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东传的最早见证地:孔望山景区

【景区概况】

孔望山风景区位于锦屏山东北部,东依盐河、北临玉带河,距市区约2.5公里。《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 又名古城山。”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孔望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内外。山上的龙洞庵,环抱于异石厅峰之间,距今约1400多年历史。龙洞庵西崖壁,有一个天然的海蚀洞,古人称之“龙洞”又称“归云洞”。孔望山景源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方面,孔望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工经济果树林。树种达30多种,另有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遍布山野。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白鹭、喜鹊、斑鸠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及野生小动物集聚地,在山东北部建起了白鹭保护区。在人文景源中又分为历史人文景源和现代人文景源。历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10余处;孔望山曾吸引众多古代名人来此咏唱,刘长卿、苏东坡、石曼卿、林则徐、陶澍等,都登临孔望山,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现代人文景源有孔子望海像、朐海湖垂钩中心、神灵洞等9处。20年来,先后建成进山道路、停车场、步游道、各广场、孔子像、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观光路网,有效的把各景点串联组合为一整体。通过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景点周边环境绿化,以及整顿景区软环境,让景区形象有了质的飞跃,并有效地整合了旅游资源。

【龙洞庵】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南侧,始建于北齐年间,唐中宗时改建为龙兴寺。明代于旧址上重建,更名“龙洞庵”。“文革”中龙洞庵也遭受了劫难,塑像被毁,文物流散。龙洞庵的整个建筑以大殿的山门为一中轴线,组成一个高低错落,左右对称的建筑群。从山门拾级而上,穿过圆洞式山门,进入院中,单檐硬山顶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

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东厢房是观音殿。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两侧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苍翠欲滴。东侧有棵始植于宋代的糯米茶树,春季花开时节,菊院清香。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

【龙洞石刻】

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东汉佛教摩崖造像】

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大的右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辅以坐像,立像等等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980年,专家发现了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

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

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槃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其中的“舍身饲虎”、“涅槃图”、“叠罗汉”等以形态各异、古拙生动而最负盛名。此造像比敦煌石窟造像还早200年,因而赢得了“九州第一佛”的美誉。

整个画面之间最大的这个人物形象,面部表情非常的安详,这个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再看老子上方左边岩石上有个端坐的老太太,这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女神,后来经过道教的渲染就成为女仙的领袖了。《淮南子》里有记载说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所以在我国的汉代绘画里,西王母的面前都会有个捣药的侍者或者玉兔。在我们孔望山这里也有,刚发现的时候在西王母的右下方有个戴着尖帽的捣药的下人,遗憾的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西边有个人物形象如同汉代的门亭长像。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里,亭,乡,县,100户人家就是一里,10里为一亭,10亭为一乡,里里面有里正,亭里面有亭长,乡里面有乡老,他们都是掌管地方民事和治安的小官。门亭长说的通俗点就是这么多佛造像的守护神。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曾经做过泗水亭长,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门亭长的造像才特别的高大。老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形象,周围还有一圈人在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这个就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

老子的左边有个人物形象,手里拿着一朵花,他双腿是弯曲的,从他这个姿势可以看出来他的位是比较卑微的,这就是一个供养人的形象,就是居士。那么他拿着花在干什么呢?当时佛祖在讲经说法,他觉得佛祖讲的太好了,所以就从地上摘了一棵三叶草去献给佛祖,也有的资料上说是莲花,成语“借花献佛”就是从这里来的。

画像中还包含着几个佛教故事。请大家看东边有很多零碎的岩石,在岩石的左边有个躺着的人物形象,右手放在头下面,左腿放在右腿上,这就涉及佛教里舍身饲虎的故事。说佛祖一生7次投胎成为人或者动物,有一次投胎成为萨垂那太子,但是这个太子一心修行,不愿意继承王位,一次在森林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7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那7只小老虎眼看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