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贸易规模迅速增加。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

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

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

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中韩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

2005年我国对韩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是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时贸易额的22.3倍,2008年,中韩两国贸易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贸易额为1861.1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2%,继续保持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739.5亿美元,增长31.8%,自韩国进口1121.6亿美元,增长8.1%。分别从双方出口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52%,远远低于韩国对中国出口35.27%的增长速度,但自1999年以来(2003年、2004年除外),中国对韩国出口加快,年增长率高于同期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

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波动性。1995年上半年中韩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是由于1994年实行中国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制度;而后随着中国调低出口退税率和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涨价,中韩双边贸易增长率由1995年的44.87%下降到1996年的17.67%;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亚洲各国经济受到冲击,韩国经济衰退,进口需求下降,导致双边贸易急剧下降,中韩贸易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降幅达到了11.6%。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双边贸易开始回升,2001年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58.96亿美元,但是由此增速开始放缓,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

2009年,中韩两国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前10个月中国两国贸易总额1246.41亿美元,下降23.2%,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428.56亿美元,下降32.8%,自韩国进口817.85亿美元,下降17.1%。

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华出口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韩贸易结构由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初期,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矿物原料,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制品。此后,随着中韩两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工业制品在中国对韩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90年代末,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约为85%左右,中国对韩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上升到了75%左右。

表-1 1992年——2008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统计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整理所得,(注:2009年为1—10月统计数据)

随着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双边贸易结构也从过去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商品品种也在不断地扩展之中。多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尤以原料型商品及其制品为主,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和农产品等,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等。相比之下,中国在商品结构方面发展较快,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幅增加。随着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各类商品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率会有所变动。

到2008年,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355.1亿美元、123.6亿美元和112.3亿美元,增长2.0%、29.0%和4.8%,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4.7%。此外,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增幅

居其对华主要出口商品之首,达到61.7%,出口额为90.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进口额分别为275.9亿美元、204.9亿美元和51.1亿美元,其中前两类商品增长15.9%和53.0%,纺织品及原料小幅下滑4.4%,分别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5.9%、26.6%和6.7%。在韩国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产品继续保持优势,这些产品分别列韩国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按HS两位码排序)的第三和第七位,占韩国该类产品进口的58.5%和56.6%,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这两类商品均出现小幅下滑。在这些产品上,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意大利和越南等国家。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植物产品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降幅为39.1%。

表-2 2008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