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

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

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

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

”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
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

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

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

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

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

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
水平。

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

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

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

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

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

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

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

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

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

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

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

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

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

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

(4)教态。

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

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
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就是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什么,是否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堂语文课:
一、看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
1、教学目标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它应是教学目标中一部分。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

这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那些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了千篇一律的分段、归纳中心、概括艺术特色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不太可能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实的东西,死记教科书。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如果没有突出这一点,没有把智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应该说他就是偏离了教学和教育的总目标。

2、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学生完毕后可度量、可检测的内容。

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也容易为我们所忽视。

平时我们的教案,包括教学参与资料所提供的教案,往往把教学目的规定得十分空洞。

诸如“培养爱国广义的感情”、“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等等,这些本来属于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事情,把它确定为某堂课的目标显然是不恰当的。

那么我们的每堂课的目标应该如何规定呢?
这种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可以检测的。

例如: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能够说出主人公这样做的合理性”、“能够写出驳斥敌论据的简单的驳论文”、“能够分析一个包括两重关系的复句”、“能够背诵某些精彩语段”等等。

这样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才是可以在课后进行测量和评价的。

3、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潜在智能水平上,形象地说,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具备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

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即这个目标必须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即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

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

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他们在设计教案时,或照教参所提供的的训练,或照教材自身所给出的训练,或从某种参考资料上借来了某种设计,往往很少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

他们的智力发展究竟处于哪个阶段,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究竟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研究肯定是有难度的,但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是一种缺乏自觉性教学。

二、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乎学生实际
1、应当善于迁移知识,注意新旧知识、课外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迁移”,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是要使之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

这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正是在知识的迁移中完成的。

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迁移经过了两个阶段:前迁移阶段和后迁移阶段。

前迁移阶段指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后迁移阶段,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未来的学习中去。

前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后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终点.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机构中,寻找课
文的导入点,我们又要善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导出到课外去,使之
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
2、知识容量应以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吸收,消化为度,造成学生过分疲劳或松弛都是不适度的.
以往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以教学能容能否完成,或以教学容量多少作为一个标准,而没有观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是否过分疲劳或
是否过分松弛.执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这种觉悟,要注意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
3、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

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

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的。

4、一堂课的难点应该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很难理解的部分新知识(即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不甚清楚之处)。

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就在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或
很难解决的那些地方,就在新旧知识联结不上的地方。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新的知识之船在学生那里找不到停泊的港湾。

一堂好课就要能为大多数学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能为学生打开他的心灵之窗,知识之窗,使之呈开放状态、接纳状态,让新的知识能顺畅的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去。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三、看教学方法设计是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1、在备课中,教师应考虑学生脑力劳动过程和在这种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

一个高明的教师是能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而一个更高明的教师则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很通俗的向学生讲清楚;而一个最高明的教师则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是思考教材、理解教材,能够
研究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遇到的障碍,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获得新知识,使之掌握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

2、要注意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能够把一堂课导演得像戏剧一般,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确实是不容易的。

而更为艰难的是设计一个高潮。

这个高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高潮,不是教师个人情绪的高潮,而是学生脑力劳动的高潮,是学生在课题学习中,渐入佳境,逐渐达到的高潮。

3、合理事业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设计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片面的看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电教手段就是好的,尤其是用了多媒体上课就更好。

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

它一定是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它一定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做做样子的,不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

如果用了与没用差别不大,用此手段与用彼手段差别不大,那就失去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意义。

四、看教学效果显示是否符合预定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思维活跃,精力集中。

过去,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往往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热热闹闹的课才是好课。

其实一堂课的好坏,却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就是好课,而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即使热热闹闹,也不能算是好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
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事业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要以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效来衡量,而不是其他标准。

2、应从学生答问、随堂练习以及课后检测中反馈教学效果。

注重教学反馈,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

高明的执教者,往往能从学生的简短的答问中,看出自己教学的效果,能从学生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自己教学的不足,并迅速的做出调整,来使之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

还能主动地在课后抽出一点点时间,反馈学生的信息。

这种反馈不在多,而在精,而在有代表性。

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了解一点,日积月累下来,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改进我们教学的宝贵意见。

当然,评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对一堂语文课的评价见仁见智,也属正常。

但是,能否让学生有所得,能否使学生得到智力(或思维)的发展,应该是可以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一般标准的,说它是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标准亦不为过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起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
构建。

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

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

如:利用音节的四声,进行说的训练,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学拼音时就开始进行说话训练。

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

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杨振宁教
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

“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

”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
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

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

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

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今天评价一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首先看这堂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情况。

⑴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性、广泛的实践性、文本的整体性、丰富的情感性,鲜明的文体性等。

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最基本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但它至少应该体现这方面的意识。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遵循三维评价原则;
2、其次看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情况;
3、再次看对学习情况的了解;
4、最后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

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

评价一堂课究竟看什么?语文教学,我们在传承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同时,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

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

二、能凸现鲜明的教学个性。

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

①新课程教材无论是选材还是课程体系的编排,无不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我们的一些教师不能紧紧抓住选文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教学,更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人文教师,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能否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密切的联系,曾为语文教师提出的“五个一”工程,即“一笔好字,一口好普通话,一肚子好诗文,一手好文章,一个好习惯”,今天看来尤为重要,这些是我们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

课堂上是否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质疑有很大联系,问题设计得是否精巧,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