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筑风貌:根植于地方“乡愁”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小镇建筑风貌:根植于地方“乡愁”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愈发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的文化融合使城市面貌的地域差异性越来越模糊——当地传统文化环境的破坏、区域特色的缺失,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政策导向要求还是小镇自身发展诉求,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为例:“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彰显小(城)镇独特魅力,防止……”成为现在乃至未来城市发展避免出现地方文化缺失、千城一面尴尬的突破点。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除了公共开放空间给人带来城市初步直观印象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的建筑风貌,如何因地制宜营造特色小镇建筑风貌,对特色小镇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特色小镇——建筑风貌

因地制宜的小镇建筑风貌营造主要抓住三个核心点:如何继承和延续本土特色建筑形态,如何唤起人们心中的“乡愁”实现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如何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建筑风貌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基于本底资源属性,从传统文化、“乡愁”及建筑形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结合案例去分析和解读特色小镇建筑形态的塑造是如何被其他元素决定和影响的,并给出大量图片和意向展示特色小镇建筑风貌空间形态。

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沉淀,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的各自特有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要素体现在建筑元素中,正是这种特定的元素孕育出本土特色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特征反过来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人们心中的“乡愁”是通过的某些特定“场景”的刺激来唤起对所熟知事物的记忆,例如童年时居住过的祖屋、下雨天的屋檐亦或是秋天的飘满落叶的小院等等,这些记忆其实就是我们的思乡之情,建筑形态成为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场所”。

松溉古镇——根植于地方“乡愁”特色的形态构建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永川市南端,距永川城区40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143公里。古镇地处丘陵地区,山体较多,西、北、东三面环山,且紧邻长江,水运交通发达,三条溪沟由东至西贯穿。同时古镇依据当地山势和水形,进行了整体布局,街道蜿蜒曲折、起伏有序,房屋依地形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

尊重历史,以建筑空间场所营造延续地方历史文脉:

巴渝民众“性轻扬、喜虚称”的出世思想以及具有简、恬、勤、拙的品质,使得当地传统建筑具有很强烈的自然原生性。

当地丰富的民俗活动,在古镇形成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场所,如会馆、祠庙、茶铺、戏楼等,其建筑形态特点不拘一束自由奔放而又不失稳重。

尊重文化,通过建筑空间格局营造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当地的宗教文化对建筑形态有重要的影响,古镇上的四合院多符合宗法礼教的中轴对称原则,虽然有些建筑形态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建筑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变形,但整体的建筑形态趋势还是以对称为主。

尊重自然,以建筑小品及设计元素提炼构建山水脉络独特风光:

古镇建筑材料来源都来自于当地,多用石材、竹子、木等天然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建筑朴实自然的同时,表现出独具巴渝特色建筑形态,这些特定元素传达的信息其实是记忆深处特别的情感体现,也是唤起“乡愁”的重要手段。

尊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类社会能够稳定而渐进地发展,营造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唤起“乡愁”的重要因素。特色小镇在建筑形态上的控制不光要注重本地自然属性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等的利用,更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小镇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