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策略
发表时间:2012-06-29T09:40:43.65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石珍芳
[导读] 探究式教学非常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它不仅是实验内容的学习,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学习。
石珍芳
摘要:探究式教学非常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它不仅是实验内容的学习,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在高中化学三大块教学要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并掌握学科要点知识,并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学法基础。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探究策略
教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导向,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课堂中的授受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新课标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主题而备受关注,而且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它不仅是实验内容和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要义
1.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方法,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张扬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它也是一种更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探究式教学的要义
探究式教学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选择探究的内容、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过程、讨论探究的结果;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包含8个要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探究内容的选取
探究内容的选取是进行探究教学首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中推荐了许多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但要选取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内容的选取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对一节课中重点知识或难点知识的发生、发展进行探究;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的探究;学习新知识时,在质疑困难处探究;在解决实践问题上的探究;在知识求新、求异、求变上的探究等。如通过氢气、木炭、乙醇等还原氧化铜,金属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完善过程;通过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实验探究来掌握物质的变化实质;通过一定质量分数溶液和固定体积溶液的对比配制来了解定容、定量的涵义,从而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这就是通过具体实验操作的实践学习来进一步熟悉旧的理论知识、掌握并理解新知识。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思路
实验探究的过程要经过探究方案的设计、实施、结果的讨论三个过程。旧教材的所谓动手实验只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教材设计好的步骤去完成操作就行,没什么探究可言;而新课标要求实验探究的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即“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施实验——收集结果——分析讨论——总结反思”全过程都必须有教师的监督和引导,这样的探究过程涉及的探究要素更为齐全,学生可以更充分的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通过督促学习、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各异,但是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无意义和不安全的实验,教师必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顺利开展实验探究。另外,要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探究步骤,有实验目的、实验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熟悉探究学习之后,要逐步增加难度,实验目的和步骤要逐步省略,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等,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和反思。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1.概念教学的实验探究策略
实验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一般都是先概念后实验的,实验的作用只是加深认识;但新课程教学则提倡先实验,后建构概念。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分析,对概念进行构建,这个过程中实验活动可以推进学生动脑,将思维融入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构建。如“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建构的实验探究有以下环节:
环节1:如何配制固定体积的溶液,进行实验活动——配制溶液。给出实验活动:配制250mL NaCl溶液,其中含有NaCl 0.2mol。在实验之前,学生讨论配制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所需要用到的仪器,教师进行指导,明确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
环节2:如何表达溶液的浓度?溶液配制好之后,要贴试剂标签,那么如何表达呢?学生讨论,最后明确,从而给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环节3:通过对配制过程的反思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环节4:拓展学生视野——表达溶液浓度的不同方法。
物质的量浓度建构的过程中是通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活动、对实验步骤思考和浓度表达的讨论、最后得出概念这一系列步骤来进行概念的建构。学生通过实验中溶液的配制和对浓度的表达与思考,对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容易的达到概念建构的目的。在这一概念建构的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思维起点(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思维的障碍点(如何配制溶液等,)、空白点(容量瓶没有见过),然后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成功进行概念原理教学的关键。这里的“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演示,可以是实验现象,也可以是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探究构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选择要做到以下几点: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