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

年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精心整理版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

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

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

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三、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 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

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