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和亲”

合集下载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和亲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和亲

和亲公主,是以和睦亲善为目的,被出嫁给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邻邦的公主。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因此,和亲公主,首先应该是皇帝的女儿,是真正的公主。

然而,在古代和亲历史中,真正以公主和亲者,却寥寥无几。

以宗室女,皇帝的外孙女、外甥女,名之为公主者有之;以他人之女,名之为公主,如交河公主、崇徽公主等有之;以他人之妻,名之为公主,如唐固安公主,后交河公主等有之;甚至,以后宫女嫁出,如王昭君等亦有之。

真正以中原的公主和亲者(“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中的地方政权除外),历史有明确记载者,仅有唐朝末年的三位公主:唐肃宗李亨之女——宁国公主、唐德宗李适之女——咸安公主、唐宪宗李纯之女——太和公主,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等几位公主而已。

和亲,不以公主出嫁,是因为皇帝的女儿少么?当然不是!以唐玄宗为例:唐玄宗共送出9名和亲公主,但是,没有一名是他的女儿或孙女。

他没有女儿、孙女么?当然不是。

他有29个女儿,至于孙女,因为有30个皇子,他的孙女就更多了。

那么,历史中有名的铁腕皇后——汉高后吕雉,以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待和亲又是怎样呢?她们都不肯将自己亲生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外嫁。

汉高后吕雉说:“妾仅有一男一女,以太子、公主自慰,奈何弃之匈奴!” 则天皇后在吐蕃提出以其女儿——太平公主和亲时,“后不欲弃之夷”“以拒和亲”。

“奈何弃之匈奴!”与“后不欲弃之夷”,这就是手握实权的皇后、女皇的态度。

一个古代和亲少女的乡愁秦末汉初,北方的匈奴民族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他们恃强好战,经常侵犯汉朝边界掠夺财物,还欺压周边的其他民族。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刘彻觊觎西方的“汗血马”,也为了疏通连接西域的商贾通道,一方面重拳打击日益猖獗的匈奴势力;另一方面,对那些被匈奴欺凌的民族,采取“和亲”等怀柔措施,以达到疏远和孤立匈奴的目的。

乌孙是生活在今新疆伊宁一带的古代民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正是汉朝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古代女子联姻美称

古代女子联姻美称

古代女子联姻美称
以下是10个关于古代女子联姻的美称及意思:
- 和亲:是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的掌权者出于某种目的而让自己的子女与对方的子女缔结婚姻,促使两方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 秦晋之好: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世代结为联姻,人们就把两姓联姻称之为“秦晋之好”,是用来表示美满而和谐的夫妻关系的。

- 朱陈:“朱陈”是古代的一个村名。

唐朝的时候,大诗白居易的《朱陈村》写道:“馀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朱陈”这两个字,用来作为联姻的代称了,也用来指夫妻。

- 琴瑟:琴和瑟本来指的是两种乐器。

当这两种乐器合奏起来的时候,其音韵悠扬、动人心弦。

所以,古人就以“琴瑟”来比喻夫妻之间融洽美好的感情。

后来,“琴瑟”二字逐渐演变成了对夫妻的一种雅称。

- 鸾凤:鸾和凤指的是两种鸟。

古代有鸾凤和鸣的美丽传说,于是便取其寓意美好,将“鸾凤”作为夫妻的雅称。

- 鸳鸯:有一种生活在水中鸟,雄为鸳,雌为鸯。

结为夫妻的鸳鸯经常相依相伴,交颈而眠。

所以古人称其为“匹鸟”,就是匹配之鸟的意思。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便把“鸳鸯”这两个字作为夫妻的一种雅称。

- 爱人:象征着既然是夫妻,就要真诚相爱,只要有爱在,夫妻之间就会幸福甜蜜。

- 情人:是指感情深厚的友人,也是指恋人或夫妻。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张备故学教育 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 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 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 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 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 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 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 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 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 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 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 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 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 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 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 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 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 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 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 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 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 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 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 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 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 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汉乌和亲的读后感

汉乌和亲的读后感

汉乌和亲的读后感汉乌之间的和亲是带有极强目的性的一种政治行为,“和亲”公主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们是政治交换的筹码,肩负着西汉王朝所给予她们的政治使命,她们不再是普通的女子,而是成为了一种另类的战士。

西汉初年的刘敬在提出对匈奴实行“和亲策”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刘敬认为西汉是礼仪之邦,而匈奴不过是化外蛮夷,汉将公主下嫁给匈奴,匈奴必感荣幸,从而将大汉公主设立为正牌夫人。

如此一来,未来的匈奴单于也将会是刘邦之后,汉匈成为一家人后又怎会再起兵戈?但就是后来的发展而言,“和亲策”并没有达到刘敬所期望的结果。

这是因为汉匈之间的“和亲”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与其说是和亲,倒不如说是进贡,西汉王朝忍让的态度让匈奴越发骄狂,到汉武帝时期,匈奴实力一再下滑,却始终对西汉持有一种鄙视、不屑的态度,正是长久以来的汉匈“和亲”所造成的。

西汉与乌孙的和亲则不同,汉是大国,乌孙是小国,西汉“下”嫁公主与乌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赏赐,是西汉“尊”而乌孙“卑”的关系。

西汉王朝牢牢把握住了汉乌之间“和亲”的主动权,这样的大环境使得刘敬当年所提出的“和亲策”的另一个目的有了实现的先决条件。

西汉与西域相通的本意是“共制匈奴”,通过拉拢西域来孤立匈奴,以求进一步击破匈奴,而“和亲”作为一种西汉王朝惯用的政治手段,在西汉和西域之间架立了一座桥梁,将汉文化传播到了西域,为西域并入西汉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其最初始的目的也完美的达成,从一开始乌孙国“摇摆不定”,西域各国对西汉和匈奴区别对待,再到后来匈奴兵临乌孙,要求乌孙交出解忧公主时,乌孙国主动上书西汉,请求西汉发兵与乌孙国一起“攻击匈奴”。

可以说,汉乌和亲带来的改变是思想上的改变,是拆除了西域诸国“成见”的改变,这种改变意义深远。

驱逐匈奴是汉武和亲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带来的最直接有效的成果,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驱逐匈奴”显然并不是汉乌和亲最大的成果,加速乌孙等西域诸国的汉化,促进他们融入汉文化圈才是汉乌和亲最大的,最有意义的战略意义。

古代和亲故事

古代和亲故事

古代和亲故事古代和亲故事:文化交流与政治联盟的纽带在古代,和亲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通过婚姻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促进文化交流和确保边境和平。

本文将讲述几个古代和亲故事,以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真实面貌。

西汉时期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是西汉时期远嫁乌孙国的两位公主。

乌孙国是西域的一个国家,地处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和伊犁河谷一带。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婚姻联姻是西汉政府为了与乌孙国建立政治联盟、共同抵抗匈奴而安排的。

细君公主嫁给乌孙国国王,但她很快病逝了。

解忧公主随后嫁给乌孙国国王,并生育了多个子女。

她积极参与乌孙国的政治活动,为西汉与乌孙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是唐朝时期远嫁吐蕃国的两位公主。

吐蕃国位于今天的西藏地区,与唐朝一直存在领土争端。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婚姻联姻是唐朝政府为了缓解与吐蕃国的紧张关系而安排的。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松赞干布,她带去了大量的文化、技术和书籍,对吐蕃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国尺带珠丹,她同样为促进唐蕃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的永乐公主和宣德公主永乐公主和宣德公主是明朝时期远嫁瓦剌国的两位公主。

瓦剌国位于今天的蒙古地区,与明朝一直保持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永乐公主和宣德公主的婚姻联姻是明朝政府为了与瓦剌国建立友好关系而安排的。

永乐公主嫁给瓦剌国马哈木,她带去了大量的礼品和文化瑰宝,促进了明朝与瓦剌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宣德公主嫁给瓦剌国脱脱不花,她同样为促进明瓦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古代和亲故事的意义古代和亲故事展现了当时各国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促进文化交流和确保边境和平的外交手段。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揭示了当时政治和外交关系的真实面貌。

通过和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友谊得以深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汉唐初期,和亲政策是中央政府与各族牵制、联合的一种手段,即借助婚姻、纳贡等方式实现稳定边疆、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

在汉唐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有以下几点。

首先,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天子嫁公主的方式,以婚姻的形式去维护和平。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更多的是以互赠女婿、女婿互嫁的方式来实现。

这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地区逐渐开放,许多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这就使得双方酋长在纳妃嫁女、成亲等问题上更加开放。

其次,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针对边疆民族,通过和亲政策使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建立密切联系,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是对所有周边国家都实行的,如吐蕃、回纥、突厥等国家都与唐朝进行过和亲的磋商和交涉。

这些国家与唐朝的和亲关系不仅仅是稳定边疆,更多的是达成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再次,汉代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为了反对匈奴、羌族、鲜卑等民族,而唐朝则是为了争取各民族的支持,实现民族团结。

唐朝实行和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国际贸易,扩大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为唐朝的中心地位提供支持。

最后,唐代实施和亲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嫁女和纳妃的方式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为唐朝带来了诸多利益,如促进外部经济和文化交流,拓宽国际贸易通道,增大财富及政治资源等。

这些利益是唐朝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特征之一,而且成为唐朝政治制伏少数民族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形式、政治目的及范围、实施内容等方面。

总体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对于保持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繁荣、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亲公主 历史名词

和亲公主 历史名词

和亲公主
和亲公主即指历史上历任出嫁他国的公主或皇亲贵女。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所谓和亲,是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始于2000年前的西汉,终于一个世纪前覆灭的清朝。

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然而真正以公主和亲者,却寥寥无几。

皇帝不愿亲女远嫁,往往挑选宗室女甚至宫女,赐公主封号嫁出。

在民间,皇帝遣公主“和番”等往事,也成为佳话广为流传。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作者:黄勇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3期笔者在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涉及到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笔者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特殊政策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看法不一,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引用了一些的史料来分析西汉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形式,对于这种政策的判断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

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和匈奴的“和亲”。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由此可见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经过秦末“诸侯并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失作业”,国家极端贫困,以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人民更是生活在困苦中,“人相食,死者过半”。

尽管如此,汉初面对势力强大的匈奴的入侵,西汉统治者也曾想用军事手段抵御入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大攻。

围马邑,韩王信降(于)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昌顿(匈奴单于名)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山名),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

”此后,汉政府深感实力不足,乃用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可以说此时的“和亲”政策是汉初的一种被迫采用的带有屈辱性的无奈之举。

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

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政治外交手段,指的是通过缔结婚姻联姻,以达到国家间的政治、外交或经济目的的行为。

在历史上,和亲常常被用作两个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稳固国家边疆、确保和平以及促进贸易等方面的手段。

和亲的过程通常是两个君主、国家元首或贵族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实现政治联盟或合作。

例如,当两国之间存在潜在的敌对关系时,通过将君主或国王的女儿嫁给对方国家的国王,或将王子娶为对方国家的公主,从而加强两国的联系和友好关系。

和亲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包括:
维护和平:通过婚姻联姻来减少敌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以确保和平相处。

巩固联盟:在同盟国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共同应对共同的威胁。

扩大影响:通过和亲,国家可以在其他国家扩大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解决领土争端:通过婚姻联姻来解决领土争端或边界问题,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促进贸易:婚姻联姻可以促进贸易和商业往来,提高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虽然在历史上和亲曾经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但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现代社会中和亲的实施较为罕见。

然而,婚姻仍然在某些文化和国家之间被视为一种外交手段,以维护政治和社会关系。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项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婚姻联盟,达到国内统一、稳定和少数民族的融合。

和亲政策为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纽带。

和亲政策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皇室的和亲婚姻。

历朝历代,中国帝王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公主、王后联姻,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盘。

这不仅在政治上达到了统一的效果,还在文化上实现了交融与融合。

例如,宋朝时期,南宋皇帝赵构与辽国公主翠花的和亲婚姻,不仅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联盟,也带来了辽国文化对南宋的影响。

南宋皇帝更进一步留学辽国,学习并融合了辽国的政制、农业技术和服饰等方面的优点。

这种皇室的和亲婚姻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一,也带来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和亲政策也常常在地方层面推行,通过地方豪族的和亲婚姻来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稳定和融合。

这种地方层面的和亲婚姻除了巩固统一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减少边疆地区冲突和摩擦。

例如,明朝时期对蒙古、回鹘等地进行的和亲政策,通过将明朝官员和女儿嫁给当地少数民族地方势力,达到了减少冲突的效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和亲政策的实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对待少数民族,不是采取武力征服,而是通过联姻建立婚姻联盟,将其融入中原文化,取得了较为稳定和平的局面。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和谐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和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和亲政策相对依赖于皇室贵族的个人决策和好感。

这种片面的依靠个人意愿的决策,存在着权力滥用、机遇偏颇的问题,使得和亲政策并不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和亲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并不能根本解决民族关系的问题。

只依靠婚姻联盟,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在推动国内的统一与稳定,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和亲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几个类型?

古代和亲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几个类型?

古代和亲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几个类型?>和亲的功能和性质大概可分为七个类型:第一:安边型。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最为典型。

西汉刚建立时,匈奴正处于上升时期。

冒顿单于东破东胡王,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接着又侵燕代之地,“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的地域。

而“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那时候的汉朝初建无力对付上升时期的匈奴。

和亲则成了西汉统治者安边的重要手段。

首倡和亲之策的刘敬认为:目前“和亲”不仅可以解围,而且还可以使两个民族和平相处,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都是有好处的。

接着向刘邦建议:“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况匈奴也贪栾汉朝的重币。

就是冒顿死了,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这种思想从刘邦开始,中经高后、文帝,直到宣帝、元帝都是这个方法。

我们纵观一下汉匈和亲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汉匈双方在求婚、报聘以及正式和亲中,都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

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平乐”;“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可见汉与匈奴和亲完全从安边考虑。

第二:结交军事同盟型。

汉与乌孙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和亲以及辽夏之间的和亲,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西汉初期,西域是匈奴的势力范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围的二十六国都已成为匈奴的附属国。

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向西域诸政权征收赋税。

葱岭以西诸如大月氏、大夏等,也不得不屈服于匈奴。

只要匈奴使者“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而汉使者在西域“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

所以,汉匈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汉朝力量的强弱,而且也取决于西域各国的向背。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综述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综述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综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外交往频繁的时期。

在唐代,和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而和亲公主婚姻则是其中的主要形式。

在历史上,和亲公主婚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对唐代和亲公主婚姻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和亲公主婚姻的特点和亲公主婚姻是唐代和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目的明确。

和亲公主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唐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达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策略性强。

唐朝在选择和亲公主婚姻对象时,通常会考虑到对方国家的实力、军事力量、地理位置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进行调整和选择。

3. 礼仪规范。

和亲公主婚姻在唐代具有相当的礼仪规范,包括选婚、婚礼、婚后生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

二、和亲公主婚姻的研究现状和亲公主婚姻作为唐代外交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已有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唐代和亲公主制度研究》。

该著作对唐代和亲公主制度的起源、发展、制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2. 《唐代和亲公主研究》。

该著作主要对唐代和亲公主的历史背景、制度变革、外交效果、国家利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3.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制度与政治文化》。

该著作通过对唐代和亲公主婚姻制度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外交策略等问题。

三、研究问题和展望尽管唐代和亲公主婚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目前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1. 和亲公主婚姻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如何?2.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影响唐朝的外交政策?3. 唐代和亲公主婚姻制度的演变,以及外交策略的调整,对唐朝的外交影响有何深远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探讨唐代和亲公主婚姻与唐朝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古代和亲政策的利弊

中国古代和亲政策的利弊

古代“和亲”利弊论芮传明“和亲”,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当是“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该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1 虽然学者们对于古代中国的“和亲”问题已有过很多讨论,各人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分歧较大,但是于上引两点说法,却似乎并无什么异议,即: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之政策与措施;它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

2就此而言,则现代人对“和亲”的总体看法与北宋学者概括前朝和亲史实而作出的结论大致相仿:“汉高始纳奉春之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

高后、文帝,至于宣、元,皆用是道,故得呼韩朝于北阙之下。

及魏道武读汉史,至‘欲以鲁元妻匈奴’,为之掩卷太息,于是以诸女皆釐降于宾附之国。

此乃深识从权济时之略焉。

《易》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其是之谓乎!”3 总而言之,“和亲”乃是以财帛和王室之间的婚姻关系安抚域外不懂礼义的“夷狄”之流,其效果甚佳,可令异族称臣,边界安宁。

和亲之策果然具有这种神效吗?依我之见,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以至可以一言以蔽之。

盖因历代和亲,形式多种多样;政治大势和各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均因时而异;外交政策的实施,还难免受到君主自身素质的影响。

如此众多的可变因素,导致和亲之动机和效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和亲之利与弊也就随着时代和地点的不同而或大或小,有时还相去甚远。

这一实际状况,恐怕正是二千多年来政治家和史家对于和亲问题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总是以个别和亲事件为范例,或者一味拘泥于已往陈式,就难免偏执之见,激烈争论亦势在必然了。

本文则试图探讨不同类型的“和亲”举动之实质,具体分析它们的利、弊,以尽可能给予恰当的评价。

由于汉唐时代的和亲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故本文所引史料,均出自这一时期。

和亲的名词解释

和亲的名词解释

和亲的名词解释和亲,是指两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界安全、确保国内稳定以及促进友好关系而通过王室婚姻来达成的一种国际政治手段。

在历史上,和亲是各个王朝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它不仅帮助国家巩固势力,还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合作。

虽然和亲从外表上看是一种婚姻行为,但它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和亲实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录的和亲活动是在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鲁国的君主娶了晋国的公主为妻,以巩固两国的联盟关系,并确保边境的和平稳定。

此后,和亲成为中国的外交常态,在帝国时期特别是汉唐两朝达到了高峰。

二、和亲的目的与意义1. 维护边界安全:通过和亲,各国统治者可以通过提供嫁女为妻的方式,缓解边境争端,减少战争的可能性,保护国家的疆土安全。

2. 促进友好关系:和亲不仅仅是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为两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提供平台。

通过王朝之间的婚姻联姻,可以建立亲戚关系,加强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

3. 推动文化交流:婚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而和亲婚姻往往意味着文化的交融。

通过婚姻,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可以相互渗透、借鉴,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4. 建立联盟关系:通过和亲,国家之间可以建立联盟关系,形成强大的联合力量,共同对抗外部敌人。

这更有助于各方在面对共同的挑战时形成紧密的团结,共同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三、成功的和亲案例1. 周秦和亲:公元前316年,秦国的君主惠文王娶了周惠王的女儿为妻,从而获得周、鲁、赵等国的支持。

这也标志着西周时期的结束和秦朝的建立。

2. 玛乌丹之盟:1254年,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的孙子哈里发玛乌丹娶了波斯伊儿汗国的公主图德帖木儿为妻,这次和亲在蒙古帝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巩固了大蒙古的统一。

3. 中国唐朝和亲:唐朝时期,通过和亲加强了与吐谷浑、吐蕃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

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

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

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

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

中国古代和亲外交

中国古代和亲外交

5.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 南朝指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末叶,在我国 南方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 (420-589) 北朝指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 齐,北周先后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386581).
6.从今天看来属于外国之间的联姻.
(二)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分为七种类型 二 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分为七种类型 1.安边型. .安边型. "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
中国古代和亲外交
一,什么是和亲? 和亲有两种含义:第一,指中原王朝与少 数民族政权或两个政权之间修好亲善的政治活 动.像《周礼》,《礼记》等先秦典籍中的 "和亲"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特指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 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 姻活动. 班固所说"和亲之论,发于刘敬." 这里的 "和亲"就是指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
3.和亲目的的多样性. 第一,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数民族 第一,分化,瓦解, 政权. 政权.
第二,借兵. 第二,借兵.
第三,利用和亲公主左右少数民族首领. 第三,利用和亲公主左右少数民族首领.
第四,结交军事同盟. 第四,结交军事同盟. 回纥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主 动向唐德宗表示"'昔为兄弟,今为子婿, 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刘敬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 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 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 下不能为."接着向刘邦建议:"陛下诚能以适 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 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 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 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 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史记》卷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古代“和亲”
古代王朝和亲现象普遍,早期类似和亲的联姻现象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始终与当时的少数民族夷族保持着较密切的姻亲关系,如禹娶东夷大姓涂山女曰女娲(一作女娇);又如商汤借与有莘氏的联姻关系巩固与东夷的联盟,在屈原《天问》中有“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这种联姻与汉以后名实相符的和亲有极其相似的内容。

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和亲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和亲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最为突出,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手段。

一可用作安边方式,以汉与匈奴的联姻最为典型,汉匈双方在和亲上始终遵循“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

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平安。

”“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

”的安边原则,但一些学者认为在汉匈实力相当的对峙阶段,和亲对战争进程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西汉早期的和亲事实上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二可用于国家之间结交军事同盟,如汉匈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和亲、辽夏和亲等。

三可用作中原王朝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方法,以隋唐与突厥、隋与铁勒的和亲为典型。

隋文帝以离间突厥使突厥都蓝可汗与突利可汗(娶义成公主)互相征战,千金公主惨死。

四是借兵和酬恩报德。

唐与回纥的多次和亲带有这种性质,毗伽公主的入塞开了唐向回纥借兵的先河,宁国公主的出塞既是为了继续借兵,又有酬谢回纥出兵之意。

五可用于发展两国关系,唐
与吐蕃的和亲是一个典型,文成公主入藏嫁与松赞干布使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净。

”六是巩固两国盟好关系,如辽为了牵制和分散北宋兵力而与西夏结盟是使用了和亲方式。

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减少战争发展生产、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化解国家间的矛盾、发展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友好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经济上比如和亲对丝绸之路的拓展的促进作用,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不同政权间的和亲较多,影响最大的是汉和乌孙、北魏与北凉、隋与高昌、唐与宁远等。

西汉与乌孙之间通过细君公主的出嫁初步打通陆上丝绸之路,解忧公主的出嫁彻底贯通陆上丝绸之路,并通过解忧公主的周边关系如侍者冯嫽“常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

”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陆上丝绸之路。

另外和亲对草原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扩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如“和亲”对西域文明的提升作用。

和亲是一项拥有极其繁琐的礼仪要求的重大政治活动,需要经过求婚、报聘、交纳聘礼、约定婚期、出嫁等若干程序,公主出嫁后还会通过使者往来汇报公主情况、政权内外形势,有时公主还会回国省情,由此可以看出和亲大大增加了两个的文化交流机会,在诸如带使者团体参访名胜古迹之类的文化活动中,西域人员受到了中原先进文明的潜移默化,并随着了解的加深而开始效仿中原文化。

另外和亲公主本人也往往会给所嫁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一定的文化影响,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派出的和亲公主,都一定是很有头脑的人物,有不少公主出塞后利用其身份进行
改革,这些改革势必对西域文明产生强烈影响。

细君公主在乌孙建造的宫室体现了中原的建筑技术传入西域;王昭君曾教授匈奴妇女学习织绢;送亲使者中行说教匈奴人学习计数、隋在开皇六年与突厥和亲后向突厥颁布历法等。

对于和亲公主本人来说,她远离故土,嫁到一个文化与祖国有很大不同并且通常来说更为野蛮落后的政权时,她们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和亲公主在异域的待遇优劣通常取决于她们所依附的政权强大与否,以及所依附的政权与和亲对象代表的政权之间的关系。

和平时期出于巩固邦交的目的和亲的公主待遇较好,如文成公主入藏后因为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政治经济改革(如推行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天文历法、传授建筑技术、提高藏族文明程度的“十则”“十六要”等)而受到藏族人民敬仰爱戴,至今仍受到藏族人民的敬佩;唐宁国公主嫁入回纥时,回纥酋长言:“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

”册命大使李瑀归唐时,可汗“献马五百匹、貂裘……”,但在可汗去世时宁国公主被逼殉葬,公主不从,以唐礼反驳,最后得以返回长安。

但更多的和亲公主的生活并不好,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北周的千金公主,她是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在北周屈服于突厥的情况下,肩负和好北周与突厥的关系以及解除高绍义对北周的威胁的使命而出嫁突厥他钵可汗的,她所属的国家没有能力保障她在异国的生活和权益,而且在隋朝建立后,她甚至连那个对她没有什么帮助但终究还算归属的北周祖国都失去了,为了复仇怂恿了突厥可汗发动对隋战事,最终却在隋文帝的有意挑拨下惨死。

和亲制度体现了古代男女不平等造成的女性作为男性附属以及成为权利交易中“商品”角色的情况。

翦伯明说:“把女人当做历史的弹簧,这是和亲政策的实质。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亲政策的存在并没有使得女性的地位受到损害——她们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和亲降得更低,从身份上来看和亲公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真正公主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少女,如宁国公主、清朝的若干公主、一些宗室女,即使不远嫁外国不和亲,这些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依然很难避免成为政治商品的命运;还有一类是家人子、宫女、女妓等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如宫女出身的王昭君,这一类女子的社会地位更低,和亲似乎还是她们较好的出路。

总得来说,我认为在古代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大背景下,和亲是利大于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