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秦汉时期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汉代著名的女乐舞人
• 汉代女乐的舞蹈艺术比前朝有显著的提高, 她们之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家,其中 最著名的有戚夫人、赵飞燕、王翁须、李 夫人等。
• 戚夫人,她擅长的翘袖折腰舞是汉代舞蹈 的典型代表,在许多汉画像石上都有它的 形象资料。
• 王翁须,是西汉宣帝的母亲,汉代著名的 歌舞者。
• 李夫人,以其妙丽善舞走进皇宫,但由于 她出身于倡,是歌舞奴隶,所以摆脱补了 悲惨的命运。
第二节
一、汉代雅乐的趋向
• 我国古代的“雅乐”主要是专事各类祭祀活 动的礼仪乐舞和宫廷礼仪乐舞蹈。
• 主要趋向是遵循古制,其中专事祭祀礼仪 乐舞有:五行舞、武德舞、文始舞、四时 舞等。 • 五行舞:是“大武舞”进行重新改编加工制 成的乐舞。
• 武得舞:舞者手持兵器――干威而舞,是 平定天下之武舞。
秦汉时期的舞蹈
• 在经济、政治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艺术也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的乐舞艺术也得到蓬 勃发展。强大的国威于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 们对美好的乐舞艺术的追求,汉代的俗乐舞文 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两汉的乐舞融汇了 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艺术 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 高峰。
舞、铎舞等等。
·
三、载歌载舞的相和大曲
和大曲是中国汉魏时期集歌唱、舞蹈、器 乐(三段式)为一体,综合性的传统音乐形式, 在传统音乐发展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 后世宫廷和民间大型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 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边境民族乐舞的传入
历史背景
西汉以来,许多民族地区正式进入中国的 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以汉族为 主体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 汉王朝泱泱大国的气度,积极吸纳边境民族以 及外来民族的乐舞文化,共同汇集成俗乐舞的 空前繁荣。
第四节汉代女乐的发展
一.汉代女乐的舞蹈特点 二.汉代著名的女乐舞人
第五节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刘安的《淮南鸿烈》 桓谭的《新论》
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 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 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 面。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 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 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 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 西汉初期,是管理演奏雅乐舞的“正统”机构。
• 太乐署是汉代太常唯一的音乐机构,其职官明 帝之前称太乐令,明帝之后改称大予乐令。
四种职能
① 制声律·定历法
② 掌管乐舞伎人以及祭祀·大飨用乐
③ 教习诸子学习各种艺术技能,包括唱歌·乐 舞·乐器
④ 保存前朝遗留乐
• 在古代,“雅乐”·“雅舞”是为统治阶级 所专有的,因此,掌管雅乐舞的“太乐署” 机构为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所重视和保留。
• ”介乎“倡”“姬”两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这三种人虽然来理不通,但都从事乐舞娱人, 其身份都可以转化的。
对汉代女乐的舞蹈表演艺术,汉代的 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
• 东汉傅毅的《舞赋》,对女乐的描述极其精妙。舞蹈里面所有的动作都不是单纯炫耀技巧,而是 “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喷息激昂。是若浮动,志若秋霜”,充分把内心的情感表现 于动作和舞容舞态上,令观众不得不叹为观止。这是古代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舞蹈表演艺术进程 的重要表征。
“黄门名倡”
• 黄门名倡集中在宫廷黄门,方便帝王歌舞娱乐 的需要。
• “黄门”是宫廷中禁门称呼
“掖庭才人”
• “掖庭”是集中女乐的机构。
• “才人”即为妙丽善舞的女乐,她们之间也有 爵等之分。
第四节
• 汉代女乐集中在宫庭,皇族、官僚以及豪 门之家。她们要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是 那个时代的专业舞蹈的艺人,掌握一定的 舞蹈技艺。
乐府诗
•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 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 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 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故称之为“乐府诗 “。
乐府的职能
• 乐府的职能是管理俗乐舞,主要任务是收集各 地民歌舞,加以编制和演奏,以供宫廷贵族享 乐。此外,乐府要负责组织训练俗乐舞人员。
• 以上四位舞者是汉代幸运的女乐舞人,后 来她们有的是皇后,有的是夫人,地位很 高,因此被载入史册,但是最终的命运与
汉代女乐舞人
• 歌舞在汉代是一种普通的娱乐行为,歌舞成风, 倡、舞姬、歌舞者数量很大,正是这些歌舞者 推动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使汉代乐舞在 历史上达到一个艺术高峰。
第五节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是促进 汉代俗乐舞文化 形成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与汉代 文人儒士对当时社会歌舞百战的审美情趣 分不开。
• 一.刘安的《淮南鸿烈》和傅毅的《舞赋》
• 最能反映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文献是 《淮南鸿烈》和傅毅的《舞赋》。《淮南 鸿烈》集中体现了汉代对艺术生命的追求 的精神,重视人的内心情感在乐舞中的表 现作用。
二.桓谭的《新论》
• 桓谭的《新论》一书,对民间乐舞持有肯定态 度,认为民间乐舞比雅乐好,指出雅乐“不如流 郑之乐”,“流郑之乐”指民间乐舞。子云汉代著 名文学家,他也赞同桓谭的观点。这也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了汉代文人学者对乐舞的审美态度 和倾向。
• 另一种名“太乐署”,后称“太予乐署”,官 员称太乐令或太予乐令,是掌管朝廷礼仪祭祀 的最高长官太常卿的下属。
一、俗乐机构——乐府
(中国诗的重要源头)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
西汉武帝延承儒家“礼乐治世”的传统,为巩 固王朝统治,点缀宣扬汉王朝的辉煌,以及满 足生活在稳定盛世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的心理,建立起庞大的乐府机构。
秦汉时期的舞蹈
目录
•第一节 汉代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乐舞
• 一、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 二、徒手舞、长袖舞、持道具舞等缤彩纷呈 • 三、载歌载舞的相和大曲 • 四、边境民族乐舞的传入
• 第二节汉代雅乐的趋向与创新
• 一、汉代雅乐的趋向 • 二、汉代雅乐的创新
第三节汉代的乐舞机构
一、俗乐机构——乐府 二、雅乐机构——太乐署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 引入宫廷。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 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 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 成为角抵戏。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 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 雅乐”相对应。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 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 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 术融合。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 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
• 乐府还有一项职能,监造乐器,为俗乐舞和新 歌配乐。
东汉的俗乐舞机构
• 黄门鼓吹署:因为出入于皇室为宫廷服务,所 以称为“黄门鼓吹署”。
• 它不仅包括音乐的演奏,还包括歌舞;并且是 拥有大量优秀艺人的俗乐舞专设机构。这些乐 舞机构培养了大批乐舞学生,对乐舞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二、雅乐机构——太乐署
• 文始舞:不是汉代新创乐舞,它是对舜帝 《韶》重新处理的舞蹈,继承了“韶”乐之 风,清缓舒慢,温和不刚。
• 四时舞:也许是创新舞蹈,表示天下盛世 升平的社会局面
• 汉代的宫廷礼仪乐舞另一趋向是内容比较
二、汉代雅乐的创新
• 汉代雅乐一方面继承了前代传统,另一方面又 一改先秦时期雅乐森严僵化的风格,冲破了雅 乐政治附庸的格局,吸纳了汉代盛行的“角抵百 戏”中的乐舞精华。
• 汉代的角抵百戏具有鲜明的技巧性、趣味性和 娱乐性,因儿被帝王们和官僚们所看重,将百 戏中的一些节目作为代表汉王朝乐舞最高水平 的艺术,,在宫廷宴飨上演出。
第三节
汉代的乐舞机构
• 汉代的乐舞机构,分为两种不同的管理系统。
• 一种叫“乐府”,是掌管俗乐舞的官署,官员 为“乐府令· 丞”,署管理皇家财物和供养的 少府领导;
第一节 汉代盛行的俗乐舞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 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 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 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 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 抵俳优之观”。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 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不断发展变化, 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 汉代女乐集中在宫庭,皇族、官僚以及豪 门之家。她们要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是 那个时代的专业舞蹈的艺人,掌握一定的 舞蹈技艺。
一.汉代女乐的舞蹈特点
• “女乐”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
• 汉代的女乐,来历有三种:一种是“倡”,即 奴隶身份的职业性伎人;另一种是“舞姬”, 是官僚门家中的善舞者;还有一种是“歌舞者
二、徒手舞、长袖舞、持道具舞等 缤彩纷呈
徒手舞:赤手空拳,不持任何道具;
长袖舞:长袖舞属于古典舞种,以舞长袖为特
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 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持道具舞:手持各种道具
俗乐舞中,除了汉代当时的民间舞外,还
有很多前代留下来的散乐,如巾舞、拂舞、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