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与告密者_鲁迅与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异曲同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和老舍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塑造了看客和告密者这两种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形象,
并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对
两人的作品中这两类人物进行归纳和比较,并探讨他们的特点和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关键词:鲁迅老舍看客告密国民性作者简介:陈晓红(1982.7-),女,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学生,工作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看客与告密者
陈晓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2-0035-02
———鲁迅与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异曲同工
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许多的典型人物,除了阿Q 、祥林嫂,润土和孔乙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着实也让人深思许久,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有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这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

所谓看客,重点字自然在于一个“看”字。

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中没有样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

鲁迅在《示众》中有这样一段,“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

……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

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短短几句话,充分体现了作家的笔力,小说的漫画化构图,无名字的人物背影和小学生的“四顾”所显示的“看”的场面、“看”的对象的悬空,给文本的阅读带来了一种张力。

这段描写生动的反映了一群无知的中国百姓的特点:爱热闹,但是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

他们不是关心国家的命运,而是好奇。

鲁迅虽然没有直接的抨击,没有溢于言辞的谴责,但是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在这个观众圈的外面,有这么一双冷冷的眼睛在看着,那种透心澈骨的讽刺也隐含在这眼光中了。

《祝福》中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这些男女看客的趣味就在于揭别人的“伤疤”,鲁迅把他们的冷漠、愚昧、麻木、空虚,把他人的痛苦作为咀嚼赏鉴的谈资,以此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心理写的入木三分。

在小说《药》中对于看客的描写非常传神: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甚是分明,但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拥过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的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种描写看客的文字不仅仅出现在他的小说中,而且同样出现在他的其它作品中,并且数量上也蔚为可观。

我们对此统计了一下: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藤野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复仇》(一)和《死后》,并且在杂文中也有类似的篇目《娜拉走后怎样》、《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和《三闲集·铲共大观》等。

在这些描写看客的文字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文字无一例外的在描写看客们的丑态,并寄予了鲁迅先生对这些丑陋的看客们的辛辣的嘲讽。

老舍的作品虽然在描写五光十色的背景市民生活,表露市民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市民社会的风俗人情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于那种愚昧、狭隘、自私、妥协、懦弱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的同时带着他的同情,但是在《骆驼祥子》里关于“看客”对阮明即将被处死的描写却令我们感受到比鲁迅的《药》更悲凉的气氛。

春天的北平在躁动中苏醒,夏初的北平因了一阵暴热而带着魔力。

“正是在这个时节,人们才盼望着有些足以解闷的新闻,足以念两三遍的而不厌烦的新闻,足以读完报而可以亲身去看到的新闻,天是这么长而晴爽啊!”老舍先为看客的出现渲染了环境的基础。

这个让人兴奋的导火线便是看“杀头”。

“枪毙阮明的新闻,九点钟游街的新闻”,于是“妇女们赶着打扮;老人们早早的就出去,唯恐腿脚慢,落在后边;连上学的小孩们也想逃半天学,去见识见识。

到了八点半钟,街上已挤满了人,兴奋,希冀,拥挤,喧嚣,等待着看这活的新闻”,活画出看客们的猎奇心理。

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是好奇,还夹杂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枪毙似乎太简单,他们爱看凌迟,砍头,剥皮,活埋,听着像吃了冰激凌似的,痛快的微微的哆嗦。

可是这一回,枪毙之外,还饶着一段游街,他们几乎要感谢那出这样主意的人,使他们会看到一个半死的人捆在车上,热闹他们的眼睛;即使自己不是监斩官,可也差不多了。

”这种残忍的、毫无同情心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心理描绘的确让读者触目惊心。

行刑场景的描写丝毫不比鲁迅的《药》逊色。

“一人探头,大家便跟着,心中一齐跳的快了些。

这样,越来越往前拥,人群渐渐挤到马路边上,成了一座肉墙。

”“来了!有人喊了声,紧跟着人声嘈乱起来,整群的人像机器似的一齐向前拥了一寸,又一寸,来了!来了!眼睛全发了光,嘴里都说些什么,一片人声,整街的汗臭,礼仪之邦的人民热烈的爱看杀人呀。

”老舍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轻松的笔调活画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形象。

有意思的一个情节是这些看客的不满意和《阿Q 正传》里的同出一辄。

“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大家都撇着点嘴批评,都有些失望:就是这么个小猴子呀!就这么稀松没劲呀!”于是看客们便逗起死囚来,虽
文学评论
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
然他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舍不得走开。

这种看客的追求感官刺激,以满足自己的阴暗心理让读者读之悚然。

告密者是鲁迅和老舍笔下所公有的一种人物类型,前者有《药》里的夏三,《祝福》里的卫老婆子,后者有《骆驼祥子》里的祥子。

《药》中的革命者夏瑜之所以被捕,完全在于被出卖,而且是被自己的同族亲人出卖。

鲁迅通过茶客康大叔的叙述,侧面告诉了我们夏三出卖夏瑜得到的好处“三十五两银子”。

革命者夏瑜被杀头一方面是中国革命曲折和磨难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也与人的极端自私、利己、懦弱、残忍的本能紧紧相连。

《祝福》中卫老婆子是祥林嫂两次进入鲁四老爷家做佣人的一个中介人。

她更是一个没有同情心和羞耻心的告密者。

祥林嫂第一次守寡之后本来在鲁四家已经安定下来,但是卫老婆子却告密,并带领她原来的婆婆等一帮人把她劫持了去,把她卖给了贺老六,把祥林嫂进一步推向了悲剧结局。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本性善良、自食其力的一个车夫在经历三次“失车”,在被虎妞的引诱而结合后又因其难产而死,人生知己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堕落最终凄惨死去的打击之后,祥子“作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被毁灭了。

他变得自私、好斗、无赖、毫无廉耻,甚至堕落为一个令人不齿的“告密者”。

阮明虽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而是一个投机主义分子,但是出卖别人以换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下作的行为由祥子来执行,不能不说老舍已经把一个人灵魂的彻底堕落刻画的淋漓尽致了。

祥子告密,得到了六十块钱,也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一个下午,但是他很快便为自己找到了发泄恐惧的途径——
—寻求性的刺激。

他并没有后悔,没有心理的挣扎,一个纯洁的青年早已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所吞噬了。

看客和告密者古已有之,老舍在作品中便说:“历史中曾有过黄巢,张献忠,太平天国的民族,会挨杀,也爱看杀人”。

而告密者在中国的历史上更加不少见,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在百姓中推行“连坐”刑罚,如果发现有犯法的人而窝藏或者秘而不报,便是诛连九族的死罪,于是,告密便成了保全自己的唯一途径,也酿成了不少的冤狱和惨案。

看客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帝制对于人性的束缚和毒害形成了独特的一个群体——
—他们既没有反抗的欲望与力量,也没有关注人性和关怀生命的自主意识。

对于统治阶级的压迫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天授神权”的君主至高论的灌输下,成为盲目的服从者。

他们的意识中,凡是反抗者、“革命党”都是“乱臣贼子”,应该被杀头被枪毙。

反抗强权,争取独立、平等自由的人权意识没有生长的土壤,只有忠君才是正道,他们视逆党如毒瘤,如洪水猛兽,被正法是罪有应得,忘记了自己正受这所谓的君臣之道、“太平盛世”的苦,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也许在这艰苦的,毫无出路的生活中,观看别人的受难,亲眼目睹死囚的惨状不失为一剂解脱痛苦的“良药”吧!“看客把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当戏来看待,以至于思维方式都是戏剧化的,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现象。

它归根于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阶层之间隔着一堵高墙,就是同等级的阶层也是‘各自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隔膜,可以说它是一种民族的病灶”。

告密者的产生多半是由于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明哲保身,或为了营营小利,把出卖别人当作解除本身困境的唯一出路。

他们的阴险毒辣、自私自利、毫无廉耻虽然在鲁迅和老舍的笔下被淡化了,但是,不可否认,这类人物也是作家深刻批判的一类人,是国民性中最为恶劣、最为阴暗的一面。

鲁迅和老舍在对于看客和告密者的描写上有不同的写作态度,鲁迅先生善于把社会现实过程艺术化,他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看客”效应,它表现为一些冷漠的旁观者把理应引起怜悯的伦理情感的反映转化为一种审美的反映,也就是游戏人生,在现实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寻求幸灾乐祸的价值取向。

他笔下的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的,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鲁迅先生对这帮看客们的态度是厌恶至极的,但他在写下这些丑陋的看客时更多的是抱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无奈。

这和他早年在日本留学里的那段经历有关,《藤野先生》中有如下描写: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对于看客和告密者的描述手法相当具有艺术性,在隐含式的嘲讽中,极为生动的刻画了他们的丑态和令人厌恶的心灵。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于看客的描写使用了干预式的介入,加进了自己的评价,他说:“这些人的心中没有好歹,不懂得善恶,辨不清是非,他们死攥着一些礼教,愿被称为文明人;他们却爱看千刀万剐他们的同类,像小儿割宰一只小狗那么残忍与痛快。

一朝权到手,他们之中的任何人也会去屠城,把妇人的乳与脚割下堆成小山,这是他们的快举。

他们没有得到这个威权,就不妨先多看些杀猪宰羊与杀人,过一点瘾。

连这个要是也摸不着看,他们会对个孩子也骂千刀杀,万刀杀,解解心中的恶气”。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批判不留情面,读来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看客和告密者都是一个民族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写照,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时至今日,这两种人还是在生活中存在,并有越来越盛的趋势。

那种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娱乐,怀着看戏般的心情,袖手旁观、瞎闹起哄的现象屡屡可见,那种为了自己的小小利益出卖集体或者别人的信息的例子时有耳闻。

人的廉耻之心、同情心理都被浮躁和功利的社会所埋没了。

鲁迅和老舍一冷一热的嘲讽蕴含着对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他们的作品塑造的这些看客和告密者正是为了引起民众的注意,唤醒他们的良知和反抗的觉悟,只有深刻理解了他们的文化含义和社会价值,那么我们这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才有进一步凝聚和勃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鲁迅:《示众》,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鲁迅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87页,186页。

[2]鲁迅:《祝福》,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鲁迅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46页。

[3]鲁迅:《药》,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鲁迅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4页。

[4]鲁迅:《阿Q正传》,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鲁迅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98页。

[5]鲁迅:《藤野先生》,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鲁迅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474页。

[6]老舍:《骆驼祥子》。

收入《老舍作品经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7]谢超:《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