在R相中的浓度=yA /Xa

2、KA值愈大,表示萃取分离效果愈好。

3、萃取剂的影响与选择原则;

①萃取剂的选择性和选择性系数:萃取剂选择性系数大的对传质分离有利。②萃取剂与原溶剂的互溶度:分层区大有利于萃取。③萃取剂的物理性质:要求萃取剂与稀释剂之间应有较大的密度差,且二者之间的界面张力适中。④萃取剂的化学性质:萃取剂应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分解,闪点高,对人体无毒性或毒性低。⑤萃取剂的回收:一般都需要分离回收,以便循环使用。⑥萃取剂还应经济性好,价廉易得,对设备腐蚀性小和安全性好。

4、选择较低的操作温度,能够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温度过低,会使液体黏度过大,扩散系数减小,不利于传质。

5、原溶剂条件的影响因素:pH值、盐析、带溶剂。

1盐析:无机盐类如硫酸铵、氯化钠等一般可降低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使其更容易转入有机溶剂相中,另一方面还能减小有机溶剂在水相中的溶解度。

带溶剂:能和产物形成复合物,是产物更易溶于有机溶剂相中,该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很容易分解。

乳化:乳状液的液滴界面上由于表面活性物质或固体分离的存在,形成了一层牢固的带有电荷的膜,因而阻碍液滴的聚结分层,有高分散度,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的特点,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破乳:削弱和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称为破乳。有顶替法、变型法、反应法和物理法。

第四章超临界流体萃取

5、超临界萃取天然产品的传质过程(四步)

①超临界流体扩散进入天然基体的微孔结构

②被萃取成分在天然基体内与超临界流体发生溶剂化作用

③溶解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质随超临界流体经多孔的基体扩散至流动着的超临界流体主体

④萃取物与超临界流体主体在流体萃取区进行质量传递

第五章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

1、反胶团萃取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的反胶团进行萃取,即反胶团在有机相内形成一个亲水微环境,使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溶解在其中,从而避免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型的现象。

2、胶团: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体,称为胶团。

3、反胶团:若向有机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便会在有机溶剂中也形成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4、蛋白质溶解于反胶团的主要推动力是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静电相互作用。

5、影响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主要因素:

①水相pH值的影响水相pH值决定了蛋白质表面电荷的状态,从而对萃取过程造成影响。

②离子的种类和强度的影响离子强度增大后,反胶团内表面的双电层变薄,减弱了蛋白质与反胶团内表面之间的静电吸引,从而减少蛋白质的溶解度。

③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应选择有利于增强蛋白质表面电荷与反胶团内表面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和增加反胶团大小的表面活性剂

④溶剂体系的影响常用溶剂有:烷烃类(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异辛烷、正十二烷)、四氯化碳、氯仿等。

6、双水相体系(ATPS)是指某些有机物之间或有机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适当的浓度溶解后形成不互溶的两相或多相水相体系。

7、双水相萃取的基本原理:依据表面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但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如憎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上相和下相间进行选择性分配,这种分配关系和常规的萃取分配系数相比,表现出更大或更小的分配系数。

8、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①高聚物的分子量 PEG的分子量减小,物质的分配系数会增大。

②高聚物浓度-----界面张力的影响成相物质的总浓度越高,系线越长,蛋白质越容易分配于其中的某一相。③盐类加入适当的盐类可大大促进带相反电荷的两种蛋白质的分离。④pH值 pH会影响蛋白质分子中可离解基团的离解度;pH影响磷酸盐的离解程度,

进而影响相间电位差。⑤温度温度越高发生相分离所需的

高聚物浓度越高。但适当提高操作温度,体系黏度较低,有

利于分离。

第六章非均相分离

1.分离效率:表示固相的质量回收率(如在过滤操作中可称

作截留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含湿量(质量分数):表示回收的固相干湿程度。

3.固体颗粒特性:

(1)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单位质量多孔颗粒所具有的表面

积。(2)孔隙度:孔隙度是颗粒之间的孔隙体积与其表面体

积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3)流动性:颗粒体特别是较

大的颗粒,自然堆积时,没有团聚效应,孔隙度稳定,表观

有明显的流动性,如可依容器形状而改变体积形状。(4)颗

粒形状:绝大多数固体颗粒呈不规则形状(5)颗粒尺寸:

粒径定义:颗粒群一般是由尺寸不同、形状不规则的颗粒组

成的。(6)颗粒密度:不论在重力或离心力条件下,固体颗

粒在其穿过的液体内以什么速度沉降都与固液之间的密度差

成正比。液体密度较易测定,并能从一般手册中查得。(7)

黏性(粘附)和散粒性:粒子之间或粒子与物体表面之间存

在黏性力,由于这种力的作用,使粒子在相互碰撞中导致粒

子的凝聚。

4.液体的特性

(1)密度:液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液体的质量。一般情况

下,升高液体的温度,可以使液体密度下降;如果液体是溶

液,可以用改变溶质的浓度来改变溶液的密度,从而改善分

离过程。(2)黏度:通常温度越高,液体的黏度越小,透过

过滤介质的阻力就小,有利于提高过滤速度与沉降速度,并

使滤饼或沉渣的含湿量降低。(3)表面张力:它是指通过液

体表面上的任一单位长度,并与之相切的表面紧缩力。(4)

挥发性:易挥发的液体,在真空下会挥发成气体,不仅会损

失有价值的滤液(溶剂)而且会降低真空度,污染真空泵油,

所以不宜采用真空过滤。

5.悬浮液的特性

(1)密度:由于固体颗粒的掺入,悬浮液的密度不再是原来

液体的密度。(2)黏度:悬浮液的黏度随液体中固相浓度的

增大而增大。(3)固含量:固含量的大小可用固体颗粒的质

量占悬浮液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作质量百分含量。

6.过滤

(1)过滤中所用的可渗透性介质称为过滤介质,需要分离的

悬浮液称为滤浆,滤浆中的固体粒子称为滤渣,被过滤介质

截留的固体颗粒层称为滤饼,过滤后的液体称为滤液。(2)

由于滤浆中固体粒子的大小往往并不一致,而所用过滤介质

的孔径往往比一部分颗粒要大,因而在过滤开始的时候,会

有一部分细小的粒子从介质中通过,得到的滤液往往是比较

浑浊的,但随着操作的继续进行,细小的粒子便可能在孔道

上及孔道中构成“架桥”现象,使后来的颗粒不能通过。同

时,由于滤饼中的孔道通常比过滤介质的孔道要小,滤饼本

身更能起到截留粒子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滤饼形成之后才

能得到澄清的液体,即过滤操作才真正有效,而且过程中逐

渐增厚的滤饼才真正起到主要过滤介质的作用。(3)推动力

有:重力、压力、真空度、离心力。

7.过滤的基本操作

过滤介质:化学实验室中常用滤纸作为过滤介质。

过滤介质的选型包括下列因素的最优化:

①供料开始后,迅速将固体架于过滤介质孔隙中的能力(即

穿透的倾向最小)②缝隙间截留固体的速率低(即堵死的倾

向最小)③滤液流动阻力最小(即生产率倾向最高)④对化

学侵蚀的抵抗能力⑤有足够强度承受过滤压力⑥抗机械磨损

的能力⑦能容易而干净地卸去滤饼⑧能在机械上顺应与之配

合使用的过滤机品种⑨价格最低

8.常用的过滤介质

织物介质、粒状介质、多空固体介质

9.十字流过滤: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限制滤饼增长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悬浮液相对于过滤介质做高速并与其成平行流

动。

10.助滤剂:滤渣可以分成不可压缩的和可压缩的两种。不可

压缩的滤渣由不变形的颗粒组成,因而在过滤操作中,其颗

粒的大小和形态,以及滤渣中孔道的大小均保持不变,许多

晶体物料都属这一种。可压缩滤渣则不同,其颗粒的大小、

形状、和滤渣孔道的大小均因压力的增加而变化,胶体粒子

都是可压缩滤渣。常用的助滤剂有:硅藻土、珍珠岩、石棉、

活性炭、纸粕等。

11.影响过滤的因素:

(1)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的黏度会影响过滤的速率,悬浮

液温度增高、黏度减小,对过滤有利,故一般料液应趁热过

滤。(2)过滤推动力:过滤推动力有重力、真空、加压及离

心力。(3)过滤介质与滤饼的性质:过滤介质及滤饼对过滤

产生阻力,所以过滤介质的性质对过滤速率的影响很大。

12.离心分离原理:

在一个旋转的筒形容器中,由一种或多种颗粒悬浮在连续

液相组成的系统中,所有的颗粒都受离心力的作用。正是这

个力使得比液体致密的固体颗粒沿半径向旋转的器壁迁移

(称为沉降),而密度低于液体的颗粒则沿半径向旋转的轴迁

移直至达到气液界面(称为浮选)。如果器壁是开孔的或是可

渗透的,则液体穿过沉积的固体颗粒的器壁。

影响离心分离的主要因素是离心力的大小,在同样的条件

下,离心力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F=mu切^2/R=mRw^2

离心分离因子数值越大,说明离心力越大,越有利于固体

粒子的分离。

13.重力沉降原理:重力沉降是在质量力的作用下,将悬浮液

分离为含量较高的低流和清净的溢流的过程。重力沉降分离

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固相和液相间存在密度差。

第七章精馏技术

1、蒸馏技术:蒸馏技术是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不同

实现分离的技术。

2、简单蒸馏:仅有一次气化和冷凝的过程称为简单蒸馏(单

级蒸馏)

3、精馏:具有多次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称为精馏。

4、间歇蒸馏:靠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差实现分离设备,

如精馏塔。适用范围: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分离提

纯;非共沸物溶酶的回收。

5、水蒸气蒸馏:在分离与水不互溶的高沸点物料的塔中加入

过热水蒸气或液态水,以降低蒸馏温度适用范围:植物

挥发油的提纯或挥发油组分之间的分离。

6、分子蒸馏:依靠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分离。

适用范围:高沸点、热敏性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7、间歇蒸馏主要影响因素:

①相对挥发度相对挥发度与1的差距越大,组分i和j的分

离就越容易,反之,就越难。②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数越高,

则能达到的产品纯度和收率越高,过渡馏分量越小,但塔板设

备的高度也越大,设备投资也越大,同时塔底温度越高,能耗

越大。③塔内持液量:持液量越大,开工时间越长。④操作压

力:对于沸点低和沸点适中的物料采用常压操作,而对于沸点

较高或易分解的物料则采用真空操作,以降低塔釜温度有利于

加热和避免物料热分解。⑤回流比:回流比越大,塔顶易挥发

组分浓度越高,同时产品镏出速率越小,操作时间越长。⑥上

升蒸汽流率:上升蒸汽流率越大,则相同回流比下产品流出速

率越大,过程操作时间越短。

水蒸气蒸馏的原理:水蒸气蒸馏是基于不互溶液体的独立蒸

汽压原理。在被分离的混合物中直接通入水蒸气后,当混合物

各组分的蒸汽分压和水蒸气的分压之和等于操作压力时,系统

便开始沸腾。水蒸汽和被分离组分的蒸汽一起蒸出,在塔顶产

品和水几乎不互溶的情况下,镏出液经过冷凝后可以分层,把

水去除掉既得产品。

分子蒸馏定义:也称短程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度条

件下进行非平衡分离操作的连续蒸馏过程。

分子蒸馏过程的特点:

1)分子蒸馏的蒸发面与冷凝面距离很小;2)通常减压精馏是蒸

发和冷凝的可逆过程,液相和气相间可以形成相平衡状态。3)

分子蒸馏的分离能力与各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各组分的分子

量有关。4)通常蒸馏有鼓泡、沸腾现象,而分子蒸馏是液膜表

面的自由蒸发过程,没有鼓泡、沸腾现象。

第八章膜分离

2、超滤膜的基本性能包括孔隙率、孔结构、表面特性、机械强

度、化学稳定性。

3、纯水渗透流率:(又称水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

透过的水的体积,它一般采用纯水在0.35KPa、25℃条件下

进行试验而得到。

4、截留率δ:超滤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

5、影响截留率的因素:①溶质的分子大小及溶质的分子形状:

线性分子的截留率低于球形分子。②膜对溶质的吸附。③溶

液浓度降低、温度升高会使截留率降低。④错流速度增大,

浓差极化作用减少,截留率降低。⑤pH、离子强度会影响蛋

白质分子的构象和形状。

6、浓差极化: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时,膜面上溶质

浓度增高,这种膜面上溶质浓度高于主体中溶质浓度的现

象。

7、影响超滤速度的因素:①压力的影响②进料浓度的影响③温

度的影响④流速的影响

8、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自来水净化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稀草

酸溶液清洗。

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过氧化氢、次氯酸盐、磷酸盐。膜清

洗后,如暂时不用,应储存在清水中,并加入少量甲醛以防

止细菌生长。

9、最常用的杀菌剂是次氯酸钠。

第九章吸附

1、吸附:是指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流体与固体多孔物质接触

时,流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传递到多孔物质外表面和微孔内

表面并附着在这些表面上的过程。其中被吸附的流体称为吸附

质,多孔固体颗粒称为吸附剂,吸附达到平衡时,流体的本体

相主体称为吸余相,吸附剂内的流体称为吸附相。

2、吸附分离原理:固体表面分子或原子所处的状态不同于固体

内部分子或原子所处的状态。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受到的作用

力总和为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而界面上的分子同时受到不

相等的来自两相的分子的作用力,因此界面分子所受到的力是

不对称的,作用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固体内部,即处于表面层的

固体分子始终受到指向固体内部的力的作用,能从外界吸附分

子、原子或离子,并在其表面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

3、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物理吸附无选择特异性,但随

着物系的不同,吸附量有较大差异。化学吸附的选择性较强,

即一种吸附剂只对某一种或特定的几种物质有吸附作用;物理

吸附不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物理

吸附通常是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不可逆;

4、常用吸附剂: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硅胶(亲水性的酸

性极性吸附剂)、氧化铝(碱性极性吸附剂)、聚合物吸附剂、

沸石(强极性吸附剂)。

5、吸附过程分为三阶段:①颗粒外部扩散②孔隙扩散阶段③吸

附反应阶段。

6、吸附剂的再生:是指在吸附剂本身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小

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吸附质从吸附剂中除去,以恢复

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从而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

7、聚酰胺:

8、大孔吸附树脂:

第十章离子交换

1、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和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

的一种特殊吸附现象。

2、离子交换法的原理: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离子之

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

3、离子交换剂三部分:网状骨架、活性基团、可交换离子。

4、离子交换树脂:

5、膨胀度:

6、交联度:生产时用加入的作为交联剂的DVB量作为产品树脂

交联度的指标。

7、交换容量:是指一定数量(质量或体积)的离子交换树脂所

带有的可交换基团或者可交换离子的数量。它是离子交换树脂

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第十一章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实质是溶质在不互溶的固定相和

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的交换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

间分配行为的差异而使不同的溶质分离。

分配系数:K=Cs/Cm。C为溶质的浓度。下标s为静止相或固

定相。下标m为移动相。

固定相:①硅胶及其衍生的固定相:极性②活性炭:非极性,

主要可以吸附非极性和弱极性的有机气体和蒸汽③离子交换树

脂:离子交换树脂可分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弱酸性阳离

子交换树脂、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④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能较好⑤凝胶:

分为有机凝胶和无机凝胶。⑥手性固定相。

色谱按分离机制分类:①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过滤色谱:是

以凝胶相为固定相,一种根据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

色谱技术。②离子交换色谱:以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固

定相,根据各种离子对离子交换树脂的相对亲和力不同,而在

色谱柱上分离成不连续的谱带,一次洗脱流出色谱峰。③疏水作用

色谱:以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的疏水性吸附剂为固定相,根据蛋

白质与疏水性吸附剂之间的弱疏水性相互作用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色

谱技术。④亲和色谱:以亲和吸附剂为固定相,利用蛋白质分子和

适当的配位体能相互作用的生物化学特性进行分离。

保留值:通常以保留时间tr及容量因子k’来表示。

容量因子k’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之间达到平衡时的质量之比。

调整保留时间: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组分在固定相中

滞留的时间。

10、死体积: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

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

11、分离度:相邻色谱峰峰顶之间的距离除以此二色谱峰的平均宽

度。

R=tr2-tr1/[1/2(wb1/wb2)]=2△tr/(wb1+wb2)

当R=1时,量色谱峰的分离度程度可达94%;当R=1.5时,两个

色谱峰已完全分离,一般将R>=1作为色谱能较好分离的判据。

12、半峰宽:是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为2.35σ;而色谱峰宽一半

处对应的高度为0.607h。

13、塔板数:

14、理论板高度H=L/N L为色谱柱的柱长。

15、气相色谱仪不适于高分子化合物及热敏性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它由五个系统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

数据处理系统。

16、气路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器和气流控制装置。

17、常采用的净化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硅胶和脱氧剂。

18、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分离

系统、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19、均一洗脱:是一种洗脱剂作为流动相,适合于组分数较少、性

质差别不大的样品。

20、梯度洗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脱剂作为流动相,可以

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极性和pH等。

21、正相色谱:其使用的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的极性小,出峰顺

序是极性小的溶质先出峰,极性大的溶质后出峰,

21、反相色谱:移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强,极性大的溶剂的的保留

比极性小的溶质弱。

第十二章结晶过程

结晶:是固体物质以晶体的状态从蒸汽、溶液或熔融物中析出的过

程。

结晶的三个特点:晶体以中间粒度(MS)和变异系数(CV)来描述

粒度分布。MS越大,表示其平均粒度大;CV值越小,表明其粒度分

布越均匀。

正溶解特性: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逆溶解度特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下降,他们在溶解过程中放

出热量。

超溶解度曲线:表示溶液过饱和且能自发产生晶核的浓度曲线。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适用冷却结晶方法分离;对于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适用蒸发结晶法分离。

溶液的过饱=和度是结晶过程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10、稳定区没有结晶的可能;介稳区不会自发的产生晶核;不稳区

能自发的产生晶核。

11、晶胚:在晶核形成之初,快速运动的溶质质点相互碰撞结合成

线体单元,线体单元增大到一定限度后可称为晶胚。

12、初级成核:在没有晶体存在的条件下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一

般结晶过程都要尽量避免初级成核的发生。

13、二次成核:在已有晶体存在的条件下产生晶核的过程。

14、晶体生长的三个步骤:①待结晶溶质扩散作用穿过靠近晶体表

面的静止液层,从溶液中转移至晶体表面;②到达晶体表面的溶质

嵌入晶面,使晶体长大。同时放出结晶热;③放出来的结晶热传导

至溶液中。

15、结晶过程的控制步骤一般是扩散过程或表面反应过程。

16、冷却结晶:基本上不去除溶剂,而是通过冷却降温使溶液变成

过饱和。此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的物系。

17、蒸发结晶:除去一部分溶剂的结晶过程,主要是使溶液在常压

或减压下蒸发浓缩而达到过饱和。此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

变化不大或具有逆溶解度特性的物系。

18、真空绝热冷却结晶:是使溶剂在真空下闪急蒸发而是溶液绝热

冷却的结晶法。此法适用于具有正溶解度特性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变

化率中等的物系。

19、盐析结晶:向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以降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

溶解度。

20、反应结晶:气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以产生

固体沉淀,固体的析出是由于反应产物在液相中的浓度超过了饱和

浓度或构成产物的各离子的浓度超过了浓度积的结果。

21、升华:是指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2、沉淀结晶包括反应结晶和盐析结晶两个过程。

第十三章电泳技术

电泳:是荷电溶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泳动的现象。基本原理:

2、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①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点质点的

迁移率速率加快,产生大量热量。②溶液的pH值:pH

质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向

正极移动。溶液的pH离pI越远,质点所带的净电荷越多,电泳迁

移率越大。③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浓度过低,会降低缓冲液的总

浓度及缓冲容量,影响质点的带电量,改变泳动速度。离子浓度过

高产生大量的热。④电渗

3、等电聚焦(IEF)基本原理:在IEF的电泳中,具有pH梯度的介

质其分布是从阳极到阴极pH值逐渐增大。蛋白质分子具有两性解离

及等电点的特征,这样在碱性区域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向阳极移动,

直至某一pH位点时失去电荷而停止移动,此处介质的pH恰好等于

聚焦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pH)。同理,位于酸性区域的蛋白质分子

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直到它们的等电点聚焦为止。

第十五章干燥和造粒

相对湿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湿空气的实际蒸汽压与相同温度

下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露点:使不饱和的湿空气在总压和绝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冷却达

到饱和状态的温度为该时空气的露点温度。

自然界中一切湿物料按其结构与水的结合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类:毛

细管多孔体;胶体;毛细管多孔胶体。

水分与物料结合的形成,可以分为化学结合、物理化学结合和机械

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