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吴海峰、陈明星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粮带畜、种养相促,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转变,形成了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粮食安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回顾和总结河南农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中原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嬗变:农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回顾河南从曾经的缺粮大省转变为如今的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发展,30年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吃粮问题不再难(1978~1983年)
河南,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发祥地厚重文化的中原大地,自南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越来越落后,甚至俨然成为贫穷的代名词。1949年河南解放,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推行,严重压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低迷,保证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需要,粮食和农业始终是河南最大的问题。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也只有420亿斤,人均占有量594斤,仍为粮食净调入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赋予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加之同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中原化肥厂的顺利投产增加了化肥投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尤其是1982年起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强力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实现了飞跃。1978~198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由420亿斤增长到58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递增6.7%;人均占有量从598斤提高到767斤,年均递增5.1%。到1983年,尽管当时主食中粗粮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但河南的确解决了本省的吃饭问题,粮食除养活自己外,粮食开始输出省外,甚至普遍出现了“卖粮难”。
(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4~1992年)
随着粮食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及收购粮食“打白条”现象,为此,198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河南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大部分农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国家合同定购和市场流通的“双轨制”,并对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多种经营,也为农村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各地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以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林果生产。根据农副产品和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河南确定了稳定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指导方针,促使畜禽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畜、禽、渔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以
粮带畜、种养互动,促进了种植业内部乃至农业各部门的良性循环。1991~1992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实现了购销同价,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为了促进粮食市场化,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三年后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推出期货交易。“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三)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1993~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上1994年、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促进河南粮食产量又创新高,先后迈上700亿斤、800
亿斤两个台阶,1999年粮食产量创纪录达到851亿斤。但由于农产品原字号多,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卖粮难”、财政补贴库存压力增大,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也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农业效益持续下滑。针对这种状况,河南果断作出了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竞争优势、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的重大抉择。河南省委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此后,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2001年,河南又提出把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河南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呈现出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
(四)打造国人大粮仓大厨房(2003~2008年)
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有力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同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支持。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提高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6年5月,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从而在发展理念、目标要素等层面确立了农业至高至重的位置和工农业并举的指导原则,保证河南继续走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路子,继续保持农工互动协调发展。
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1.5亿元。全省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跃居全国第五、第四位,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河南的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如今,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每年向省外输出300亿斤左右的商品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期,肉、蛋、奶产量也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连续8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232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畜牧养殖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生产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冠军”,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创造的利税双双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利润占到了全国10%以上。在全国市场上,每10箱方便面,有3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