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样本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人的标配,新闻学子的第二课堂
记者摇篮 新闻黄埔
喜欢就关注:深度突击
“造假”是新闻业的顽症。新闻业有多古老,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因此,打假就成为新闻业的终身任务。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新闻的表现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福祉。如果让假新闻泛滥,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这不仅是新闻业的不幸,更是全社会的不幸。
本文对假新闻的考察分析,依据的是《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连续十年评出“十大假新闻”。假新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要从每年生产的海量新闻中把假新闻一打尽,在技术和能力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新闻记者》每年从大量的假新闻中捞起大鱼,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抽取最突出的10个假新闻样本,拎出来“示众”。这一评选活动持续10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这十年《新闻记者》评选的100例“十大假新闻”为典型样本,进行研究,试图考察新世纪以来中国假新闻生产、传播的趋向与特征,诊断病因,寻求根治假新闻的方法与路径。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
1.假新闻首发媒体
2001-2010年不同类型媒体“十大假新闻”分布情况
报纸类型
机关报
都市报
广播电视
专业报
络媒体
其他媒体
假新闻数量
6
63
2
12
13
4
所占百分比
6%
63%
2%
12%
13%
4%
纵观10年来“十大假新闻”在不同类型媒体分布情况,我们发现,来自报纸的假新闻占绝大多数,有81篇;电视媒体有2篇,络媒体首发13篇。
相对而言,报纸、络媒体出现假新闻的数量多,而广播、电视则比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报纸、络媒体基数很大,远远多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庞大的报纸媒介、络媒介,其假新闻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二是电子媒介文本的可保存性比较差。在新闻造假方面,电视和广播并非没有作为,只不过囿于技术手段,难以直接取证。 因此,电子媒介的假新闻被现行捉拿在案的几率较小。近年来,由络媒体首发的假新闻呈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甚至有权威站也会出现在十大假新闻榜单中。
具体到报纸媒体,可以发现,党报新闻的可信度比较高,新闻生产相对规范。而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假新闻数量相对较高。有的媒体甚至多次进入“十大假新闻”之列。
2。假新闻的作者
假新闻来自于媒体,但新闻生产的主体是新闻记者、编辑。作为职业新闻人,他们的职业操守以及专业能力,关乎新闻生产
的数量和质量。一旦其职业责任感或专业能力出了问题,假新闻就容易出炉。
在2001-2010年的100篇“十大假新闻”中,出自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实习生、通讯员,甚至无署名作者的文本占了不小的数量,达到13篇之多。出自实习生之手的假新闻,可能由于业务能力不济,造成新闻真实性的失守;而特约记者、通讯员、无署名作者可能因为责任不到位,缺乏刚性约束,这些人可能会心存侥幸,蒙混过关。
庆幸的是,在十年假新闻榜单上,鲜见有名记者、名编辑“失身”。新闻制假者多是一般采编人员,有不少是聘用人员、实习记者、通讯员等。
虽然还没有发现名记者、名编辑栽倒在“十大假新闻”里,但也有不少主流媒体出现在“十假”榜单中。主流媒体的职业声誉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一旦在“真实性”上“失贞”,对其职业公信力的损害往往是毁灭性的。
3.假新闻失实程度
一种新闻产品称之为假新闻,一定是新闻严重失实所致。纵观十年100个“十大假新闻”,我们发现,新闻事实完全失实者达到71%,部分失实者达到29%,其中不包括“细节失实”的情况。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 失实程度分布情况
纠错类型
完全失实
部分失实
新闻数量
71
29
所占百分比
71%
29%
“完全失实”的假新闻,这里是指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无法在现实层面证实的。这种假新闻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虚构的“事实”。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
“部分失实”根据失实的程度差别,即在新闻中被遗漏的事实片断、侧面、事项等对整个新闻完整性、准确性影响的程度,可以把失实新闻在失实范围内大致分为“一般性失实”和“严重性失实”。“一般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被遗漏的、但却是应该包含在其中的事实片断、侧面、事项等的信息,还不足以造成人们难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真实面目;“严重失实”是指新闻中遗漏了决定某事实之所以是某事实的关键片断、侧面、事项等的信息,使人们难以通过新闻报道来把握新闻事实的大致面貌。这样的失实新闻几乎就是假新闻。 上述表格中所言的“部分失实”,不属于“一般性失实”,而是“严重失实”。
4。假新闻的选题类型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选题类型分布情况
选题类型
时政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
体育
环境
法制
假新闻数量
22
9
20
31
10
4
4
所占百分比
22%
9%
20%
31%
10%
4%
4%
从上述统计中可见,假新闻出现频率较高的题材多是社会、文化、
体育;相对较少的是经济、时政类题材。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当下新闻语境下对不同新闻题材把关的严格程度有关。政经类题材,约束性很强,容不得轻忽,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就很低;而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题材的约束则相对宽松,泥沙俱下,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比例高达61%。
5。假新闻故事框架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假新闻对新闻的显著性和反常性的追求要远远超出真实的新闻。名人、奇闻已经成为假新闻追逐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已模式化为假新闻的主要故事框架。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故事框架类型分布情况
新闻故事框架
名人
奇闻
名人+奇闻
新闻数量
6
70
24
从上述统计看,在假新闻中,利用名人叙事框架的假新闻所占的比例为 6% ;利用奇闻叙事框架的比例为 70%;而利用名人+奇闻叙事框架的为 24%。
6.假新闻制假方法
假新闻的制作方法也是形式各异,花样甚多。概其大要,可分为这么几类:
一是无中生有。就是假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是由报道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在现实层面是根本不存在的,属于地地道道的“客里空”。
二是道听途说。就是假新闻中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是作者亲历现场,认真取证获得的,没有权威、可信的新闻来源,而是从其他间接渠道获得的。
三是移花接木。就是把发生在A身上的事情移植到B上,或者把几年前的旧闻“翻新”再“新闻”一次。
四是“颠倒黑白”。“颠倒黑白”就是把核心事实要件看颠倒了。
五是添枝加叶。就是假新闻虽有一定事实依据,但添加了非事实性的内容或细节,造成新闻事实被严重扭曲。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假新闻作者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的。我们在分析其制假方法时,主要看其以哪种方法为主。比如说,在“道听途说”中可能会出现“添枝加叶”的伎俩。我们在考察、分析时,关键要看以哪种方法为主。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 制假方法
制假方法
无中生有
道听途说
添枝加叶
移花接木
颠倒黑白
新闻数量
45
29
13
11
5
所占百分比
45%
29%
13%
11%
5%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无中生有”及“道听途说”两种方法占有很大比重。
7。消息来源
从近10年的“十大假新闻”中可以发现,在100篇假新闻中,没有注明消息来源的比例高达47%。没有消息来源的新闻,无论无何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2001-2010年 “十大假新闻”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消息来源类型
有明确消息来源
没有明确消息来源
其他(图片新闻
)
新闻数量
47
50
3
所占百分比
47%
50%
3%
但是,注明了消息来源的新闻就可信吗?未必。那些声称注明消息来源的假新闻里,有不少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即便是所谓的权威消息来源,也未必权威。
在互联时代,信息资讯异常丰富,上的海量信息,给传统新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虚拟世界的“新闻”容易出现“假冒伪劣”, 上信息渐渐成为假新闻生产的一个的重要源头。在“十大假新闻”中,有不少的消息来源出自上信息的。在100篇假新闻中,有14篇竟是从上拿来的。有的是直接照搬,有的则作了拼接、改装。是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山矿泉水北京人可
8。纠错媒体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11%的假新闻是自己出来纠正错误,以正视听的;有53%的假新闻是由其他媒体揭穿的;还有36%的假新闻是由其他渠道揭穿的。比如,有假新闻受害主体出面揭穿,或通过新闻发言人出面辟谣,以正视听。另外,由民进行新闻“打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2001-2010年 “十大假新闻”纠错情况
纠错类型
自身纠错
其他媒体纠错
其他
新闻数量
11
53
36
所占百分比
11%
53%
36%
9。假新闻纠错时间差
假新闻流入社会,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还会酿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假新闻一旦出现,就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假新闻揭穿、纠正过来,假新闻在社会上流布的时间越长,其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反过来说,假新闻的寿命越短,其负面影响就越小。
2001-2010年 “十大假新闻”纠错时间差分布情况
纠错时间差
1天之内
2-7天之内
7天以上
30天以上
不确定
新闻数量
20
39
19
9
13
所占百分比
20%
39%
19%
9%
13%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假新闻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在7天内得到纠正的比例最高。
10. 假新闻生产主体的认错、纠错情况
假新闻的产生是一种职业过失行为。假新闻制作可分为“有意过失”与“无意过失”两种情况。不管是出于故意,还是无意,新闻作假作为一种职业过失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不利的社会后果。假新闻发生后,行为主体采取怎样的姿态和行动面对公众和传媒共同体?采取鸵鸟策略者有之;狡辩、赖账者有之。而主动认错、纠错者也有较大比重。在100个假新闻样本中,能够有明确认错、纠错表示的有28个。在早期假新闻中,有认错、纠错表现的并不多见。近年来,认错、纠错的
情况渐渐多了起来。
结论
通过对《新闻记者》连续10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新闻真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要求。但这一要求在新闻实践中失守,致使假新闻的发生。问题在于,新闻从业者不能坚守这一底线伦理。
2.假新闻的易发媒体多是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这与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生态有一定关系,与市场利益驱动有关。另外,记者专业技术不济也会造成这种底线上的失手。
3..假新闻的重灾区是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类新闻,这与中国新闻语境下的新闻控制机制有关,也与受众日常新闻偏好有关。近年来,新闻娱乐化趋向日益明显,“眼球”新闻泛滥成灾。在这过程中,假新闻频频发生。相对而言,时政、财经等“硬新闻”造假的比重不太大。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几年,时政类假新闻有上升趋势。
4.新闻生产片面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反常性、趣味性,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这也会造成假新闻的恶性膨胀。对名人、奇闻轶事的追逐,对夸张戏剧性的热衷,会纵容新闻从业者的制假冲动。
5.络媒体的兴起对媒体生态的发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络媒介的介入,搅动了媒体宏观生产环境,给原先相对稳定的媒体生态带来了诸多变数。络媒体已成为制作、传播假新闻重要管道。络媒体的繁荣为假新闻的生产打开了便利之门,许多假新闻的消息来源出自络媒体。不过,络媒体既是假新闻的滋生温床,也是打假的战场。值得关注的是,民渐渐成为当前新闻打假的重要力量。
6.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假新闻会同时出现在数家媒体上,出现假新闻“共振”现象。有研究者称之为:“一报感冒,众报吃药”。
7.媒体数量激增,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假新闻传播周期也呈缩短趋势。在多媒体语境下,一个假新闻一旦引起关注,即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被识别。因此,假新闻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存活率也很低。
8.假新闻也是一座公民新闻教育的课堂。每年“示众”的假新闻,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反面教材。新闻受众在这些假新闻中,可以了解到新闻制假的圈套和伎俩,获得一些识别假新闻的技巧与方法。
总体上看,假新闻的生产受制于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的规约。假新闻同样是社会的产物。它从社会中来,也到社会中去。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职业环境的约束。假新闻出自新闻人之手。新闻人的操守、能力以及新闻场域的规范、媒体文化都会影响到新闻生产。三是技术条件。媒体技术
的更新换代,扩大了新闻呈现能力。但是,技术有失误的时候,也有被不良利用的时候。有些假新闻恰恰是利用新技术来表现的。
假新闻的生产、传播往往经过很多流程,其中哪怕有一个链条出现偏差,都可能造成假新闻的产生。因此,遏制乃至杜绝假新闻,不能单抓一个环节,要有全流程的视野,外部、内部、技术三维并举,从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技术条件三方面共同努力,才是新闻打假治假的有效之策。
来源:中国记协
特别提示:
是快乐,鼓励是动力——这里是深度突击,新闻黄埔,记者摇篮,媒体中的媒体,书院式新闻私塾。国内首家互助式新闻公益教育平台,每日推送有营养的采写技巧,微信是信息孤岛,好文搜不到,如果想看后再咀嚼消化,情商高有心眼的亲,有美德爱学习的朋友们,自然知道该关注呦。只有1%的你与众不同!
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关注和加入我们。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即可“发送给朋友”或“到朋友圈”。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深度突击”。
如您想实时交流,请加入咱们投稿信箱:1397889273@ , 请标明 (荐稿)或 (原创) 注明作者"真实姓名" 、工作单位、联系 Q Q:1397889273 有意加盟,湖南地区新闻大一,研一学子可申请报名,经笔试合格,值得培养的每月2次现场课,全免费。联系指定Q Q:13978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