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 产业区域专题 1009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0 引言 (1)
1 晋江市区域发展分析 (3)
1.1 从海西经济区的层面看泉晋发展 (3)
1.2 从城际战略产业链的角度看泉晋发展 (3)
1.3 福建沿海经济带分析 (5)
1.3.1 城镇总人口与GDP产值势力圈分析 (5)
1.3.2 城镇体系结构分析 (5)
1.3.3 联系强度分析 (6)
1.3.4 区域分工指数与结构相似系数 (7)
1.4 泉晋关系分析与区域发展设想 (7)
2 晋江市产业发展分析 (10)
2.1产业发展与结构分析 (10)
2.2产业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11)
2.2.1 晋江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11)
2.2.2 晋江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12)
2.3 企业经济成分与规模类型分析 (13)
2.3.1 企业的经济成分类型分析 (13)
2.3.2 企业的规模类型分析 (14)
2.4 晋江产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15)
3 未来晋江市产业发展目标、产业选择及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17)
3.1 晋江市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7)
3.2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取向 (18)
3.3 产业选择方法概述与EBP三维矩阵的理论基础 (19)
3.3.1产业发展禀赋分析 (21)
3.3.2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22)
3.3.3产业发展远景分析 (24)
3.4 EBP三维矩阵下的晋江市产业选择 (26)
3.5 晋江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26)
3.5.1 基于价值链与产业链的行业细分 (26)
3.5.2 晋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六大产业群 (30)
4 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31)
4.1 第三产业:便捷化,丰富化 (31)
4.2 第二产业:规模与能级的升级,结构的适度重型化,特色化 (32)
4.2.1 传统优势型轻工产业的规模与能级升级 (32)
(1)纺织、鞋衣类产业 (33)
(2)陶瓷材料 (34)
(3)食品 (36)
4.2.2 结构适度重型化要求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38)
4.2.3 特色化要凸显滨海区位优势与体育品牌经济 (39)
(1)海水淡化 (40)
(2)潮汐发电 (41)
4.2.4 第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问题之一——陈埭鞋业的搬迁问题 (42)
(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与市场政府双力模型 (42)
(2)市场力与政府力的关系——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43)
(3)晋江市制鞋产业集群阶段判断——成长向成熟阶段过渡 (44)
(4)晋江市鞋业集群政策选择 (44)
4.2.5 第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问题之二——重化工业的筛选 (45)
4.3 第一产业:休闲化、生态化 (48)
5 晋江市产业布局 (51)
5.1 现阶段晋江市产业布局存在问题与优化设想 (51)
5.1.1 现阶段晋江市产业布局存在问题 (51)
5.1.2 晋江市产业布局优化设想 (52)
5.2产业战略性外拓空间:打造“金三角” (53)
5.3产业战略性内优空间:打造“三大圈层七大载体” (56)
5.3.1 “一区九园”:晋江市当前主要制造业布局 (56)
5.3.2 “三大圈层”与“七大载体”的内涵 (56)
5.3.3 产业布局优化:由“三圈层七载体”整合统领“一区九园”发展 (58)
5.4产业战略性内优空间:打造“CTEE四区” (61)
6晋江市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建议 (62)
6.1“晋江模式”内涵与特征 (62)
6.2 晋江产业政策发展目标 (63)
6.3 晋江产业政策两大突破重点:“造脑与造翼” (64)
6.3.1造脑:以工业设计为突破核心,搭建七大平台,提升晋江产业核心竞争力 (64)
(1)信息平台 (64)
(2)融资平台 (65)
(3)技术平台 (65)
(4)人才平台 (65)
(5)商务平台 (65)
(6)交流平台 (65)
(7)研究平台 (65)
6.3.2造翼: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系统 (65)
6.4推进晋江产业发展的12项举措设想 (67)
附录1海西经济区介绍 (70)
F1.1 海西经济区战略定位 (71)
F1.2 海西经济区发展目标 (72)
F1.3 海西经济区具体领域 (72)
F1.3.1 基础设施方面 (72)
F1.3.2 产业投资 (72)
F1.3.3 产业合作转移 (72)
F1.3.4 文化交流保护 (73)
F1.3.5 产业领域 (73)
F1.3.6 金融 (73)
附录2晋江市经济发展的详细分析 (74)
F2.1 经济实力分析 (74)
F2.2 产业结构分析 (75)
F2.2.1 三次产业比例分析 (75)
F2.2.2 三次产业区位熵分析 (76)
F2.2.3 三次产业贡献率比较分析 (77)
F2.2.4 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 (78)
F2.2.5 三次产业一阶滞后自回归 (79)
F2.2.6 三次产业发展对GDP作用的响应模型分析 (80)
附录3 产业发展禀赋详细分析 (80)
附录4 产业发展基础详细分析 (83)
F4.1 国家基准和泉州基准下晋江一位数产业区位熵分析 (83)
F4.1 国家基准与泉州基准下晋江二位数产业区位熵对比 (85)
F4.2 2004-2007国家基准晋江二位数产业区位熵 (85)
F4.2 国家基准下晋江一位数服务业区位熵分析 (85)
F4.3 2007全国基准和福建基准工业3位数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区位熵比较 (86)
F4.3 以国家基准和福建基准计算的工业细分产业区位熵分析 (86)
附录5 EBP三维矩阵下的晋江市产业选择结果及行业细分 (88)
F5.1 EBP三维矩阵下的晋江市产业选择 (88)
F5.2 晋江市明星型、保持型产业选择大类、行业细分及产业类型 (89)
F5.3 晋江市提升型产业选择大类、行业细分及产业类型 (90)
F5.4 晋江市过渡型、远期型产业选择大类、行业细分及产业类型 (92)
附录6上位文件与规划梳理 (92)
F6.1规划定位分析 (92)
附录7主要产业政策概览 (94)
F7.1 国家层面 (94)
F7.2 省级层面 (98)
F7.3 晋江层面 (100)
F7.4 政策梳理 (101)
F7.5 与政策轨迹相吻合的晋江三次产业变化 (102)
表目录
表0.1 专题拟解决四大问题与四大核心研究支撑 (1)
表1.1 各县市的主导产业 (4)
表1.2 晋江与石狮、厦门、泉州市区区域分工指数与结构相似系数 (7)
表1.3 推动力增强方法与阻碍力克服方法 (9)
表2.1 产业发展阶段判定指标体系 (12)
表2.2 晋江产业发展特征对比 (13)
表3.1 产业禀赋考虑的禀赋条件大类及细分 (19)
表3.2 EBP三维矩阵下的产业分类 (20)
表3.3 EBP三维矩阵的各维包含基准 (21)
表3.4 晋江市产业发展禀赋前10位的产业及禀赋分析得分 (22)
表3.5 2007年国家基准晋江产业区位熵 (22)
表3.6 制造业二位数分类 (23)
表3.7 产业选择分类及结果 (26)
表3.8 上游产业,下游产业,补链产业,静脉产业 (27)
表4.1 工业生态三级进化系统及改进后的三级系统 (31)
表5.1 七大载体定位、发展重点产业与“一区九园”的关系 (58)
表5.2 晋江市七大载体重点产业分工 (60)
图目录
图1.1 USAP分析出的城镇总人口与GDP产值势力圈 (5)
图1.2 USAP分析出的福建沿海经济带城镇体系结构 (6)
图1.3 USAP分析出的福建沿海经济带联系强度 (6)
图1.4 环泉州湾城市群双核结构 (8)
图1.5 泉晋合作的立场分析 (9)
图2.1 近十年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0)
图2.2晋江市在福建省县级城市经济实力排名 (10)
图2.3 晋江各类企业工业产值分布 (14)
图2.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率 (14)
图2.5 2007年各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15)
图3.1 城市现代化动力机制示意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3.2 晋江市现代产业集群构成.. (18)
图3.3 晋江未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9)
图3.4世界各国主导产业的演化趋势 (24)
图3.5 工业生态三级进化系统及改进后的三级系统 (25)
图3.6基于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晋江产业体系在构 (29)
图4.1 晋江鞋衣类产业系统 (34)
图4.2 晋江第一产业与食品工业产业体系 (37)
图4.3 晋江滨海产业与体育产业所涵盖的产业 (40)
图4.4 市场政府双力模型 (43)
图4.5 第一产业生产环节与附加值 (49)
图5.1晋江市城镇体系结构与城乡产业关系 (52)
图5.3 晋江全域产业布局优化战略空间构架 (53)
图5.4 晋江市内部潜在的中心镇与外部城市的联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5.5 “金三角”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5.6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图. (56)
图5.7 晋江三大圈层七大载体”空间布局示意 (61)
图6.1 晋江产业生态活力机制 (64)
扩展资料目录
扩展材料1:产业同构的测算 (7)
扩展材料2:晋江企业存在的问题 (15)
扩展资料3:产业选择方法与EBP三维矩阵 (21)
扩展资料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一位数与二位数分类 (23)
扩展资料5:国家支持传统工业的发展 (26)
扩展资料6:软三元与产业链微笑曲线 (28)
拓展资料7:晋江陶瓷建材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34)
拓展资料8:新材料行业概述 (36)
拓展资料9:有机食品与转基因食品 (37)
拓展资料10:装备制造业及其重要作用 (39)
拓展资料11:海水淡化的产业发展禀赋与远景分析 (40)
拓展资料12:潮汐发电的优点和缺点 (41)
拓展资料13:晋江市鞋类的外患与内忧 (42)
拓展资料14:精细化工分类、地位及前沿技术 (45)
拓展资料15:晋江市发展盐化工业的详细分析 (46)
拓展资料16:晋江市发展LNG的详细分析 (47)
拓展资料17:现代工业生产与产业链配套体系 (66)
0 引言
晋江应该是中国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晋江模式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也是独树一帜,然而在旗帜飘扬多年以后,今天的晋江,走到一个不能不停下思考未来的十字路口;定位方向的模糊与实力平均的无序,成为晋江产业发展面临的两大瓶颈。
区域中如何使晋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产业发展上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和活力?市域中哪些区块应该赋予更重要的职能?产业布局上如何优化调整?产业政策上如何创新激励?
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回答,否则,模糊让人摇摆,摇摆会错失历史机遇,无序让人混乱,混乱会加剧无端内耗;带着这些思考和紧迫感,我们认为:从晋江整体发展利益出发,整合有序与优化升级是晋江产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有序才有合力,升级才会跨越,我们希望通过对晋江产业与区域专题的系统研究,明确区域角色,明确产业导向,明确中心功能,明确等级分工,明确布局结构,明确政策思路,助力晋江由产业船队向产业航母的转变。
(1)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识别区域发展问题,其核心是泉晋关系。
无论是从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广度来看,仰或是从城际战略产业链的高度来看,还是从福建沿海经济带分析的深度来看,都指出了大泉州的发展出路在于泉晋合作,但是从目前来看,包括泉晋在内大泉州内各县市之间的合作远远不够,因此泉晋之间在空间上要形成泉-晋双核结构,在产业上要形成互补发展,可以从泉晋合作的推动力和阻碍力来进行分析。
(2)在选择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晋江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在产业选择时,运用EBP三维矩阵法,即立足于产业发展禀赋与产业发展基础的客观现实,又同时考虑产业发展远景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把握“现代化”和“产业体系”两个核心,在产业选择出的个体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集群链与价值链构建出晋江市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不同要点,从便捷化、丰富化、规模与能级升级、结构适度重型化、特色化以及休闲化和生态化,分析了现代产业体系六大产业群中重点产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对于陈埭鞋业的搬迁问题和重化工业的筛选这两个困扰晋江近期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3)从全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依据区域联系、产业集群等理论塑造内外两个层次的产业布局优化,实现“全域晋江”的“内聚外拓,壮心强边;市域一体,区域一极”的最佳状态。
对于外部的产业布局优化,是在于泉州、石狮、厦门、台湾联系中处于关键节点的“中心区-安海-金井”的金三角。
对于内部的产业布局优化,第二第三产业以“三大圈层七大载体”整合统领“一区九园”的发展,第一产业则以“CTEE四区”来优化统筹。
(4)从产业生态学的软硬环境优化出发对未来晋江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在深刻学习理解晋江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以产业生态学的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完善制度建设、行政协调、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税收激励、资金扶持、政府管理等多维晋江产业发展制定与政策环境的总体目标,继而提出“造脑”即“以工业设计为突破核心,搭建七大平台,提升晋江产业核心竞争力”,与“造翼”即“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系统”两大重点方向,最终给出以“创新强工、创新强商”方略为要旨推进晋江产业发展的12项措施设想。
1 晋江市区域发展分析
1.1 从海西经济区的层面看泉晋发展
海西对于国家的意义首先是政治意义,但正因为海西的政治地位,客观要求必须要有发达的海西,以实现经济促进海峡统一的国家战略。
因此海西经济区是一个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地区,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和解决之后,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西经济区一有良好的区位,二有良好的国际化基础,三有良好的产业多元化基础,四有带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化态势,但苦于长期以来地处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南北夹击导致了被日渐边缘化的倾向。
因此“海西”战略的提出改变了福建从过去20多年的“行政区经济自我崛起”的路线转变为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的“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路线。
海西的发展需要“培育新兴”,即培育沿海的新兴城市;“整合沿海”要构筑沿海的福厦城镇连绵带。
因此海西经济区要求晋江的发展需要与其发展战略遥相呼应,发展为沿海的新兴城市,并与其它城市广泛合作,走“外向、民营、沿海”是晋江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中外向即可理解为广泛合作与分工。
合作与分工的第一个层面即是与泉州以及泉州市内各县市的合作与分工,其中泉晋关系的协调对晋江和泉州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二个层面即是与厦门、福州的合作与分工,其中应主要关注晋江与厦门的合作与分工,第三个层面则是在海西经济区的基础上与上海为核心长三角地区,香港、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台湾地区的合作。
1.2 从城际战略产业链的角度看泉晋发展
根据城市间产业分工的产业价值链原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的第一阶段是传统的部门间分工,第二阶段是部门内的产品间分工,第三阶段是产业链分工。
而形成产业链分工的基础是城市间以产业链为纽带所形成的城际战略产业链并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
泉州作为海西经济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必须与海西经济区大背景下的城际战略产业链的建设相结合。
但从泉州市内各县市区来看,地区之间目前还是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部分主导产业的设置及其相似,见表1.1。
如晋江、石狮、南安、鲤城、厦门均将纺织服装、鞋作为主导产业,并且惠安将其定位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晋江、丰泽、鲤城都将鞋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此,泉州内各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对外加强与厦门、福州的分工与合作,各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战略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通过缺失链条的弥补,中断链条的接通,短缺链条的延伸,实现城市群城际战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组合,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协调发展。
对内则要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针对自身特点发展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使大泉州城市群可以逐渐形成城际战略产业链。
具体到泉晋这件,泉州应该以自身的服务优势与晋江的制造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泉州在海西经济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各县市产业发展规划
1.3 福建沿海经济带分析
1.3.1 城镇总人口与GDP产值势力圈分析1
泉州应该服务于区域,与晋江联合形成厦门、福州之外的第三极。
(1)从人口指标的势力圈分析来看,沿海经济带主要有福州、莆田与厦门三大板块,泉州周边县市表现出小而强的态势,对泉州市区形成合围压缩态势,特别是晋江的人口势力圈范围十分突出,泉州应扮演一种区域服务角色而非主导地位,见图1.1。
(2)从GDP指标的势力圈分析来看,沿海经济带主要有福州与厦门大板块,相对于人口指标,泉州的经济势力圈有所放大,但晋江的经济势力圈更大的放大,两者在区域中的经济等级应该基本一致。
而从沿海的竞合态势来看,只有泉州-晋江联合一体才会成为厦门、福州之外的第三极,见图1.3。
图1.1 USAP分析出的城镇总人口与GDP产值势力圈
数据来源: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1.3.2 城镇体系结构分析
城镇体系存在泉州、晋江双星格局。
从整体来看存在以福州、厦门、泉州与莆田四个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相比于福州、厦门乃至莆田的中心优势,泉州在城镇体系中其中心地位偏弱,呈
1势力圈分析范围为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市、漳州市区、华安县、龙海市、长泰县、厦门市区、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仙游县、德化县、莆田市区、永泰县、闽侯县、福州市区、长乐市、福清市、连江县;分析软件为USAP
现出与晋江双星格局,见图1.3。
图1.2 USAP分析出的福建沿海经济带城镇体系结构
数据来源: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1.3.3 联系强度分析
晋江与泉州市区之间联系极强,晋江与厦门的联系强于泉州
晋江的主要人口与经济联系主要仍在泉州、石狮、惠安与南安的泉州市域范围内,与泉州市区联系最为密切(其中黄色联系线表示最强)。
在泉州市域外,与厦门市区也在发生联系,其经济联系强于人口联系,且都大于泉州与厦门的联系,见图1.3
图1.3 USAP分析出的福建沿海经济带联系强度
数据来源: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1.3.4 区域分工指数与结构相似系数
由于数据所限,未能进行更细行业的计算,但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无论是区域分工指数,还是结构相似系数,晋江与石狮、厦门、泉州市区基本都处于类似发展阶段,尚未体现出明显的互补性分工,见表1.2。
数据来源:2008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晋江统计年鉴
1.4 泉晋关系分析与区域发展设想
海西经济区要求泉州、晋江在内各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即在互相
合作的同时。
为了打造城际战略产业链,泉州与晋江也必须合作。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泉州与晋江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互补性分工。
但环泉州湾城市群轮廓初显,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晋江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与时序亟待明确,研究认为基于泉州的行政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与晋江的经济中心与制造中心的实际情况,环泉州湾应该形成泉州与晋江共同引导的双核结构,以双核促进泉州湾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见图1.8。
环泉州湾城市群双核结构
泉州—晋江形成城市群双核
图1.4 环泉州湾城市群双核结构
泉州和晋江在地理上是相邻,社会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产业优势、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互补的,这是泉晋合作的推动力,而阻碍力则有泉州和晋江的产品无法直接衔接,两地的生产要素被行政区划人为分割,同时上下级的行政层级色彩也制约了经济合作方式等,见图1.7。
泉晋合作的力场分析推动力阻碍力
➢地理相临
➢产业互补
➢人力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互补
➢泉州的历史底蕴➢社会文化背景一致➢产品无法直接衔接➢生产要素被行政区划人为分割
➢行政层级色彩制约经济合作方式
➢晋江产业梯度较高
图1.5 泉晋合作的立场分析
因此研究认为泉晋合作推动力增强方法有:(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专门化的细化分工来强化泉晋之间的互补效应;(2)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供求与合作信息传递,降低信息传递成本,促进信用博弈。
泉晋合作阻碍力克服方法有:(1)政府打破行政区划,泉晋关系不应该以行政关系来处理,而应以协商合作谋求共赢,互相借力,优势互补,而不能单方主导。
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来考虑,过分的考虑单方面的诉求,必然会导致环泉州湾城市群乃至海西经济区的大利益受损;(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专门化的细化分工来优化衔接配套;(3)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供求与合作信息传递,协助产品衔接。
见表1.2。
2 晋江市产业发展分析
2.1产业发展与结构分析
(1)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在省内首屈一指,但面临周边县市的竞争,见图2.1。
图2.1 近十年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2008年晋江统计年鉴
图2.2晋江市在福建省县级城市经济实力排名
数据来源:2008年晋江统计年
(2)产业结构失调,在维持第二产业强势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即在维持二产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三产的能级,而不是简单的进行“退二进三”。
无论从三次产业比例、区位熵还是贡献率来说,其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维持第二产业的理由:第二产业产值大,贡献了大量税收,贡献率大,目前提供大量的就业人口,短时间内简单的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会影响晋江市的经济根基,并会造成晋江大批人员的大量失业,从而影响城市的稳定发展。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理由:
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短板,无法满足人们在娱乐、休闲、医疗等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环境对于各类人才无法形成吸引力,致使高层次人才流失,使得晋江企业引进高水平人才的难度大,成本高,这也是晋江企业向石狮、厦门等地迁移的原因之一。
从就业人口吸收来看,第二产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但是增长率在逐步萎缩,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吸收能力很强,因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能不断吸纳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成为今后提供就业的主力。
根据一阶滞后分析的回归结果,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因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人均GDP的增长。
根据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发展较滞后,因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长期来说更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分析见附录2
2.2产业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2.2.1 晋江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综合产业发展阶段判定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来看,总体来讲,可以说晋江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指标间的错位说明晋江发展处于一种不均衡不匹配的状态。
虽然人均GDP(美元,经济发展水平)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后期的标准,但霍夫曼系数仅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更是工业化前期的
标准,见表2.1。
(1)霍夫曼系数仅处于工业化中期。
说明从工业结构看,相对于重工业,晋江轻工业比重更大,主要是皮革毛皮羽毛制造业、经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陶瓷建材、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也较低。
(2)城镇化率尽是工业化前期水平。
说明从城乡结构看,晋江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明显脱节,即在注重生产的同时,却忽视城镇建设,各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已对城市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因此近期晋江需要在保持轻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用新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逐步发展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属性的重工业,加强城镇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注1: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注2:中美汇率取1美元=7元计算;*霍夫曼系数用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表示。
注3:表中红色字体为晋江市2008年工业化发展数据(就业结构为2007年数据)。
2.2.2 晋江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通过将晋江和一般城市的工业化中后期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见表2.2,可知:
(1)从驱动要素来看,晋江劳动还是最主要的投入,劳动次之,技术投入过低。
(2)从工业部门来看,工业部门的特征落后于工业化中期特征,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