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前言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宝贵、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国家富强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建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1]但在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如何确保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有效地发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对象与任务,查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走访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教学教师,就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系及当前的创新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访问,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1.缺乏创新的动机。创新动机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的动机还很缺乏。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很多研究生完全是为了文凭而读研的,他们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另外,研究生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这种在外部驱动力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
2.实践能力不足。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理论研究时不要脱离实践,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3.缺乏创新成果。我们一般把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的好坏作为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但目前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在选题上,研究生缺乏冒险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都是望而却步。在论文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总是一味的总结别人的研究结果,因而很难有原创的作品。
(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树立创新教育观。研究生教育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下进行的模式化培养,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个性不能充分的发挥,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首先,学校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助于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其次,导师应注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因人而异的制定培养方案。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研究生,要把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头等任务来对待,努力去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立志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力。
2.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导师组”制是由不同相关学科的导师组成的一个指导小组,是为在学校师资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集体培养制度,这样有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其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校内或校外的跨专业建组,高校与高校或与研究所的联合组建的导师组等形式。
3.增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量实践成果的涌现。比如硕士研究生挂职锻炼,即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县、乡镇或企业挂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挂职单位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实践
模式。其次,研究生应多参与假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考察、回乡调查、扶贫支困等。再者,可以建立广泛的实践
基地,推进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
4.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2]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多提供科学研究立项的机会,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此外,学校在招生时要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注意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要配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孕育创新的思想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紧抓教育质量,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洪滨,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
教育,2005:149.
[2]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2,(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