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论述题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
(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指南针是什么朝代发明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北宋
(2)观点: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后,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印刷术变成欧洲新教的工具(材料摘抄);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去,基本上都是在单独行走。
当他走到沙漠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进入沙漠,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他绝不半途退缩。
此人凭借坚强的毅力,艰难前进,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天竺,到处拜访高僧大师学习佛经。
后来开始讲经说法,成为天竺水平最高的佛学家。
但他放下了所有的荣誉,携带大量的佛教经典踏上返唐之路,后居长安讲解佛学,并将自己西行所见所闻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撰成一书,成为现在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的重要资料。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但是影响却是全世界的,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求取真经
(2)观点: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玄奘西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论述: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并回到祖国(历时十余年,跋涉五万余里,取得657部佛教经典回国),在长安专心译经和讲学,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文化、地理的重要资料,成为当今世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重要史料)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5、按照唐代的规定,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
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
当时魏征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
于是太宗召魏征上殿质问。
魏征严肃的说:“臣听说,竭泽而渔,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打了。
如果未成丁的男子,都征召入军,那么租赋徭役,将靠什么供给?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卫士卒,不堪攻战,哪里是因为人数少?都是因为待遇不公,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如果精心选拔健壮的成年男子,对他们以礼相待,人人都会勇敢百倍,何必一定要兵多?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大事才办了三件,是说了不算,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取信于人?”
太宗听了惊愕的说:“你所说不守信用的事,是指哪些?”
魏征历数太宗自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的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
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征召中男人伍,并厚赏了魏征。
——选自《节士风骨》——广东教育出版社(有修改)
(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叫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贞观之治
(2)观点: 统治者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论述:唐太宗在位期间,自知君主无法遍知天下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正。
(P8)魏征忠诚耿直,敢于直言劝谏,多被采纳。
所以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
其他观点参考: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方能长治久安。
唐太宗虚心纳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
治国理政者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
魏征敢言直谏,为人臣之典范。
6、15世纪,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工具等产品的出口获得空前发展,产自中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展示出独特魅力。
朱棣亲定国策主动派遣使团到他国进行友好访问。
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
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
中国向海外发展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海域扩张政策将所及诸国纳入中国版图。
一是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扶持和帮助海外诸国步入较为先进的文明行列。
已经是“世界海洋大国”的明朝选择了后者。
永乐年间,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并遣使来朝,其中苏禄、浡泥、满剌加等国还是国王亲自率队来华。
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努力成为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明朝派遣使团的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
(2)观点: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都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主要用于对海外各国的馈赠,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今日国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因此,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7、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53年间换了5个朝代14个皇帝。
当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出经验: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远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更具威胁。
因此他一步步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剥夺他们的兵权、财权、用人权,派文官代替他们。
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禁军大权;设立三衙,通过分割禁军将领权利;通过枢密院帮助三衙管理禁军,分割禁军大权,最终形成了三衙管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之权。
另一方面,赵匡胤大力推崇文化教育,重用文人士大夫,完善和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人员,给他们高官厚禄,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剥夺了藩镇的地方权力,割裂了禁军的管理体系,又将文官放置在武将之上,处处提防武将,终于解决了唐末以来困扰的大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重文轻武
(2)观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皇权)的重要措施。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加强皇权)
论述:面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掌权造反的教训,赵匡胤通通过杯酒释兵权、设立三衙等措施分割禁军大权。
另一方面赵匡胤重视文人士大夫,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大多由文臣担任等。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有效的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8、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
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防范自卫/对西方势力的戒备
(2)观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
论述:明朝以前的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到了清朝,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日益隔离,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迅速衰落。
因此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各国,内忧外患步步迫进。
其它观点:封闭则衰,开放则兴
9、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
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1)材料中的“大运河”开凿于哪一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
(2)观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
论述: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共同发展;两宋时期,大量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告完成。
因此,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
(原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共同发展;唐朝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