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
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准确把握练的时机
1、练前复习巧导入。
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背景知识)通过从背景知识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每节新课之前,需要有一个复习、再现已知的过程,可以采用默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片段和相关优秀诗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或者其他可以动笔思考的作业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接,以便学生很快激活旧知、学习新知。
2、读中讲练相穿插二语文课上,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朗读获得体验和感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可通过穿插读段落前的自我思考练习,或穿插师生交流阅读所得再练习。
如学习《刷子李》一课中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教学设计
(一)默读圈划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品悟,已经感悟到刷子李是个奇人,可是这个故事“妙”在何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想一想,曹小三内心对师傅的看法有什么变化?还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或词语,在句子边上写一写你的感触。
?
(二)师生交流,批注概括。
?
1、师谁找到第一处写曹小三心情的句子了?(出示有关句子。
)?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师哪个词直接反应了曹小三对师傅的看法?(板书半信半疑)教师在课件上示范用红笔圈出把个词语。
这就是一种概括与批注的方法。
如果能直接用句子中的词,就可以圈出来,如果没有,就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词写在边上。
下面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自学其它几处描写曹小三的句子。
?
2、学生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出示相关句子。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批注。
(板书五体投地、一落千丈、
发怔发傻)?
4、曹小三第一天当学徒,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师傅的黑衣白点,那么他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里话吧,(出示练习)?
一天,我拜刷子李为师。
对于师傅的那手绝活,我心里一直()。
今天是我跟师傅出去干活的第一天,我果然看见他穿着一身黑,心想(?)。
他每刷完一面墙我就仔细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我想(?)。
当他刷完最后一面墙,我在给他点烟时,竟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我心里一惊,想()。
最后我发现那是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我(?)。
?
5、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刷子李)那冯骥才爷爷为什么要写曹小三跌宕起伏的心里变化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板书侧面描写。
那么文中对刷子李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的直接描写。
就是——板书正面描写。
)
学生从一开始找到有关曹小三心情的句子到最后说出曹小三心里的想法,反复斟酌、探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深度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二、精心设计练的内容
1、咬文嚼字式的练习。
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中。
适时地安排一些书面的练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孔隙的一段,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
这个语段写的是的( )孔隙,读完这个语段,感觉这个孔隙的特点是( )。
在这个语段中,作者分别通过——、——、——和——四个方面来表现孔隙的——的特点。
请从语段中选择四个词语,细细揣摩它们是怎样表现出孔隙的特点的。
词语1( )
词语2( )
词语3( )
词语4( )
课堂上,经常设计这样的书面练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又动笔,引导其与文本同呼吸,促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练笔式的练习。
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将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或挖掘文本空白之处,发挥学生想象,设计小练笔;或学习课文表达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设计小练笔;或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由课文拓展延伸,设计小练笔;或是课文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编故事等。
这类练习。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又达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3、积累式的练习。
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准备摘抄本,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坚持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也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和送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并做定期检查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
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
4、演说类作业。
课文学完时,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对于一些已编成歌词的文章,可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学唱,或边舞边唱;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安排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进行演出;对于一些能用简笔画画一画的文章,可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当一次小画家。
总之,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5、补无阅读。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教材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更多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学了《寓言两则》,学生明白了农夫拔苗助长、鹬和蚌互不相让傻在哪,课堂上可进一步阅读《掩耳盗铃》,说说傻在哪。
学生就能慢慢懂得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后再布置阅读《伊索寓言》及我国的优秀寓言故事,学生通过海量的阅读,语文素养就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了。
6、查找资料。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和报章书刊的丰富,给我们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课文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网络中、报刊书本中几乎都能查到,布置这样的作业不难,但要注意实效性,要教会学生归纳、整合运用资料的本领,这样才能达到查阅资料的目的。
三、适当注意练的质量
给学生没有任何价值的学习任务,是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的。
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注意练习的质和量。
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特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
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的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感悟和探究,使语文素养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学习目标有效呢?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首先要围绕《课标》要求,深度解读教材,特别是围绕课后习题等,制定出适当而明确、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课时目标;之后,再深思熟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逐步靠拢目标,最终达到目标。
2、适当增加些练习的情趣
小学生天生好奇,新鲜的东西他们特别喜爱。
所以,教师在作业的题型、格式等方面要注意推陈出新,尽量设计得有新奇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愿做、乐做。
注意学生的差异
学生有差异,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
练习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首先,要考虑中等难度;其次,与任务难度相关的是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妥善安排学习任务的进度;其三,练习设计要有梯度,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深度学习的几点策略
(一)精心设计,助力课堂充满“磁力”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内涵,还要满足学生的童心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
以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为例,一般我们教学诗词时,总是先释词、释句,然后引导通晓诗意,理解诗情。
然而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所学是被动的,是浅显的,缺乏了自己对诗歌内容的个性认识,印象必然是不深刻的。
而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悟情境,品味语言。
比如当讲解到“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些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这样课堂上同桌同学可以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
在一对翁媪温情的“家长里短”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何为“相媚好”,诗人又是因何而“醉”。
儿童与生俱来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二)优化练习,保证教学注重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它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保证练习实效。
如何优化练习的设计?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贵精不贵多,练在关键处,练在正当时,以此缩减练习时间,提高课堂实效;二是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既然要贵精不贵多,那么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就成了必然选择。
练习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要紧扣学习的目标,注意训练的梯度,当然还要善于推陈出新。
第三,要注重训练的反馈。
虽然课堂时间极其有限,但却不能忽视练习的反馈,既然练了,那练得怎么样?是否已达到练习的目的?重视练习的反馈也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三)分层评价,激励思维深度发展
“学生学习的重要收获来源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反馈,尤其是当反馈包含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努力的具体意见时。
当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时,反馈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
这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持续发展和深度发展是有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的。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我们应该有分层评价的意识,要关注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以期在积极的评价激励下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从而逐渐达到引领大部分学生实现深层学习的目的。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里讲的“不求甚解”“会意”,其实放在今日之语文教学语境中,便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由繁及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静入动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思考性,独特性和批判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还可以治疗现行小学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字句必较、高耗低效、机械灌输、浅层化、碎片化”等顽疾,同时也开出了“好读书、善读书,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等的学习良方。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教与学中运用深度学习,打破常规,改变惰性。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一、建立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效率
语文犹如一杯老酒,醇厚甘甜、回味无穷。
也正因为语文的回味无穷,让人难以识破庐山真面目,也让小学生面对语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总是随文而教、篇篇讲授。
然而,其结果却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文本知识,但语言理解能力却差强人意。
个中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了语言知识,缺少了语言实践,没有使语言知识和技能结构化、系统化。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旨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结构化实践,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新旧文本类化学习,掌握并提炼出文本内在的语言表述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如果我们采用随文而教、篇篇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剖析主题,就会形成四个相对割裂的主题,学生也难以掌握本单元“平凡的小事中孕育不平凡的人生”这个主题。
如果以结构化的方式来学习时,我们就会将这一单元整合为名人无论是在创造惊天的伟业时,还是在平凡小事中,都具有不平凡的人格和品质。
这样,学生就会将整篇课本的内容内化,分门别类归结到单元的主题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聚焦知识迁移,提高认知水平
学习的捷径在于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古语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可见知识迁移对于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何其重要。
知识迁移要达到的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举一隅”,学生学习时能“三反”,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但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是教师必须要明确迁移方向,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维、概括等学习过程延伸到
新知识。
同时,知识迁移不是简单的记忆、肤浅的理解,而是深度理解、综合加工、灵活运用,消除学习定势,活学活用,促进认知水平提高。
《小摄影师》这一课,文章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结束,戛然而止,没有交代下文。
学生到此处则意犹未尽,总会有“小男孩干什么去了?他会不会再来?”这样的疑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课文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后文,深度理解。
这样的知识迁移既能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停留在学生脑海之中,还会激活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三、学会慧眼识珠,开拓学习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教材中总会有一些新颖别致的思想和看法。
对这些思想和观点,我们未必要全盘接受,照搬照抄、拿来使用。
教师应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及时捕捉学生观点中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在思考、质疑、批判中抵达文本思想深处,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看到语言形式背后的智能意义,并准确把握住语言运用规律与艺术,让课堂教学成为开拓学习思维的引擎。
《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简单,主题鲜明,学生一学就会。
但是对于善教者,绝不会止步于“警惕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这个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洞察文本,深层思考,深度感知,让学生在发散思维、拓展中明白面对“羊”可以据理力争,面对“狼”则无须争辩,因为敌人凶残,逃命为上。
透过故事,深度学习,会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四、尝试移情方法,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价值主要应体现在通过文本知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促其精神发育、茁壮成长。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就不能停留在表象的、浅层的认知培育,更不能是赤裸裸的、標签式的机械灌输和训示。
学科育人应有风行水上,不露痕迹,却能“吹皱一池春水”的移情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移植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
例如,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学生续写“假如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会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会使这种人间真情的感悟流淌在笔尖,把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植根于心田。
大象无形,这种移情,不用说教,不用渲染,自然树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学。
深度学习策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助推器,其目的在于让文本“活”起来,让学生“用”起来,让教学“高效”起来。
探索语文深度学习的路远没有尽头,我们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