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榆中校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榆中校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摘要:榆林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老校。榆中百年,人才辈出,成就辉煌。挖掘百年校史所蕴含的人文精髓,感受杰出校友崇高的精神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关键词:榆林中学;百年校史;英杰
创建于1903年的榆林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老校,被誉为“陕北革命的摇篮”,也被誉为“陕北的育才圣地”。一百年来,张季鸾、李鼎铭、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名师硕彦都曾执教榆中。一百年来,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曹力如、张德生、高景德、杜聿铭、柳青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作家、学者都曾在榆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榆中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万千有用人才,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榆中百年校史浓缩了陕北从清末到现当代中学教育教学的状况,折射出一百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接受百年榆中光荣传统的浸润,感受百年榆中的沧桑巨变,通过百年来的人与事,探寻陕北乃至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教育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透视杰出校友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崇高的精神人格,挖掘百年校史所蕴含的人文精髓,收获将是很大的。
一、百年辉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榆林中学历经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发展时期。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杜斌丞校长在任期间,极力主张教育救国、兼容并包、德智体三育并重。他聘请著名共产党人魏野畴来榆任教,魏在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给学校带来了生气。1923年冬,杜校长亲自去北京,在蔡元培、李大钊、林语堂等人帮助下,聘请了李子洲、王森然两人来榆任教。后又聘请高宪斌、朱横秋、呼延震东来榆,1926年聘请他的学生马云程、马济川、张光远。1922年至1924年,他曾聘请陕北党的创始人之一的王懋廷胞兄王复生(云南人)来榆任教,当时王复生已经是共产党人。这一批教师思想先进,学识渊博,不仅为榆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还使榆中成为陕北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地方,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最早的活动基地,榆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以榆中学子刘志丹、谢子长等为领袖所创建的我党唯一没有丧失的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成为后来党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此,中国革命迅猛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榆中学子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也为榆林中学赢得了永久的骄傲和光荣。
张季鸾,陕西榆林市人,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和杰出的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被誉为“陕西三杰”。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闻专电的通报是张先生以电报的形式发出的。张先生任总编的《大公报》是第一家全面系统地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报纸。1941年《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荣誉奖章,这个奖项是迄今为止惟一得此殊荣的中国人。像张先生这样蜚声海内外的“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不仅是榆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百年榆中涌现出的大批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百年榆中培育出的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学者……他们的成长历程,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为中学生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我校新生参观校史馆已是必修课。这种形象、直观、针对性强、富有特色的校史教育,使学生看得见、感得到、记得牢、体验深。一位学生在《校史观感》中写到:“参观了校史陈列室,榆中的形象又一次在我心中蓦然升起。我为来到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老校就读而高兴,但我同时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压力。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我该怎样面对榆中的先辈们?怎样回答这所誉满三秦大地的学校?……”对百年校史的参观与体验,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热情。在众多榆中英杰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会以满腔热情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二、英杰垂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随着生理的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尚未成熟,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因此可塑性很大。中学生在主客观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和形成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生理发展提前,但心理成熟滞后;传统美德对他们的约束力减弱;他们的信息吞吐量大,受的负面影响也大;他们理想淡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能力差;价值观多元化,特别重视个人价值,重物质、重金钱倾向明显。针对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利用百年校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我校得天独厚的条件。榆中百年英烈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动力,激励后辈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的航标,为人生指明方向。杜斌丞校长在榆中办学十载,力除陈规,锐意革新;从政后为民主革命事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榆中学子刘志丹勤奋读书,立志改革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他在《登镇北台》一诗中写道:“红石峡急流直下,镇北台狂风高旋。看长城内外破碎,重收拾有待吾辈。”抒发了他拯救祖国危亡的宏伟抱负。刘志丹远大的政治理想、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在学校的进步教育、社会斗争的激流中不断磨砺而形成的。杜斌丞、刘志丹等英烈生活在国势日颓、内忧外患的晚清;生活在天下纷争、乱世战火的民国;生活在八年抗战的烽火岁月。他们为了改变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为实现远大的社会理想,满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现代革命建立了
不可磨灭的业绩。中学生感知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英烈们的生活方式、生命情态,乃至精神人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会在自己心中树起一座座丰碑,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会受到英烈们的极大感染、熏陶,感知英烈们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振兴中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榆中百年校史正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世界观的良好途径。
总之,榆中百年校史是一笔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它能够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摆脱空洞的说教,传承先辈的伟大精神灵魂,它对学生的人文关照是方方面面的、深远的,许多鲜活的人和事,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的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会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做生活的强者,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