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_沈晓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7月号下旬刊文教资料

会环境之影响,又强调自我强化、

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在个体道德学习中的重要性,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扭转学校德育低效之现状。

参考文献:

[1]任朝霞,陈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138页.

[2]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0,71页.

[3]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3页.

[4]同③564页.

[5]莫雷,何先友,冷英.教育心理学教育参考资料选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页.

[6]同③551页.

[7][美]威廉.K.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页.

要:本文分三个部分,先界定创新能力,并表

明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然后介绍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再从更宽的视角来介绍国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成果,并从课程、教学、创业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以便我国学者能更好地借鉴一些优秀经验,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

教学

创业

一、关于创新能力

1.概念辨析

有人将创新能力包含在创造力中,也有人将创造力包含在创新能力中,也有人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文章也是将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笔者认为创造和创新只是翻译上的表达不同。有些学者习惯用创新,有些学者习惯用创造,其实质是一样的。本文以下部分均使用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1)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与传统的看法不同,不少心理学研究者根据调查得出结论说,创造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创造力很强和很差的人均属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创造力。

(2)创造力虽说不能靠教育得到,但是通过提供恰当的环境和教育是可以提高的。创造力的高低,先天素质一般只决定了一半,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有时更重要。①

(3)有学者从人的身心素质、

环境、实践和思维诸方面阐述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表明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一般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想象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凭借信息能力、整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设计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以上几种能力,只不过是此强彼弱,程度不一。

二、国外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1.大景:国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成果(1)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①设专门的研究课程;②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和教师的科研;③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如caltech的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和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ROP);④进入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

(2)开设seminars课程。美国所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高年级均开设seminars课程。

(3)开设所谓的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

年所学知识的课程。

(4)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课。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其他形式的讨论。

(5)设置独立学习、研究的课程。即一些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②

2.注重课程的开发、

创新(1)年度课程创新项目。包括: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导论;运用通信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学习者支持的创新,如个人发展计划。

(2)一个研究项目。集中于改变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学生对学习经验的满意度等。

(3)学生创业项目。拿出经费资助学生主导的创新活动。③

另外,美国为了普及和培养创新能力,几乎在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程,每个大学生都熟悉创造原理。④

3.教学方面

作为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重量级发言人,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沈晓丽

○教育视野

130

2007年7月号下旬刊文教资料

是最大的。

(1)丰富的教学方式

这些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写作来学习;小组学习;作为学习活动评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服务性学习;网络学习。⑤(2)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

美国大学采用“合同教学法”、“独立学习法”、“个性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的能力。⑥

(3)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

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入学前不选择专业,上完1年课程后才决定主攻方向。在这一年里,学校所设课程对学生都开放,学生可在任何上课时间进入任何课堂,且不必向教师打招呼。如果学校所设专业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专业”,详细写明自己的兴趣和计划,将提议呈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批准后学校将根据所设专业组成跨学科委员会,指导该生学习。⑦(4)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在剑桥的学院制下,每个学院住着不同学科的学生,导师的任务是组织他们辩论,各科学生完全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辩论,从而获得很多新鲜的思路。

(5)注重师资流动

柏林自由大学非常注意在教学中融汇各国的教学手段。目前,有一千多名世界名流客座教授在此任教。巴黎高师授课教员的组成也非常开放。为培养全新型教师,防止“近亲繁殖”在大学蔓延,慕尼黑等大学绝对不聘用在本校或某一世界名牌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没有在其他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所谓的尖子生任教。⑧(6)注重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国外常见的学生活动有讲座、沙龙、俱乐部活动、学生模拟法庭、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弥补了课堂的不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增添了情趣,是学生实践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⑨

4.重视创业教育

每位哈佛大学商学院学生,都至少修过一门创业课程。哈佛还远征西部,在硅谷设立研究点,仅去年就开发出26个高科技创业的研究个案。哥伦比亚大学正在研究的创业议题贯穿了整个课程。许多学校还设立创业研究中心,经费高达数百万美元。⑩

①创业活动类型

学生创业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如全美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有的学生创意设计成功地实现了技术转让;二是直接创办公司、企业等,如惠普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研究生惠莱特和派卡德构思和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更是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②创业教育目标

美国规定了创业教育应该具有下列目标:了解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具有把握商机的能力;运用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有效的商业计划;了解各种进入策略,通过市场信息判断商业计划的可行性。)*+

③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注重创业实践,创业氛围浓

美国的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包括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的建立;不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

美国高校通过各种勤工俭学、“三助”工作、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耶鲁大学校报都由学生主办,学生主编说他的未来目标是当“纽约时报”主编。

在斯坦福大学,如果学生有了好的创业点子,学校就会鼓励他中断学业,帮助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有杨致远在1995年放弃博士学位创办的Yahoo网站,Google网站也是两位博士生创办的。

·大力培养和稳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稳定了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

·学校领导层的重视推动了创业教育。

UCLA的副校长ElwinV.Svenson博士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更是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现任的校长ShirleyAnnJackson在其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中》同样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仁斯里尔Lally商学院院长亲自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2004年的MBA教学计划也作了重大的调整,围绕创新者和创业者必须具备那些技巧和综合知识来展开各种课程教学。)-+

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社会是否能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都在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让我们用更广的视野去思考如果培养的问题,以及思考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上应如何作出调整,包括在学校制度、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管理上作出改变,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注释:

①罗玲玲.创造力开发[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9).

②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③王宏舟,丁力主编.来自海外的奏鸣.时事出版社,2005,(11).

④杜丽华,沈高峰.国外大学创新能力教育的分析与启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8).

⑤托马斯.A.安吉洛著.徐辉主编.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⑥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邵阳

○教育视野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