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专题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鲁迅

[一]

我并不认为今天的精神界是一片废墟。世界永远不可能变成一片废墟。时代的进步任谁也抹杀不了。问题仅仅在于:新的失衡正在形成,而人们对此却缺乏应有的警惕。而一个失衡的世界绝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今天也应当警惕别一种专制——世俗的专制。须知那是一种“无物之阵”,能令人的精神空间在不知不觉中缩小,使人格逐渐侏儒化;能扼杀才气、理想与一切真正的于无形之中,衍生出一丛丛的灌木与杂草,而长不出一棵大树来。更何况,邪恶已经在妨碍人们“愉快的旅行”了。

重读鲁迅,重建人的精神价值,重新树起正义的大旗,是时候了~

[二]

鲁迅是人不是神,这句话已经被转述得太多了。我觉得应该从别一方面强调一下:鲁迅不是神,但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人。

是的,鲁迅不是完人,他自已说过,他被古老的鬼魂所纠缠,苦于不能摆脱。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他的愤激与孤独,他的苦闷与悲哀,自有不容轻薄的庄严,不可逼近的光热,但也确实包含着某些可以理解却无须效法的东西。我甚至感到,他心头的阴影,即使在最光辉的晚年也没有完全摆脱。但是,无论如何,他是二十世纪的长子,是一颗时代风雨中升起的思想巨星,是我们这块大地上为数不多的高峰之一。

而我首先要说的一点是:他是一个赤子,大地与人们的赤子。

仅此一点,就与形形色色的作家、学者、名流拉开了距离。

[三]

祖国与人民是一个巨大磁场,鲁迅欲逃无计,以血相荐。

先生没有小聪明,岂但没有,简直是大傻。热烈地拥抱所爱,热烈地拥抱所憎。他是大哲,比那些明哲保身者更洞彻底里,然而他偏不。我这里所说的尚不是指他一再谢绝史沫特莱等人要到外国去治病

的劝告,也不是指他参加杨铨追悼会而把钥匙锁进家里的决绝不归,而是指他在根本的人生选择上,把自已化作一把剑,一团火,一块磐石,自觉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成心与黑暗、邪恶过不去。他也讲究壕堑,迂回,也在身上裹一片甲,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战。而只要战,危险就在。以他的睿智与“世故”,怎么会不知道只有刀不出鞘珠不出椟龙藏于云豹隐于雾才是最安全的道理呢?他是清楚地知道讲费厄泼赖,做闲适小品,当名流,玩骨董,是最保险的。他还知道那里面确有一份足以消遗人生的乐趣的。他在年轻时就表示过对“花之朝,月之夕,剥一黄橙,暖半壶酒”的生活的向往。然而,他把这一切又统统放弃了,包括名誉与地位,安逸与享受,连同健康与生命——先生只活了55岁~

知其乐而不为,知其苦而偏做,鲁迅成了十足的傻瓜了。

然而人民了解他,历史了解他。1936年10月19日,一面印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上了先生那瘦小的躯体。

[四]

然而,我们今天又听到有人在指责鲁迅峻刻而不够宽容了,指责鲁迅偏颇而不懂生活了,甚至指责他耗尽精力于笔战而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了。(《阿Q正传》算不算传世之作,)

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感到,人是确实进化了,日见聪明了,一个个精于选择,巧于经营,且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相较之下,越发显得先生愚不可及。

但我又觉得他们小,先生所说的那种藏在皮袍下面的“小”。难道今天就不再需要正义与鲁迅的疾恶如仇了么,面对横暴邪恶,一味退避龟缩,能叫真正的生活么,我不能不疑心他们本来就自私、怯懦,却又要以此来维系自已的良好感觉;或者简直就是一种清醒的麻木,麻木到泯灭了正义与良知。老实说,我感到厌恶,我从这种对鲁迅的轻薄指责中看到了人性的卑劣。人类如果真有堕落的一天,必定是沿着这个缺口滑下去的。

对抗拒邪恶的伟大战士是不能轻薄的,对肩着重负的战士尤其不能。我们的命运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五]

我真庆幸自已这一次的重读。(第一次通读鲁迅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鬼使神差,一字一句。我因此不再困惑,虽然我长久地困惑过。

人类不就是这样一边抗拒着,一边创造着,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么,

冷风密雨侵过,苦汁咸水泡过,烈火毒焰炼过,斯成就了这样一个不朽的“民族魂”。我们因此而不再是“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因为我们已有了一个伟大的参照。

小而不能成为大,是无须为之悲哀的。只要对伟大保持一份理解,一份尊敬,也有可能使自已走出平庸的。但因其自身渺小,转而指责大山不应那么高,不应那么大,就陷入万覆不劫之处了。不会崇敬伟大的人群,是命定没有前途的。

鲁迅还活着,不是作为单纯的文学欣赏,而是在病毒抗体的意义上活着,在人性自救的意义上活着。活得真实,活得有力。

我真诚地感激先生。或许鲁迅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先生是我国第一个思想切入时代前沿,孤独无伴,即使成为散兵游勇也不撤退的思想家。有此一点,也就够了。它已使我们能比较地经得起鼓噪也耐得住寂寞了。此刻,我可以自豪地宣布:我因先生而痛苦,也因先生而超越~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都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