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教育改革深水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教育改革“深水区”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在教育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解决一些深层矛盾和疑难杂症,突破一些“瓶颈”,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这应是“深水区”之说所要表达的原意!
有人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的确到了一个节点,应该回过头来再思考思考课改的初衷:我们为什么要改?到底怎么改?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简单来说,教育改革就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那就必须“回归”:回归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生态,走遵守常识、遵循规律的路子。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遵循规律,还学生主体地位,既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课程改革要走出“深水区”,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还”学生“学习权”的问题。

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10年了,有的教师角色还没有转变,还弄不清楚学习的主人到底是谁?还在用违反规律、违反道德的方式,企望达到“育德”、“育智”之目的,实在是“南辕北辙”!
第二是新的评价机制的建立问题。

用老观念来评价新课改,是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要提升新课程的实施品质,就要建立新的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长成长、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尤其是对校长的评价,要把“课程领导力”的评价作为校长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

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转变,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有着决定性影响。

“985”高校不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把招生名额分配到全国各个普通高中学校,再改变一下选拔标准,有可能既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又会促进和加快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第三是新的服务机制的建立问题。

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

部门之间,“占地为王”、视权利为生命、以服务对象为“敌”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它还在阻碍着改革,阻碍着发展。

郑州市第102中学把教务处改为“学堂评价指导中心”,把教研室改为“学师发展指导中心”,把政教处、团委合并改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把校医室、心理咨询室合并改为“师生健康服务中心”。

它改的不仅仅是名称问题,而且是理念问题,更是角色、师道问题。

社会各部门能不能为孩子、为教育服务好,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为学生、为学校服务好,校长能不能为学生、为教师服务好,是真为了学生还是假为了学生、真改革还是假改革的试金石,是改革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四是规划设计的完善问题。

在规划设计层面,根据10年的改革实践,在反思中完善整个课程改革体系。

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试行”;学科《课程标准》表述不够具体,只有内容标准,没有评价标准;学科课程的知识容量过大、难度过深等等,都需要修订、完善。

10年了,的确是一个节点。

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在反思中前行,这本身就是常识,就是规律。

“还”学生的“学习权”,建立与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机制,为改革提供保障和服务,完善规划设计,这也是常识,也是规律。

解决这些问题,是常识,更是规律。

因此,回归常识,遵守常识,回归到符合规律的路上,遵循规律,课程改革才能走出“深水区”,走好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