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发表时间:2011-10-10T13:44:41.4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阿不都力米提·克依木
[导读] 把握学科特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鉴赏课的基础。
阿不都力米提·克依木(哈密市三道岭潞新一中新疆哈密839003)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更的要求,如果数理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在当前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分得一杯羹,而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1.鉴赏具体作品与举办展览
美术作品的鉴赏包括鉴定和欣赏两个方面,我们重点是欣赏,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为了让学生能亲身见到美术作品,在课堂上可以拿高考学生的作品讲解,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举办学生作品画展,以高考的人物素描和水粉为主。参展的作品都是来自于高三的学生,在画廊等地方展出,既让参展学生有一种自豪感,也有机会让低年级的学生接触到作者,进行交流、探讨。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美感!
把握学科特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鉴赏课的基础。基础知识学习与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去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尊重学生意见,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合理的现代化教学使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吸引学生的关注。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理收集回来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及一种有始有终的学习毅力,并形成一种鉴别美丑的能力。举办展览是直观的教学手法,是鉴赏课中很理想的手法,又有类似实习的功能。这几种教学手法的过程本身就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
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鹿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陶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
2.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美国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3.要尊重学生见解和实现师生互动
在尊重和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鉴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把握方向,给以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等。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鉴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肌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属性去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和谐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地狱般的色彩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鉴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泥土的生命一课之前,准备一些陶泥和工具,在上课时,可以分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几件陶器,老师在一旁指导,让学生感受陶器的制作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管有些学生首次接触,做得差些,但学生感兴趣,积极投入其中,这时再讲彩陶的制作过程、文化类型、造型特点、纹饰特点等,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又如,在讲中西方绘画区别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