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福泉市第三中学刘永秀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当前,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要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尤其需要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如情境法、指导读书法、引申、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力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相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法读书法引申法探究法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这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启发思维,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语文教学,提到其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突出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讲解,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课外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如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模式固定化

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以作者的写作过程代替学生阅读的思路。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

根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因为“很多课文反映的都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中找到对应点”[3]。

采用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读”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不仅是读正字音,读通了词句,而且要

读清思路,读懂情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有效阅读时间,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作指导。

其次,精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质疑思考,它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

最后,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默读成诵,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得到交流、思维上产生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读材料的能力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显得重要,科学地指导其读的方式、读的自觉性、读时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文本。

(三)采用引申、拓展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1、引申法

引申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与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插入、引进一些课外但与课内讲授内容有关的理论、事例,如名言、诗词、典故、时事、生活事例等,把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最终优化教学的方法。”

引申法多可出现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了解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某种联系,引申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某些联想,学生容易接受,并把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导入这样设计:以学过的有关《春秋》的知识作为引入,再用《春秋》与《左传》比较,因势利导引出“春秋三传”,导出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左传》中的名篇,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所学的史学、文学经典名篇。

引申还可以是: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这是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感知生活类似情景,或是查询有关知识,为上新课做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了解的知识做尝试运用,初步体会其特点,最后再进行对比体会。

如:在教授访谈类的课文时,学生对访谈节目比较熟悉,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让学生观察访谈的节目,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访谈节目的特点和访谈的技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积累,自己主持访谈节目。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访谈节目的氛围,对比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最初的认识。从中掌握访谈的提问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深刻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引申法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到充实,视野得到开拓,加之其处理信息方式之新颖,教学的效率自然容易得到提高。

2、探究法

“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4]

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探究环节,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拓展: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教学中思考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