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1-05-10T09:59:24.7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数学)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胡斌[导读]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湖北枣阳市吴店镇中心小学胡斌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个体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焕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二、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五、让学生多“表现”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当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六、教师少“包办代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并不是“包办代替”。我们反对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合作交流;用现成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这样才不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