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成矿模式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成矿模式探讨

摘要:对金渠金矿区域地层与构造,成因成矿机理分析了为例,探讨小秦岭成矿模式。

关键词:金渠金矿区构造特征成因与控矿探讨小秦岭成矿模式

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东西向构造体系中,是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带内地层主要为太华群,变质年龄在2200-2940Ma(U—Pb法),属中朝准地台周边太古宙地体第三旋回(2700-2500Ma)的产物。金渠金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矿区内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1 地层与构造

区内地层以太古宇为主,沟谷中有零星的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层。自下而上为焕池峪组: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闾家峪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观音堂组:长石石英岩(硅英岩)与斜长角闪片麻岩互层;枪马峪组: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互层组成。

老鸦岔复背斜核部位于小秦岭分水岭附近,复背斜南翼有枪马峪背斜,北翼依次有西阴—雷家坡向斜和五里村背斜。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受到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使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控矿断裂

构造多具韧性剪切带的特征,首先以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为主;其次呈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内有糜棱岩、千糜岩等构造岩。晚期沿韧性剪切带活动的压扭性断裂内,有含金石英脉充填,并有热液交代构造岩或围岩成蚀变岩型金矿石。其矿区位置主要位于老鸦岔的复背斜轴北侧,并且延伸至西阴—雷家坡向着斜轴的北侧,同时矿区跨越了向斜轴部,矿区地层为闾家峪组、观音堂组。

在矿区内部出露的底层主要为古宇太华群,其中在矿区内的混合岩化作用与区域变质都很强烈,同时岩浆活动呈现的比较频繁,在不同深度中的韧性与脆性层次所形成的断裂构造发育,金矿脉在区域内分布的很普遍,这就促使我们找矿的前景非常良好。

位于西阴—雷家坡向斜东段南翼以及核部的矿区内,其中西阴—雷家坡向斜呈现近东西向的展布开来,东起西庭,向西经雷家坡、西阴,至西部被文峪花岗岩体吞蚀,东西延伸约30 km长,南北约2~4 km宽,韧性断层。

按其走向可分为3组: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其中以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最为发育,规模较大,具有密集成群分布的特征。在矿区内规模较大(500 m)的有11条(含延伸至矿区外围):F5、F6、F303、F304、F305、F302、F301、F300、F299、F88、F51、F110(断层及含金石英脉编号均沿用前人工作编号)。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密切,除F305剪切带外,其它韧性剪切带内均赋存有含金石英脉。后期叠加脆性构造角砾岩。矿区内常见的围岩蚀变当中主要包含了:

黄铁矿化、多金属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等方面。其中这种蚀变主要发育在两石英脉之间或者两端的延长部位,同时还在含金石英上下盘发育,具线型蚀变特征(详见矿体地质围岩蚀变的种类)。其它一些蚀变为区域性岩石蚀变,如: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钠黝帘石化及纤闪石化等,常发育在片麻类岩石及暗色脉岩中,与矿化无关。

金渠金矿区矿脉较多,可分为4个矿脉组,自南而北分别为202脉组、16脉组、303脉组和845脉组。202脉组位于矿区南部,其中的308脉位于矿区,其他矿脉在矿区以南的四范沟矿区内,深部延至矿区。303脉组位于矿区中部,地表露头多在桐沟矿区。845脉组在矿区北部。16脉组地表无露头,为隐伏矿脉,与202脉倾向相反,呈“X”型交。

2 成因分析

(1)成矿时代。

含金石英脉切穿了早燕山期的辉绿岩,又被同位素年龄为70Ma 的云煌岩穿插(K—Ar法)。

含金石英脉围绕晚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且矿脉分布在花岗岩体外2~7 km范围内。含金石英脉成矿后没有经受较强的构造运动。除被

云煌岩穿插外,仅有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平推断层使矿体小距离位移。

成矿物质来源、小秦岭金矿为晚燕山期生成的中低温中深岩浆热液矿床。不同矿化阶段包裹体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矿化过程中热液成分相近,组分的种类及数量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形成金矿的成矿溶液具有同源性特点。矿脉石英中包裹体CO2/H2O值平均为0.172,具岩浆热液特征。

小秦岭金矿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控制。

(1)地层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小秦岭地区广泛出露的太古界太华群地层,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矿质,成为区域金矿形成的矿源条件。

(2)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受一定地层层位的控制。

(3)容矿地层对金矿脉分布的控制作用,在小秦岭地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太华群地层多期次的变质作用,使原来含于硅酸盐矿物中的金,从不易释放状态变为易释放状态。在前述各类变质作用中,区域性的退化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混合岩化作用,对变质岩中金赋存状态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②从成矿晚燕山期前后太华群地层中金丰度值对比,也可说明小秦岭金矿形成的矿质主要来自太华群地层。

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花岗岩体的Rb—Sr年龄为花岗岩浆结晶分异的年龄,而黑云母的K—Ar年龄常可代表岩浆热液脱离岩浆的年龄。由此即可理出从花岗岩浆的结晶分异、岩浆热液的溢出到含金石英脉形成的时间序列图。

构造运动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不仅为各期次岩浆活动、各类岩浆岩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与动力,而且对金的活化迁移创造必要的物理化学条件。各种构造形迹对矿液运移的方向和矿化的条件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④构造岩糜棱岩的控矿作用由于糜棱岩具有发育的裂隙、劈理、片理,空隙度可大于一般变质岩2~3倍,对矿液的运移, 以及后期脆性断裂的形成十分有利。

3 小秦岭金矿成矿模式讨论

其内容主要包括:矿质来源、金的活化条件、迁移形式、沉出作用等。现将小秦岭金矿成矿模式概述如以下几点。

(1)成矿物质的多源性。从金矿脉硫、氧、氢、碳、银、铅等同位素、矿物包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数学地质的判别分析等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证明,形成小秦岭金矿的成矿物质具明显多源性特征。

(2)金活化的长期性。华群地层成岩阶段,金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