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类(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3、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4、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等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策讨论,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选择、决定政策方案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目标:指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9、政策方案规划:指政策议程确立后,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拟定和评估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0、政策方案抉择的合法化:指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11、公共政策执行:指政策主体(或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将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于政策对象的行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监控:指对公共政策过程(制定、执行等)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纠偏的过程。
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或与论述题在类型区分上有所偏差)
1、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2)公共决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的特征——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具有针对问题的回应性与对同类问题的普遍适用性;兼具稳定性与变动性;体现公平性与效率性。
3、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形式构成分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纵向形式构成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依据政策的层级性或涵盖性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5、公共政策的功能——引导与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
6、公共政策有哪些系统——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
7、从市场的角度看政府能力是什么——从市场角度看,政府能力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实质上是公共政策如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8、公共利益确定的原则——具有公共性;确定主体的公共性;内容确定具有合理性;确定程序具有正当性;损益的补偿性。
9、公共利益形式有哪些——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10、怎样看待公共政策利益代价——公共利益与代价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类型: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教育政策、社
会保障政策、国防政策)。2)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窄(环保
政策、反垄断政策)。3)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残疾人政
策)。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
医疗保险政策)。
针对利益与代价,关键的问题是相关的利益群体是否认可,
力争做到动态的平衡。
11、基本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一般理解的政策工具包括行
政命令、法律、经济、说服、教育等。陈振明认为政策工具分为:
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
包、分权与权力下放、公私伙伴关系、内部市场、产权交易;工
商管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
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企业流程再
造技术;社会化手段,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
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听证会。
12、西方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有哪些——分为认识论模型和社
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两大类,认识论模型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型(包
括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政治系
统模型;社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主要有政府机构—制度模型、集团
模型、精英模型。
13、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是什么——“上下来去”模型。
1、政策的元认识过程,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从
实践获得认识,提炼理论的过程。2、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1)
(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由民主到集中。2)(政策执行)到
群众中去,由集中到民主。3、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1)(政策
制定)调查研究,总结一般。2)(政策执行)试验与推广,由
一般到具体
14、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性与关联性,具体指
公共政策问题总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并需要公共力量加以解
决;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会牵涉到相关的其它问题。
2)客观性与主观人为性,公共政策问题发生于日常社会生活中;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又受到决策者的价值观、利益关联性的影
响。
15、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课件中主要谈了两类)1)按问
题发生的社会领域分为:自然灾害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2)按问题发生
的区域分为: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地方性问题等。
16、公共政策问题提出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政治领
袖、政党组织、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17、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分析的实质是什么——1)界定政策
问题,即弄清政策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2)分析现实与利益主
体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利益主体
的不满足感。3)在方法上问题分析强调问题的界定、分类、溯
源等。4)为决策议程做准备。
18、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的方法有哪些——1)边界分析法;2)
多角度分析法;3)类别分析法;4)原因层次分析法;5)头脑
风暴法;6)德尔菲法(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7)假设分析法。
19、政策议程的类型——公众议程;传媒议程;公共部门议
程(政府议程)。
20、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1)问题必须明朗而
严重,或出现突发性危机事件。2)利益群体(集团)的诉求。3)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的预测性发动。4)要有正常民主和
开放的觉察机制,特别是大众媒体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反应。5)
民意代表的呼吁或者以议案的形式提出。
21、公共政策目标分类——1)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是最
基础的或叫元目标;2)具体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指标化),
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幸福指标。
22、政策规划方式有哪些——1、单一方式,政策规划的主
体只有政府;2、多元方式,主体有政府组织、利益集团、社会
公众、政策研究咨询组织、信息支持组织等。
2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信息完备;系统协调,包括协
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政策与旧政策的关
系;科学预测;现实可行性;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稳定可调;
多重方案,且相互独立。
24、政策方案评估的方面——1)价值评估:为什么设计这
一方案?
为了谁的利益?期望达到什么效果?2)效果评估:正面效
果、负面效果。3)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
性、行政可操作性。4)风险评估:灾害风险、社会风险。
25、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实
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4)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创造性执行政策。5)效益原则。
2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组织手段。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5)技术手段。
27、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1)财物资源,主要是经济支撑。2)
人力资源,必需的人力以及人力的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3)信息资
源,执行状况的信息、政策客体的反馈信息。4)权威资源,权威的大
小、权威的影响力。5)制度资源,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制度是否完善。
2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执行主体。执行组织结
构合理、权责明确。执行人员的利益因素、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知
识水平、个人能力、执行方式。2)公共政策对象。政策对象的利益需
求,文化心理、思想道德因素,文化教育程度。3)公共政策环境。主
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区域位置。4)政策本身。政
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清晰性,政策执
行方案的完善性。5)政策执行资源。执行经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权威资源。
29、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有哪些——1)信息沟通机制。健全政策执
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优化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渠道,广播、
电视、报纸、市长电话、协商对话机制、信访制度等。2)公民参与机
制。公民参与制定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
政策执行的功绩制、创新职务晋升制。责任追究机制(行政问责制),
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违法
行政的法律追究制。监督机制,完善各种监督机制,运用审计手段加
强监督。
30、公共政策监控要素——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政策监控的个
人和组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和传媒、利益团体和公民等
主体;政策监控的对象广义上是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狭义上是从
事某一项政策过程的个人和组织;政策监控的目的是确保政策过程的
合法、合理和有效性,并及时纠偏;政策监控的过程是静态和动态的
结合。
31、公共政策监控类型——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预
防性、过程性和结果监控;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
和引发性监控;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和抗辩性监控。
三、论述题(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与法的关系
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相同点是:两者的制定和执行主体
都是公共权力机关;两者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是国家统治和社
会管理的工具;两者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即方案的提出、审
议、通过、公布。不同点是:法具有相对稳定性;法更具强制性;两
者适应性、灵活性不同;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政策对象的权利与
义务则往往不对称。
2、为什么公共政策的职能具有二重性?
国家权力具有二重性,即兼具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国家权力的行使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此公共政策具有双
重职能,其二重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是推行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3、怎样理解政府能力
从政策主体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偏好和目标转化
为现实的能力,包括汲取财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
制能力。从政策客体角度看,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能
力,即制定并执行政策,维持公共秩序与合法性的能力。从政策科学
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的制定并
有效的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4、怎样理解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法律
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反之则是“无限政府”。有限政府思
想源自于三个理论:1)自然权理论:天赋人权,人有追求生存、自由
的权利,强调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2)功利主义论:认为自爱自利是
人的本性,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最大快乐原则”作为每一行
为、机构或社会制度的唯一和最高原则,政府是个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公共选择的个人性,因为每个人
都具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人都是经济人;政治活动遵循市场
法则,同样存在交易,因此必须限制官员的权力。
5、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以汇
集多方面的智慧;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不是单向的发号施令过
程,而是双向的互动管理过程;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认为公民社会的形成
并不降低政府的责任。公共政策是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
动合作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的手段。
6、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公民作为政策客体时,1)公民个体缺乏政策知识和能力。 2)公民
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容易忽视社会利益。 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
下。 4)公民参与后利益得不到实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2、公民作为
政策主体时,1)公民应当参与政策过程,政策的运行过程以公民为基础;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以认识政策,提高政策效力;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
化要求公民的参与;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会提高公民的政策素质。2)公
民参与政策的途径:参与投票或推举代表的方式;参与政党或利益团体;信
访、举报;制造舆论;消极抵抗或不合作。
7、公众社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公众社会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领域或空间。这一领域的主体就是社
会团体或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
织、利益集团。
1)社会团体在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进行政策信息沟通。 2)社会团体
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主要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
来实现。 3)角色替代,即行使政府所让渡的管理职能。预防角色替代过程
中的自利性问题。
8、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现代国家的突出特征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政党
来实现的。2)因此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政党的政策。3)在竞
争性政党制国家,政党要通过获得国家权力而推行其政策。4)我国实行共
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不
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5)共产党的政策方式:提出政治主张或纲领,
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领导监督国家机构中共产党员的行为,协商民主
9、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策制定会引起利益集团间的冲突;2)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
式,一是利益表达,游说、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等,二是监督政策的执行。
10、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大众传媒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间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广播、
电视、因特网等形式。决策中的信息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传播,大众传
媒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载体。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监控,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促进政策调
整: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政策进行评估;
推动政策的及时调整。
11、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
的影响,其行为偏离政策目标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象征性执行。二是附加式政策执行。三是残缺式
政策执行。四是替代式政策执行。五是观望式政策执行。六是照搬式执行。
七是规避式执行。
造成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1)主观方面,执行者的原因,自身的利
益需求,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缺乏,对政策理解的偏差。执行机构管理缺
陷,组织结构不合理,层次多,机构重叠;内部沟通不畅;规范执行的制度
不健全;政策关系处理不当。执行组织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得不到政策对象
的支持。2)客观方面,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使政策执行比较困难。政策质
量问题,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政策不可行,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政策
环境的变化,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目标群体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压力、
目标群体的文化心理。政策资源的匮乏,如人、财、物的匮乏,使政策无法
执行。法律、制度监督不力。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一是加强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
加强对政策的学习认知。三是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四是加强对执行的监
控。五是加强执行的制度建设。
1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
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分为内
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政策监
控机制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2)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运行路线包括:自下
而上的监控和自上而下的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立法机关
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
策的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5)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
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