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作者:谢穑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02期

摘要: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妆饰文化,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并在她们的词中得以体现。本文主要从头饰、面饰和服饰三个方面来探讨之。

关键词:宋代女性词;头饰;面饰;服饰

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如唐代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普遍薄弱和对女子开放的相对宽容最先就是从她们的妆饰中得以体现。据《旧唐书·舆服志》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赦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篱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驰,公私妇人,无复羃篱之制……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从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妇女妆饰时尚的开放。元稹则把其艳诗的创作都归结于妇女妆饰的影响,他在《叙诗纪乐天书》中率言“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因为艳诗百余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直接写出了一贵族女子浓妆艳抹梳妆打扮的情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服饰、头饰和面部修饰的化妆艺术,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因而在宋代女性词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

一、头饰

宋代妇女流行把长发缠成各种形式,在发髻上插以各种金、翡翠、玉珠做成的鸾凤、花枝或各种应时饰物。

1、春幡

春幡即古代的妇女在立春之日将丝织品剪成小幡,插在金钗上作妆饰。如朱淑真就有几首诗词提到自己在立春那天着意打扮一番,插上春幡,参与立春庆典活动,兴高采烈庆贺节日的情景。如在《立春日妆成宜春花》云:“春幡碧胜缕金文,柳色梅花逐指新”,写自己头上插着金黄色图案的春幡,去迎接新春的到来。在《立春古律》中又云:“罗幡旋剪称联钗”,写自己将丝织品剪成小幡,插在金钗上作妆饰,用以增添春天的热闹。其《绝句二首》其二又记载其参与立春庆典活动的情形:“嘉胜春幡袅凤钗,新春不换旧情怀”,写漂亮的春幡插在发夹上轻柔地飘动,用以衬托新春换新颜的喜悦。

2、头钗

钗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制成。用金制成的称金钗,镶玉的为玉钗,它们都是华美的首饰。如“袜刬金钗溜”(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宋苏氏《临江仙·立春寄季顺妹》);“斜压玉钗成独梦”(朱逸仙《寄元骧卿》);“玉体金钗一样娇,背灯初解绣裙腰”(朱淑真《浣溪沙·春夜》);“坠钗梁,羞看燕垒”(周氏《瑞鹊仙·和丁基仲》);“宝钗翻作齿痕轻”(刘鼎臣妻《鹧鸪天·剪彩花送夫省试》)等。李清照在《浣溪沙》“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中还提到过一种珍贵精金制成的头钗“辟寒金”。“辟寒金”是一种稀罕的首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云:“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鸟形如雀,色黄,常翱翔海上,吐金屑如粟。至冬此鸟畏寒霜,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王嘉在《拾遗记》卷七中云:“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古代妇女头钗除质地华美外,做工也是非常精致,最常见的就是凤钗,因钗上有凤凰形而得名,如“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凤钗斜亸乌云腻”(北宋卢氏《凤栖梧》)。

除表现头钗的质地外,南宋昭仪王清惠《满江红》(题驿壁)“名波兰簪妃后里”中提到的兰簪则是指用兰草熏过的簪子。

3、插戴花

梅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宋人或喜欢其清幽、或喜欢其冷瘦、或喜欢其柔美、或喜欢其孤傲、或喜欢其奇韵。但梅花的多意象在宋代词家笔下总体呈现出冰清玉洁、高逸出尘的境界。宋代女词人对梅花也是情有独钟,这种对梅的钟爱也体现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喜欢插戴梅花表达她们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如李清照表达爱情的有“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传达怀人思乡的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隐喻规劝的有:“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殢

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抒发忧国情怀的有“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在朱淑真的笔下,插梅不但是一种妆饰,更是情绪的外露,表达欢乐的如“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绝句二首》),表达婚后生活愁苦的如“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睡起二首》其二)。

除梅花外,宋代女词人作品中偶有提到插戴其他花的民俗,如“一朵榴花插鬓鸦,君王长得笑时夸”(杨皇后《宫词》)。

4、人胜

人胜,即剪成人形的彩胜,剪彩绢或镂刻金箔做成,是古代妇女在人日所戴的头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镂金作胜传唐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温庭筠《菩萨蛮》词:“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就反映了此种民俗。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则描述了词人头戴人胜在异乡过人日的情景,第二句“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更是借人日的特有饰物寄寓挥之不去的乡思。

二、面饰

1、画眉敷粉

古人早就指出:“妇人本质,唯白最难。”追求白是女性面饰的首要目的。传说最早的敷面白粉叫做“飞雪丹”,是由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首先使用的。这种“飞雪丹”其实就是一种含水银成分极高的白色粉末,即铅粉。白妆之外,红妆也是古代流行的女性面部妆饰。宋代流行“檀晕”妆,就是在眼眉旁边染一片浅红色。古代的女性面饰中,眉有着突出重要的位置,眉在古代诗文中,往往借指美女。故画眉可称得上面部化妆的点晴之笔。古代女子以黛画眉,称为黛眉。在宋代女词人笔下,涂粉画眉是其生活和心情的直接反映。如“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朱淑真《秋日偶成》)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期盼;“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写出了女性乍离新别后的凄清(刘燕哥《太常引》)。朱淑真的“起来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 (《睡起二首》其一),“懒对妆台拂黛眉,任他双鬓向烟垂”(《睡起二首》其二),“吹花弄粉新来懒,惹恨供愁旧日添”(《伤别二首》其一),“调朱弄粉总无心”(《恨别》),“泪粉匀开满镜愁,麝煤拂断远山秋”(《闷书》)等诗句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不幸婚姻对自己带来的愁苦与悔恨。其他如“不系黄金绶,粉黛愁成垢”(琴操《卜算子》)中的离情别绪,“泪湿罗衣脂粉满” (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中的难分难舍,“粉面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