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界勘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缅边界勘察
5月27日至31日,中缅边界勘察小组联合检查了缅甸掸邦北部木姐市第S78-1和S79号界碑之间,以及南坎市第S62-1和S63号界碑之间的“不清楚边境线”。此次并非重新测量,而是在以往边界条约和地图的基础上,双方共同重新树植第29号和第33号木椿。
缅甸媒体称,该措施是为方便双方居民明白基本边界概念和行政人员执行任务,是落实1960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和1995年签订的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小组所绘制的地图和操作细则。由于缅甸国内政治变革、民族武装冲突等原因,近几年来中缅边境正在经历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两国政府间的边界行动自然引起了外界关注。
中缅边界如何确定
全长约2210公里的中缅边界线,中方一侧为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缅方一侧为克钦邦和掸邦。1950年6月8日中缅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1月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同年10月1日签订边界条约。1960年至1961年中缅双方勘定边界,并于1961年10月签边界议定书,除西端终点因中印边界问题未能确定外,双方在边界全线进行了实地勘查并竖立了界桩。
原本山水相连、你来我往的中缅边境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当地边民多为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联姻、互市往来十分密切。但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迁,现代国家概念的越来越严格,传统的边境情况也影响到边民的传统生活习惯。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部分界桩可能被移动或损坏,有的界桩方位物也有了一些变化,因此每隔一段时期都需要中缅双方进行实地堪察,并解决各种问题。
1949年中共建政后,清晰划分每一处边界成为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中缅边界是中国政府着手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并希望以此为开端,提供范例和创造经验,争取同其他邻国逐一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当时,虽然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但仍有三段因为历史原因还存在问题:南段佧佤山区、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也称南畹三角地)及尖高山以北段。另外,在中国过去的清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由于地理知识有限,又没有进行很好的勘测,因此绘制的地图非常粗糙,不但地图的变化有六次之多,而且对中缅未定界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划法。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云南省才获得解放,国民党军队残部逃往缅甸并盘踞在缅甸掸邦地区,其后不断对中国境内进行破坏和骚扰。1952年,解放军追剿国民党残部进入佧佤山区以西的地方,并在当地驻扎下来。1954年,缅甸内战结束后也开始向佧佤山区派遣部队。1955年底,中缅双方军队还因为误会发生了黄果园武装冲突事件。
勐卯三角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之前明确属于中国领土。1894年中英签订第一个中缅边界条约以前,英方强行通过这个地区修建了由八莫至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签订第二个中缅边界条约时,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这块领土的管辖权。1948年缅甸独
立后,新政府继承了这个地区的“永租”关系,当时的国民政府虽然拒绝接受租金,但也未正式向缅方提出收回的要求。
由于两国都是二战后的新生政府,很多情况受到历史政策的影响,同时中缅边界都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两边部落、家族和亲戚关系极其密切。因此,不但中国政府需要尽快完成边界勘定工作,缅甸要求解决边界问题的心情也非常迫切。
经过数年的交流和谈判,中缅双方边界划分的观点变得很接近。1960年1月,中缅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同年10月,中缅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条约,分别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奈温签字确认;1961年1月,双方互换了条约批准书,为和平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缅甸掸邦北部的木姐市、南坎市与中国云南省的边界划分,也由此正式确定下来,并且都逐步竖立了界桩或者木椿。
解放军入“红线”作战
随着中缅边界的成功解决,随后数十年间,该区域始终保持了和平稳定的局面,缅甸也在涉华的国际事务中始终采取“和平中立”的态度。
不过,中缅边界正式划定前后,两边陆续发生了许多故事,尤其中国方面不断“越界”。
由于国民党残军在缅北长期盘踞,且得到台湾政府的支持,因此势力不断壮大,对缅甸政府构成了极大威胁。缅甸政府边派军队围剿,边向联合国控诉,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同意把逃到缅北的残部撤往台湾,但仍然有部分留在中缅边境。随后,由于缅甸国内反政府武装猖獗,政府军已经无暇顾及,导致遗留残军在60年代初重新发展到近万人。国民党残军甚至成立了“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多次主动越境进攻云南境内,给当地造成了很多困扰。
1960年底至1961年初,解放军昆明军区出动部分兵力,进入缅北与缅军协同作战,打击盘踞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此举是应缅甸政府请求,也为了保障中缅两国勘界工作的正常开展,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作战。
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红线”作战,解放军不但肃清作战区域内的国民党军残军,还协助缅方收复了被残军盘踞了10余年的3万余平方公里、近30万的人口区,更保障了中缅联合勘定国界线的顺利进行。
1989年3月缅共垮台后,其余部势力主要分解成四支武装各自控制边境地盘,中缅边界则基本依据两国政府的协议,没有因为边界问题发生过武力冲突。
不断变动的中缅边界
1984年至1986年,中缅双方对部分边界地段进行了第一次边界联合检查,修复重竖了部分界桩,在实地界线不易辨认地段增设了附桩。1992年至1995年,中缅双方进行了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对全线重新进行了航摄和测图,并修复、重竖了部分界桩和附桩。
此次中缅边界勘察小组对缅甸木姐市和南坎市边境线进行重新勘察,据缅甸媒体报道,是落实1960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和1995年签订的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小组所绘制的地图和操作细则。
根据1961年两国边界协定第六条规定:双方在两国边界上竖立的界桩,从尖高山(云南省腾冲县地段)向南和向北顺序编号;尖高山为南北两段的共同起点,向北为1号至47号,向南到东南端终点南腊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汇合处,为1号至244号。此次勘察涉及到的缅甸木姐市第S78-1和S79号界碑,以及南坎市第S62-1和S63号界碑,为南段范围。
缅甸媒体称,原以瑞丽江江心为界线的许多地方现已变成土地,双方居民常常混淆界线而种植农作物,故双方行政当局必须向居民解释和教育,同时劝导他们不可越界种植农作物。为了避免双方居民和行政人员之间发生误会,故在原来的边界线上植入临时木椿,然后根据已植入木椿的位置和距离向两国中央政府呈报。缅文《镜报》指出,此次工作内容必须等到两国第三次边界联合检查小组会议上确认才算完成。
据云南省瑞丽市的边民介绍,过去中缅国界以瑞丽江江心而划,现在瑞丽江已经往西移动了上百米,瑞丽江完全从中国一边流,缅甸一边成了陆地,因此陆地部分包括中国的领地,两国此次主要就是为了堪定这一片陆地,明确淤积起来的陆地归属。
也有人透露,这些年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瑞丽江河道迁移,淤积起来的陆地往往已被两国边民种上了庄稼,彼此间经常会为国境线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争执。另外,云南与缅甸的边民还有开荒种地圈地皮的习惯,在哪里随便种一季,那块地就永远就是自己的了。由于他们没有多少国界概念,又是同一民族,有时候会跑到对方的土地上争地皮。与此同时,除了越界开垦,甚至还有边民骑界建房等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