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陪读的问题与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陪读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式陪读的问题与建议

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些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若不惜以放弃工作、丢下生意、夫妻分居等为代价,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种做法就显得过犹不及,更与“孟母三迁”的本意相悖。这种有违教育科学理念的“中国式陪读”之所以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了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仍在作祟外,与家长们的攀比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众心理不无关系,也与“独二代”、“独三代”“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丢了”的娇生惯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式陪读”是把双刃剑。它在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满怀期望的爱,并且还有因爱和期望而产生的焦虑和寄托。

一、分析原因

1、家长过高的心态

过高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一些父母去陪读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然而现实怎么会一帆风顺呢。当孩子没有达到其心里定位、或要求的时候,这类家长很容易诱发输不起的心态,进而影响今后的教育。

2、情感的缺失

陪读家庭,往往是一名家长在孩子的身边陪护,容易让孩子长时间失去另一些亲人的照顾和感情联络,更莫说隔代老人与孩子的交流。这可能对幼儿的情感培养不利,得不偿失。

3、独立能力的培养

陪读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独立能力的机会,可能现在家长和孩子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但到以后走向社会,一旦摊上事,孩子是无法承受和应对的,他们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4、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几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包括造成怯懦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佳等,甚至可能发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等极端问题。

陪读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父母把陪读当做了一种工具。陪读,是陪伴着孩子读书,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陪同孩子读书,学习只不过是成长过程的一个点。如果父母能够在关键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能够起到支持和给予力量的作用,孩子读书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可是,现实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督促孩子学习的时间多了。正确的陪读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然而,这种监督和包办的陪读还是不要的为好。所以,面对林林总总的“中国式陪读”,作为家长首要的是做出冷静的思考、科学的抉择,需要和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

二、几点建议:

(一)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陪读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能够形成良好地依恋关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的陪伴在孩子身旁或者及时的给予支持和帮助,问题和困惑也将会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可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们会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好不容易赶上个星期天,也会因为朋友相聚而把孩子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要错误的把陪读当做是陪伴,陪读只不过是父母陪孩子学习的过程而已,也是一部分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采用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把陪读转化成陪伴孩子成长,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陪读不是监督和约束,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和后盾

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为了你,工作都辞了,朋友也不来往了”,如果简单地从这句话来看,从中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可是,下半句才是父母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成器、不争气呢?”一般都是孩子做错了或者是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会把心中的抱怨和不平衡发泄在孩子身上。此时,父母的陪读就会被孩子解读为监督和约束,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没有惹是生非和取得好成绩的自己。所以,父母在陪读的时候不要只盯住孩子的成绩和不足,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孩子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

(三)父母要学会慢慢放手,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小孩子在自制力和控制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很欠缺,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挖掘,这时候正确的陪读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利用时间。但是,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父母就需要慢慢的学会放手,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思考,释放孩子的潜在能力。比如:洗衣服、帮着做点家务活等等。经常会有父母说:“只要你能考个好成绩比什么都强”。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孩子考上大学还要把衣服快递回家让家里人洗的怪现象,有太多的案例已经证明高分低能对孩子的未来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重智力的同时也要关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