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十二五城市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城市发展战略
——着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平台
一、城市发展定位
晋江城市发展定位为:海西现代产业基地,滨海园林体育城市。
海西现代产业基地:一、发挥晋江现有民营经济优势,打造包含商业商务、金融、物流、研发等内容的大泉州地区经济中心。
二、保持并优化第二产业,依托现有的制造业发展基础,打造海西最具活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推动产业转型,着重发展以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实现区域产业由量向质的飞跃提升。
滨海园林体育城市:一、滨海城市,推动中心城区向东拓展,实现滨海环湾发展,逐步构建晋南滨海宜居组团;二、园林城市,形成山水绿城、生态一流的山水城市;三、体育城市,构建完善的城市体育健身配套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热情,依托现有体育品牌产业基础,促进晋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二、城市发展布局
城市快速发展与提升是晋江经济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晋江应找准自身在海西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中的定位,主动融入泉州环湾建设布局,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空间布局调整,着力构建“一带拥湾、融入泉州;一核两翼、三心联动;多点支撑、产城一体”的空间布局形态,以完善功能、拓展空间、提升形象为重点,高强度、快节奏、组团式推进城市建设。
1、一带拥湾、融入泉州
“一带拥湾”指环泉州中心城区晋江部分。
“融入泉州”指应抓住大
泉州建设契机,通过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扶持,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有序实现现有产业转移,转换提升区域功能,强化区域滨水资源景观价值,聚集高端和新兴服务业,引导晋江与泉州在空间、产业、功能上充分对接,形成环湾竞争力核心的空间载体,打造环泉州湾地区高端公共商业、商务中心,成为晋江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地带。
2、一核两翼、三心联动
在规划层面强化“全市一座城”理念,坚持城市整体布局“一张图”原则,强力推进市域一体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发展现状,形成市域三大城镇发展核心。
1)强化中心城区,形成市域核心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强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晋江中央商务行政区,成为构建大城市框架的核心区。
2)凸显两翼,整合晋西、晋南城市组团建设
——高起点建设以金井镇为核心的南部新城
突出南翼滨海发展格局,按照总体规划思路,有序开发,逐次推进,将南翼建设成为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成为繁华与舒适并存的现代都市运动休闲商务区;
——着力发挥道口优势,建设西翼产业基地与交通物流中心
以原有产业为基础,发挥内坑安海高铁优势和道口经济集聚特性,借力磁灶、东石小城镇建设试点契机,推进晋西组团整体建设发展,将区域打造成晋江发展和形象展示的新门户,成为连接融入厦漳泉城市群的枢纽,成为晋江产城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新增长点。
3)多点支撑、产城一体
——多点支撑所包含的两个层面内容
①核心镇与一般镇的相互联动发展
依托现有城镇建设,促进各个一般镇与中心镇之间的空间发展互动,形成市域范围内坑、磁灶、东石、深沪、龙湖、英林、永和等城镇多点联动的发展局面,在“十二五”期间构建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②“多园联动”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要素集中”的原则,通过市域范围内主要产业功能区的布局调整和空间整合,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打造涵盖五里园、安东园、东石园、英林园、新塘园、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金深园及安内园、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深沪中小企业创业园等经济开发区“一区九园”以及出口加工区、内坑、西园物流现代物流区、中心市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多元化产业区域,形成“十二五”期间晋江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城一体”互动化城市发展模式
在“全市一城”城市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精明增长、有机集中、点面结合”为理念,围绕产业集群与城镇精明发展两个核心思路,进行市域范围产城一体的空间规划布局,按照“拓展空间,合理布局、强化重点、统筹全局”基本原则,通过上述两个层面支撑体系,加强市域层面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有效融合,推动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发展完善和城镇整体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推产业发展,促进市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实现晋江市域范围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三、城市发展战略
1、建设海峡西岸最具活力的先进产业中心
1)引导制造基地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型
紧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提升传统制造基地,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搭建平台,推动支柱产业从低附加值型为主向品牌技术高附加值型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产业链重心由制造为主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转变,产业空间由分散布局为主向集约发展为主转变,构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综合产业园区。
2)打造与新型生活性服务业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中心
围绕服务晋江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目标,抓住“两个加快”发展契机,紧盯新型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加大滨江金融集聚区、滨海商务总部区、内坑时尚商务购物区、美旗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现代滨海城市相协调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总部经济运营中心,支撑带动晋江第三产业跨越发展。
3)配合城市发展,完善区域交通设施体系
抓住快速城市化、全市一城化发展契机,主动对接海西交通网络,加强城市大路网构架建设,比如晋江机场改扩建、围头深沪港区建设、高铁站配套设施建设等,完善城区主干路网建设,构建区域交通网络平台。
2、打造山水绿城、生态一流、具有晋江地域特色的滨海城市
1)滨海城市,实现城市向东拓展,实现滨海环湾发展。
适应城市从内陆发展到沿江滨海发展的需要,以完善功能、拓展空间、提升形象为重点,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彻底改变城市发展落后局面,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
晋南片区以金井为区域发展核心,以龙湖、深沪、英林三镇为支撑,强化围头港、深沪港港口资源优势,加大晋南片区沿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海、港、城整体联动发展,形成晋南片区滨海城市发展格局。
2)园林城市,形成山青水绿、生态一流的山水城市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优先原则,合理规划全市生态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城市立体化绿色开敞空间,紧盯城市园林绿化、水系治理重点,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塑造山水园林之城。
3、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具有晋江产业特征的体育城市
1)体育产业引导,形成晋江特色
作为国内第三大体育产业基地,晋江打造现代体育装备基地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未来五年,晋江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体育产业链整体优化、提升。
通过体育产业的集聚形成,推动晋江由企业品牌向城市品牌的转变提升。
2)推广全民健身,建立富有包容性的品质之城
晋江目前全民体育基础雄厚,是全国目前唯一拥有两个职业俱乐部的县级市,市民对于体育的热情高涨。
未来城市的发展应实现民生优先,利用现有的全民体育基础,提升全民健身水平,实现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3)加大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体育设施配套体系
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要旨的社会事业和民生产业建设,构建设施先进、配套完善、服务人性的体育设施体系,完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全民健身需求,提升城市公共体育资源的均好性与服务效益。
四、城市建设工作重点
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在优化市域规划布局基础上,采取交叉运作、立体推进的方式,快节奏、高密度、组团化,加快城市建设。
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0 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城市化水平
达到65%。
1、组团式推进城市建设
1)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①发展环泉州湾滨海城市中心,北接泉州,南连石狮,区域联动发展,形成拥泉州湾发展的态势;②梳理老城,将产业功能外迁集中至大型工业园区,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完善快速交通组织,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形象。
——环湾高端发展。
响应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沿江、环湾的滨江、城北、桥南区域建设成为未来高端商务、金融设施集聚区。
——打造中央商业景观轴
世纪大道,南至安海镇,北接泉州中心区,通过加强道路绿化、控制沿街建筑风貌,有序推进两侧改造开发,引进梅岭城市综合体、青阳城市综合体,塑造繁华的城市风貌走廊,打造晋江商务景观轴。
——老城整合升级。
对老城中心区用地进行整合规划,以梅岭、青阳片区建设为重点,通过推动大规模旧城更新,引导区域商贸、居住、餐饮娱乐等功能合理布局,同时引进大型城市综合体,打造特色街区,进一步优化旧城区环境品质,改善城市整体形象。
——行政中心提升完善。
以行政中心区、美旗城、象山片区改建、福埔居住片区、汽车市场二期、市医院等片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行政中心片区发展提升,突出公共服务、商贸服务功能,打造晋江行政、文化、商务中心。
2)提升晋南城镇组团。
以金井镇—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契机,整合晋南四镇,突出生态、生产和生活等功能,按照“一城(晋南水城)一区(围头湾填海区)两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滨海运动休闲产
业基地)两港口(围头港、深沪港)”布局,构建以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生态宜居的晋南新城。
——强化工业能效。
以省重点装备制造基地等大型工业项目为基础,引导相关工业聚集。
通过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物流园区的开发,扩大产业规模。
——打造旅游品牌。
重点建设金井滨海度假区,以养生休闲为主题,商务洽谈、会议培训为主要功能,打造环泉州湾区域的周末度假区。
——构筑交通圈层。
整合四镇主要道路,构筑快速交通体系,形成三层交通环线,分别完善中心区、各产业带、原有镇区的交通组织,促进组合城镇一体发展,并引导晋南四镇与晋西组团、主城区联系对接。
——植入教育职能。
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及优惠的政策,吸引若干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入驻晋南四镇。
强化科教、研发及产业职能的互生发展。
3)整合晋西城镇组团。
紧抓磁灶、东石等泉州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契机,以安海为中心,强化晋西四镇交通设施联系,发挥高铁、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等整体综合交通优势,依托东石伞都、内坑火车站物流园、安海装备制造业基地、磁灶印刷产业基地等,形成晋西产业集聚组团,实现产城一体协调发展。
——引导城镇连绵。
通过功能组团的拓展,形成晋西带状城镇连绵带。
——强化道口经济。
依托内坑高铁站点建设以陆地港为主体的物流产业基地,完善市域干道与之对接,加强站点与周边产业园区联动。
加强安海水头、内坑官桥、东石石井之间交通联系,建设区域交通物流园区。
强化四镇重要交通设施间的联系,发挥四镇整体综合交通优势。
——完善产业配套。
通过产业环境的培养和营造,聚集关联产业、企
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通过居住组团与产业组团的间隔布置,完善组团间的协调布局,促进产城一体发展,提升产业效率。
——挖掘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城镇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以五里桥、龙山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2、大交通撑起城市骨架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备、适度超前的立体交通骨架网络,撑起大城市骨架,提升城区交通分流能力,与境外交通实现无缝连接,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
1)打通海西区域大动脉。
建设泉州绕城高速及围头支线、福厦漳中通道,全面打通沿海大通道东石段及白沙至石井跨海大桥;建设田安大桥、双龙路(东海)大桥等晋江跨江通道;内坑与官桥、安海与水头之间形成新的快捷联系通道道;积极促进泉州轨道1号线开工建设。
2)构建市域半小时快速道路系统。
新建西部快速、草马快速、世纪大道(南延伸)、火车站疏解道路、晋江大桥市区连接线(延伸至308石狮连接线)、双龙路东延伸线;通过建设辅道及跨路天桥(地道)、完善道路交叉口及路面质量等措施,全面提升大深公路、快速路马埭线、社马路(及晋光路)、双龙路服务水平。
同时,积极推动公交一体化及快速公交建设,加速市域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市域各组团加快连接、有机融合。
3)建设陆海空港及交通枢纽。
加快晋江机场改扩建步伐,完善机场与轨道、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打造4E型机场和区域性货运枢纽。
加快围头、深沪港口建设与配套,进一步向码头建设深水化、装卸服务专业化、港口管理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服务能力,争取开辟国际航线,争取设立对台客运码头。
根据发展需要建设中心市区长途客运站及公交总站,结合内坑高铁站点建设客运、公交站场。
4)完善各组团内部道路网络及配套设施。
中心市区主要建设世纪大
道北延伸、和平路北延伸、和平路南延伸、迎宾路西延伸(接清濛开发区)、和平路东延伸、梅岭大道南延伸、十三号路及十五号路东延伸、西环路等主要干道;加快现有道路改造力度,形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布局合理、交叉口通畅、道路设施完善、整体通行能力有较大提升的道路系统;结合片区改造与建设,加快重点片区支路网建设;加大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选择合理区域试点建设商业步行街。
其他组团各镇应当根据城镇发展需要,明确计划,加快道路系统建设。
3、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遵循“统一规划、快速推进、山海联动、高端高品”原则,围绕2015年中心市区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四大生态工程,提升城市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水准,及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水平。
1)加强水域整治,打造优美水系。
全面启动晋江水系整治工作,持续开展近海水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水系深度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景美、宜人”的和谐城市水环境;快速推进水系两侧改造,建设带状滨水绿地和亲水活动场所。
2)推进公园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专项规划,力争每年建设一个大型城市综合公园,形成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构建城市园林的主体功能。
3)搞好广场建设,实施精品工程。
按照标志化广场建设要求,规划建设行政中心市民广场、桥南片区市民广场、美旗物流中心会展广场等各类广场项目,优化提升阳光广场等现有广场。
4)加快游园绿地建设,扩大绿地规模。
按照服务半径1平方公里内建
设一处游园绿地的要求,结合旧城改造,实施见缝插绿,在市区内规划建设游园绿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5)搞好道路绿化,建设园林式道路。
以建设园林式道路为目标,建设一条、绿化一条,边建路、边绿化,实现世纪大道、双龙路、社马路(晋光路)、晋江大桥市区连接线、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江滨南路、十五号路、和平路等景观大道工程建设;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工程,使院内院处的绿化有机结合,使小院变大院,大院变花园。
结合福厦、泉三、绕城等高速公路建设城市大型绿化防护林带。
6)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山体绿化。
深入开展“全民动手、绿化晋江”活动,加快中心城市罗裳山、灵源山、八仙山、崎山等山体及周边用地绿化,形成市区生态基底和市民休闲场所。
7)加快居住区及单位庭院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量。
8)建设低碳城市,促进低碳发展。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淘汰与限制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产业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考核与问责制;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建设节能低碳建筑,在滨江商务区率先试点低碳节能经济,力争在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示范区。
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住宅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得以普及,基本完成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开展低碳教育,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支撑、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4、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坚持民生优先,全市统筹,通过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着力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1)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市医院、文化中心、戏剧中心、华侨职校实训基地、读书一条街、泉州理工学院新校区等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教育、卫生、公交、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资源的城乡共享机制。
2)基础设施同城化。
以水系、电力、通讯、环保、供水、燃气为重点,推动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尽快完善全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3)住房保障一体化。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经适房、廉租房、人才公寓、外来工公寓等的供应量和供给面,将企业员工家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家庭、农村计生二女及独女办证户家庭、市区城中村及镇村危旧房家庭等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形成包含经适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多种实现方式的住房保障形式,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扎根晋江,同时大大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55000套。
五、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一)统一统筹,全面加强城市经营
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滚动平衡、追求持续”的城市经营发展理念,统筹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深化城市经营运作机制,全面加强城市经营管理,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进行整体经营,提升城市内涵和价值,实现城市增值化。
1、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中心城区与各镇域发展,将各镇域作为晋江城市的功能区来发展推进,促进市域一体化、同城化;同时,按照大泉州核心发展区域方向,积极推动晋江、泉州同城化进程。
2、统筹城市资产。
推进城市公共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建立滚动发展、非饱和供给的土地供给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效应最大化;建立新增城市用地效应的分配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化。
3、统筹投融资。
完善城市投融资平台,推动城市投融资市场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国家投资机构或海外资本等,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BT、基金、私募等方式,参与市政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4、统筹行政资源。
强化城市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以核心项目或组团为主体的运作团队,负责具体城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全面提升执行力,构建起城乡建设统一统筹、组织调度、实施推进的高效工作体系。
5、统筹土地经营。
严格土地一级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私下买卖土地行为,加大闲置土地收回盘活力度,对中心城区土地实行统一收储、统一供给。
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采取非饱和方式出让土地,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好城市土地年度投放数量和面积,合理确定开发的具体地块和规划设计条件,有控制地把规划建设用地投向市场,控制好土地批租价格和用地总量,形成良好的集聚市场化运作机制。
(二)规划至上
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全面加快规划编制。
落实规划先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高起点、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础上,建立以专项规划为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加快城市设计步伐,提升规划水平和城市特色。
2011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2年完成全市主要道路、给水、排水、燃气工程规划编制;2013年完成中心市区及各镇市政工程、绿地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根据发展需要,加快控规及城市设计步伐,确保近期建设区域控规全覆盖;
2、加强规划管理。
坚持规划刚性原则,加强执法力度,落实责任机制,确保中心市区全部、外围各镇主要道路两侧及大型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市级规划管理范围,其余全部纳入镇级规划管理范围。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调整程序。
3、树立精品意识。
转变建设方式,大力推进成片综合开发,严格控制零星开发建设;对重大公共项目、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项目建设通过引导选择高水平设计单位和方案竞赛等多种形式,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水平,全面推行优质、安全文明施工,使精品意识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改善城市形象。
4、规范建筑市场。
进一步充实、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不断完善招投标机制,进一步强化招投标过程和标后监管;制订工程项目代建制、工程担保、工程总承包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重点规范业主行为,研究落实对业主违反工程建设法定程序、违反市场行为规范的处理办法。
建设工程质量普遍提高,施工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标准化施工得到普及。
消除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杜绝重大安全隐患,实现工程质量创优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与招投标相结合,鼓励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创建优质工程,实行优质优价。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统筹全市房地产开发总量,合理调配高档住宅、普通住宅、廉租房、商业用房等开发项目比例。
(三)制度创新
继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破解建设发展瓶颈,促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趋向有序、规范,逐步破解“体制外运作”现象。
1、加强技术力量。
组建规划、质量、安全等方面专家库,提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