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蝇王的象征意义

《蝇王》描述的是未来爆发的一场战争使一群儿童流落在一个荒岛上。他们一步步走向堕落和野蛮,最后互相残杀。这样一部情节看似简单的小说却有着丰富的寓意。而这应归

功于戈尔丁所运用的大量象征手法。本文着重探讨小说中三个重要意象——火,海螺,面具的象征意义, 从而解读戈尔丁小说中人性恶的主题。

一、火:希望与文明的象征

“火”在《蝇王》这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深刻涵义, 随着情节发展,“火”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小说起始, 拉尔夫建议“要在山顶上点一堆火, 使它冒起烟来”,他的建议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和支持。火点燃后, 孩子们都兴高采烈跳起舞来。这时,火是文明之火,它驱逐了黑暗,带给孩子们希望。“然而, 火势越来越猛, 势不可挡”。“整根整根的大树一下子被橙黄色的火舌吞噬掉, 大火伸出无情的手臂顷刻间可将头发灼焦卷曲, 方圆四分之一英里的树林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无数劈劈啪啪的声音汇合起来, 犹如击鼓一般,把整个山峦都

快要震裂了”。此时的火破坏力极强,烧毁了一切。可见由于理性的疏忽使文明之火变成毁灭之火。孩子们在山顶看守火焰以待获救,此时的火焰是获救的唯一希望。然而,不久孩子们便一味猎杀野猪、吃肉取乐,把守火焰的事全抛在脑后,从而失去获救的绝佳机会。当孩子们加入杰克的部落后,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孩子,而是蜕变为一群凶残的杀戮者,与野人无异。此时杰克一伙用火烤肉,火已经完全失去了文明的意义, 成了他们享受肉欲的工具。小说最后一章为了追杀拉尔夫,拉尔夫点燃了熊熊大火。那毁灭性的大火更是暴露了人性邪恶的极度膨胀。

二、海螺: 权威与民主的象征

“海螺”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全文,从拉尔夫和猪仔发现海螺,到杰克对猪仔说:“在山顶上螺号不算数。”再到杰克回答:“你那螺号声,我们听不见。”到最后螺号同猪仔一起击得粉碎时,让我们看到代表文明力量的海螺是怎样一步步消亡的。《蝇王》中拉尔夫吹响了海螺,把小孩召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社会。接着,因为吹响海螺,拉尔夫被大家选为头领。此时海螺是权利的象征。谁拥有它,谁就拥有领导权和话语权。尽管杰克心有不甘,可还是屈服于海螺强大的威力。海螺变得不再普通,它象征了权利和威信,这和中国古代皇帝的玉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猪仔又提出在会议讨论事情时,必须得到拉尔夫的同意, 并从拉尔夫手中接过海螺才能发言。于是海螺象征着文明社会的民主和秩序。海螺起初也的确发挥了它的作用,连野蛮专制的杰克一伙也不得不暂时服从。荒岛上的孩子们按照成人世界的样子过着有秩序的生活,并燃起火焰,等待回到成人社会去。此时孩子们的社会靠一个小小的海螺维系着,这样建立的民主注定会面临危机, 果然海螺的权威性很快就受到挑战。杰克一伙要搞专制独裁,对于民主的标志——海螺是不能容忍的。先是嫉妒,蔑视,拒绝,再到挑战。当杰克力量强大到足以与拉尔夫派抗衡时,便凭借他们的野蛮,从猪仔那夺走海螺,并用暴力把它砸成无数白色的碎片。海螺从被孩子敬仰到被砸成无数碎片,体现了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

三、涂花脸/面具: 魔鬼和邪恶的象征

涂花脸这一意象最初出现在小说第四章中,拉尔夫一伙涂着花脸,肆无忌惮的残忍捕杀野猪。此时涂花脸理解为野蛮血腥的开始,在随后的章节中,杰克及其猎手们的名字都被省略,戈尔丁用“涂花了的脸”来统称他们,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这个花脸面具遮住了孩子们的羞耻之心,纵容他们行凶作恶。他们内心的邪恶在面具的掩盖下,就像疯长的野草,肆无忌惮,伤害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此时的面具象征了人类无意识中无道德的、无法控制的毁灭性力量。花脸面具恰恰是这种内心邪恶的外在象征物。当杰克脸上第一次涂满泥彩时,戈尔丁形容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陌生人”。这副面具赋予了杰克某种神秘可怕的力量。随着情节发

展,杰克与涂花脸的猎手们残忍地杀死野猪,挑战拉尔夫的首领地位,后来还杀害了西蒙,砸死了皮格,在小说结束时对拉尔夫展开血腥追杀。泥彩面具已逐渐象征了人类深藏内心的邪恶。“可怕的陌生人”, 正是人类本性中的兽性,当摆脱了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便带来灾难。作者在小说中探讨了善恶的本性这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更将人性的邪恶放在孩子身上,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给人类文明和教育准则重重地敲响了警钟。

蝇王之乌托邦理想的幻灭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英国著名作家,凭借其成名作及代表作《蝇王》他于198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蝇王》于1954年面世后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还是许多欧美国家的大中学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几十年来,《蝇王》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蝇王》的各种文学评论一直经久不息,而且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各位学者从社会历史﹑神话原型﹑女性主义﹑叙事结构等方面对《蝇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很多研究也颇有见地,可见,正是《蝇王》的独特魅力给予其研究者宽阔的解读空间。《蝇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未来英国爆发核战争的时候,一群6-12岁的男孩子乘飞机从英国撤离,途中飞机失事,这群没有大人带领的孩子们流落到一个美丽的太平洋荒岛上,这个小岛远离文明的喧嚣,似乎像世外桃源一样的美好。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受到文明和理性的制约试图在荒岛上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他们在拉尔夫﹑比奇﹑西蒙的带领下搭棚子,采野果,护火种,期盼能得到救助。但很快以杰克为首的孩子们逐渐沉迷于猎野猪的血腥的快乐之中,他们不愿接受文明的束缚。杰克一伙与拉尔夫决裂,他们把脸上涂上颜色堕落成原始﹑野蛮﹑残忍的猎手,而杰克也变成了冷酷的独裁者。西蒙和比奇惨死,杰克对拉尔夫的对立行为表示不满,放火焚烧小岛,追杀拉尔夫。在惊心动魄的追逐中,熊熊燃烧的大火使途经此岛的海军军官发现了这些流落荒岛的孩子们,荒岛闹剧就此戛然而止。

2.《蝇王》的表现手法和叙事形式

这样一部情节看似简单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普遍喜爱呢?1983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戈尔丁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说明“,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可见,《蝇王》包含了相当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而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的象征﹑反讽等表现手法以及它虚构的“神话”这一叙事形式也展现出他对二战之后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对人类本性的质疑。象征这一创作手法在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被广泛运用,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解读性和更深刻的寓意。象征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景、物、人在作品中跟“一个隐藏的意蕴,通过比喻联系在一起”,在作品表层所看到的只是所描绘的形象自身,而在深层通过这个形象作者要表达的却是其不愿言明的委婉含蓄的愿望与感情。小说《蝇王》的核心象征体就是“蝇王”,在小说中指的是插在岩石缝里的木棍挑着的一颗老母猪头,母猪张着黑黑的大口,面目可憎,扭曲,因为腐烂,恶臭引来成群的苍蝇聚集其上,成为苍蝇之王。“蝇王”来源于希腊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