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凯伯版 第3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早国际均衡
不同国家生产产品的成本存在差异。第2章重点论述了这种成本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决定作用。然而,只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确定:
(1)每个国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均衡点;
(2)国际贸易条件的均衡值:
(3)自由贸易条件F每个国家的均衡消费点。为r确定这些变量的数值, F面将需求条件引入我们的贸易模型。
无差异曲线
现代贸易理论认为,世界贸易的模式由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国际差别决定。因此。必须在贸易模型中考虑和引入需求的作用。经济理论认为,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由一些基本的因素决定,其中包括:
(1)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2)个人的味和偏好。收入作为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将在第4章讨论,本章只考虑个人的口味和偏好在需求分析中的作用。
口味和偏好的作用可以形象地用一一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来说明。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表不的是在消费者眼中具有同等偏好,也就是达到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组合。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无差异曲线,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在提供同等满足感的多种可能的商品组合中,任何一种组合方式在消费者看来都是没有差别的。图3-1是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构成的一个消费者的无差异图 (indifference map)。由无差异曲线I可以看出,在A点消费6蒲式耳小麦和1辆汽车,与在B点消费3蒲式耳小麦*H2辆汽车,带给消费者同样的满足感。由于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组合点产生的满足程度相同,因此具有同样的合意性。除了这一基本特征之外,无差异曲线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
无差异曲线图是描绘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图。位置比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比较高的满足程度。一个社会的无差异曲线指的是,对这个国家而言,产生同等数量满足感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观察图3-1可以发现,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其中假定消费者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物品,而不是越少越好。由于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种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均相同,因此,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要想增加对汽车的消费,就必须减少一定量的小麦消费。如果不减少小麦的消费量,新的商品组合中包含的两种商品数量将会增多,满足程度也会因此提高。在保持某一既定的满足水平的条件下,由于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变动与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变动负相关,因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一般说来,无差异曲线会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表明:在任一给定的满足水平上,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以减少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为代价。两种商品替代的比
率称之为边际替代率(margina1 rate of substitution,MRS)。在图3-1的例子中,边际替代率揭示了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愿意用汽车替代小麦(或者相反)的程度。汽车对小麦的替代率可以用代数式表示为
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组合点沿着无差异曲线向下移动时,汽车变得相对充足,而小麦变得相对稀缺。在小麦较少而汽车较多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而言,额外增加的每一辆汽车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这意味着汽车对小麦的边际替代率随汽车消费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也正是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呈现凸状的本质。
图3.1中的无差异图列出了一个消费者的几条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越高的曲线),代表的满足水平越高。这是因为,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的至少是相同数量的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更多数量的组合。虽然图上只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其实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明确了一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之后,我们能否假设,一个国家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可以加总,并用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来表示呢?严格地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体间的满足感不可能进行比较。例如,A可能希望得到大量的咖啡和少量的糖,而8却与之相反。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差异性本质导致它们之间的不可比性。尽管存在这些理论问题,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仍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分析国际贸易中消费者偏好的作用。
无贸易时的均衡
首先假设一个国家是封闭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国的最优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是多少?换句话说,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产出选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哪一点呢?
假定国家希望实现满足感的最大化,它将会希望尽可能在位置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某一商品组合。但是无差异曲线只表示了一个国家愿意去做什么。在资源的可获性、质量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F,实际上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是有限制的。对一个国家而言,这种生产限制表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给定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生产限制,如果一个国家在无贸易时能够达到可行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它就会使其满足感最大化。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图3.2描绘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图。在没有贸易时,如果该国在E点生产和消费,就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此时无差异曲线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例如F点,是达不到的,因为它们超出了经济的生产能力。G和H等在较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表示
满足程度没有达到最大化。这是因为在现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下,还能够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因此,点E代表了无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
当不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一个国家会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处实现均衡。在这一点上,给定由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生产限制,该国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
贸易基础及贸易收益的重新表述
现在,让我们应用无差异曲线设定一个有关贸易的例子,来重新表述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问题。图3-3描绘了美国的贸易状况。如果美国想实现满足感的最大化,它的生产和消费将位于A点,这时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刚好是无差异曲线1的切线。在A点,美国的相对价格比率由f。给出,它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A点斜率的绝对值。
与无贸易时相比,一个国家如果能够通过贸易获得更高水平的满足感(无差异曲线)它就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在国际贸易条件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贸易的收益最大。假设美国在生产汽车上相对于加拿大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将会发现,对它有利的方式是专门生产汽车,直到两个国家汽车的相对价格相等。假设这种情况发生在B点,在该点上美国的汽车价格上升到与加拿大的价格相等,如直线所示。同时假设直线为国际贸易条件线。以生产点8为起点,美国将会沿着直线进行贸易,出口汽车,进口小麦。这样,摆在美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决定,哪一贸易水平将使美国获得假设根据贸易条件,美国用6辆汽车交换50蒲式耳小麦,这将会使美国从生产点B移至贸易后的消费点D。然而与无贸易时相比,贸易并没有使美国的情况变好,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消费点都位于无差异曲线。因此,6辆汽车和50蒲式耳小麦的贸易量代表了美国可接受的最、贸易量。任何小于这个数量的贸易都会使美国位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
现在假设美国决定用22辆汽车换取183蒲式耳小麦。此时美国会从生产点B移到贸易后的消费点E。由于进行贸易以后,美国还位于无差异曲线1上,同样也没有获得贸易收益。因此,从美国的角度来看,22辆汽车和183蒲式耳小麦就是可接受的最大贸易量。任何高于这个数量的贸易都会使美国移动到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
当沿着贸易条件线进行贸易时,出口15辆汽车进口125蒲式耳小麦将会使美国获得最大化福利。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将是无差异曲线11上的c点,而无差异曲线11则代表了可得到的最高满足水平。对比A点和C点可以看出,与没有贸易时相比,贸易使得美国消费了更多的小麦和较少的汽车。然而,C点显然是更合意的消费位置
。这是因为在进行无差异曲线分析时,贸易的收益不是由消费的产品数量,而是由总的满足感来衡量的。
贸易均衡条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的一个缺陷就是,不能完全解释贸易收益在贸易伙伴国中的分配。对于贸易收益,李嘉图能够提供的最好描述只是贸易均衡条件下降时的外部限制。这是因为,李嘉图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模式时只依赖于供给条件,而忽略了需求的作用。
为了形象地说明李嘉图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回想一下第2章中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贸易的例子(见图2-2)。假设美国额外生产一辆汽车的相对成本是0·5蒲式耳小麦(MRT:0.5),而加拿大额外生产一辆汽车的相对成本是2蒲式耳小麦(MRT=2·0)。所以美国在生产汽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加拿大则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图3-4说明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这些商品的国内成本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已经把用斜率为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国内成本比率转换成了斜率为正的价格比率线。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国内价格比率设定了贸易均衡条件的外部限制(outer 1imitsfor the eauibrium terms of trade)。如果美国打算出M汽车,它不应接受任何低于0.5:1这一比率的贸易条件,该比率是由美国的国内价格线决定的。否则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将位于其国内生产司-zH,匕1C.,性曲线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贸易显然要比进行贸易对美国更有利。因此美国的国内价格线成为它的不贸易边界 (n0。adeboundarv)。与之类似,正如它的国内价格线所表明的那样,加拿大要求出口的2蒲式耳小麦至少要换到一辆汽车。对它来讲,任何低于这个比率的贸易条件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加拿大的不贸易边界也是由它的国内价格比率线确定。
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收益,贸易后的消费点必须至少位于它的国内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可接受的国际贸易条件必须与国内价格线定义的比率相等或比它更有利。因此,两个国家的成本比率决定了互惠贸易区(region of mutua11y beneficia1trade)的边界。但是,贸易的均衡条件实际上会位于哪里呢?
相互需求理论
通过把贸易伙伴国需求的相对大小引进到图形中,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年)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1 demand)。e该理论认为,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间的相互需求。
假设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加拿大对国产和进口的汽车均表现出了巨大需求。由于加拿大愿意支付的汽车价格上涨,美国将从贸易中获得绝大部分收益。图 3-4中,在起点A,两国之间平分贸易收益。美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表明,出口某一即定数量的汽车可
以买到更大数量的进口小麦。美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将远远超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极端情况下,当加拿大对汽车的需求大到使贸易条件线与它的国内价格比率线重合时,美国将是惟一一个从贸易中获和国家。
李嘉图从供给角度进行分析,给出了贸易均衡条件下降必须遵循的外部限制。国内价格比率设定了均衡贸易条件的外部限制。如果贸易均衡条件位于两个国家的国内价格比率之间,两个国家就会发生互惠贸易。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的相互需求。
再次以图3-4中的A点为起点,假设美国对国产和进口的小麦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因为美国愿意支付的小麦价格上涨,加拿大将会享受大部分的贸易收益。加拿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表明,即定数量的小麦出口可以买到更多的进日汽车。在极端情况下,贸易条件将与美国的国内价格比率重合,这时只有加拿大从贸易中获利。
根据穆勒的理论,均衡贸易条件既取决于加拿大对汽车和小麦的需求,也取决于美国对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相对美国对小麦的需求,加拿大对汽车的需求越强烈,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加拿大的国内价格比率。反之亦然。因此,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均衡的贸易条件取决于每个国家对它国产品需求的相对强度。
相互需求理论最适用于两个经济规模相当、每个国家的需求都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情况。当两个国家经济规模大小不等时,小国的相对需求强度很可能会弱于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大国的国内价格比率将占主导地位。假设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因素,小国可以想出口多少商品就出口多少,由此享受巨大的贸易收益。
考虑一下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日ro1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成立之前,美国和委内瑞拉之间的原油和汽车贸易。委内瑞拉是一个小国,只占美国一委内瑞拉市场的非常小的份额,而美国占绝对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委内瑞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不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所以他们实际上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与美国的贸易中,无论委内瑞拉对原油和汽车的需求如何变化,它都无法影响美国的价格水平。结果,委内瑞拉要根据美国国内的价格比率进行贸易,按照美国国内的价格水平买卖汽车和原油。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的一般性结论:如果参与国际贸易的两个国家规模相当,口味和偏好相似,那么贸易的收益基本上将在两国之间平均分配。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大很多,那么大国将得到较少的贸易收益,大部分的贸易收益将被小国获得。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充当不重要角色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beingu
nimportant)。此外,当国家规模差距很大时,大国极有可能继续生产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因为小国不能完全满足世界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本章的附录中将对这种贸易均衡条件进行更详细的论述。
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当一个国家生产更多的产品叫',它的状况是不是一定变好了呢?经济增长增加了国内福利吗?
看一下巴西这个将咖啡作为主要出口作物的国家。假设技术进步提高了巴西咖啡的生产率,结果,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条件下,咖啡的供给过量。如果巴西的产出大到能够影响世界价格,并且国外对咖啡的需求相对而言缺乏价格弹性,那么世界的咖啡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因此出口偏向型增长恶化了巴西的贸易条件。
出口偏向型增长对巴西的福利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作用。因为生产的多,巴西获得了好处,但由于出口价格降低,巴西也遭受了损失。经济增长到底会使巴西的状况变好还是变差,取决于增加产出的收益是否大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损失。如果贸易条件恶化的负向作用超过了产量增加的正向作用,产生这一结果的技术进步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
图3-5说明了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图中所示为巴西的咖啡(出口部门)和计算机(进口部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最初巴西在A点生产,按照直线。代表的贸易条件比率出口咖啡,换取计算机。通过贸易,巴西获得了无差异曲线I代表的福利水平,贸易后的消费点位于B点。
经济增长之前,巴西贸易后的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1上的8点。出口偏向型增长移动了巴西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所示,增长是偏向于咖啡的。如果相应的贸易量增长严重恶化了巴西的贸易条件,该国贸易后的消费点就可能会位于比无差异曲线I低的无差异曲线11上。
因为生产咖啡的技术得到革新,巴西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移动。如图所示,增长是"偏向"于巴西的出口部门(咖啡)的。由于相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巴西是个大国,其咖啡产量的增长引起咖啡价格下降,因此巴西的贸易条件下降为。在这一交换比率下,巴西继续出口咖啡,但贸易后的消费点只能达到位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Ⅱ上的点D。巴西的经济增长因而降低了它的福利水平!应当注意的是,贫困化增长只在极端条件下才会发生,通常被认为在理论上存在可能性,而在现实中不太可能。
在得出经济增长是不合意的这一结论之前,考虑一下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进口偏向型增长。假设巴西的增长集中在它的进口竞争型产品--计算机而不是咖啡。可以看出,发生在进口壳争部门的技术进步会提高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竞争产品
的价格,并由此改善巴西的贸易条件。关于这一点,参见更深层次的教材。
在以下情况下最有能发生贫幽化增长:
(a)一国的经济增长偏向十.它的出部门;
(b)该陶相对于世界市场而言是个大国,1同此当国内产量上升时,出几价格会下降; (c)外围对本国出产品的需求严重缺乏价格弹性,这意味着出门供应增加会导致价格急剧下降;
(d)本国严重依麴国际贸易.出此贸易条件恶化的俪向影响抵消了产出增加的正面影响。
贸易条件的估算
一个国家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因为有种类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而获得的好处;二是贸易对生产力水平的有利影响。估算某一个时点上的这些收益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需要知道一个国家如果不是从较便宜的国外供货源购买,而是自己生产这些进口产品的话,需要耗费多少成本。与此不同的是,经济学家们试图预测这些收益随时间变化的方向,通过计算贸易条件的变动可以实现这一点。
衡量贸易收益方向最常用的指标是商品贸易条件(commodity terms of trade)(也称易货贸易条件)。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与其支付的进口价格之间的关系。以百分比表示的商品贸易条件的具体算法,是用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
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指,在给定时期内,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上升。只
需向国外出售数量较少的出口商品就可获得即定数量的进口商品。相反,一个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是由于在一一段时间内,进口价格相对出口价格提高,购买即定数量的进口产品需要牺牲更多数量的出口产品。
表3-1给出了选择的几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以1995年为基年(等于100),英国截至1999年的出[]价格指数Nj95,降低了5%。英国同期的进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3%,为87。运用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我们发现在1995-1999年间,英国的贸易条件上升了9% [(95/87)×100:109]。这意味着为购买给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英国必须牺牲的出口商品数量较以前减少了9%,反过来,在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英国可以获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T9%。表3-2显示了工业国、石油出口国和非石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的历史变迁。
虽然商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揭示了贸易收益的变动方向,但在解释它们的含义时必须zJ,,1,NN。假设外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长,导致美国出口的价格和收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美国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增长。然而,如果假设出口价格的上升和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美国工人的生产率下降,那么出口量和
出1:1收益减少,就很难说美国的福利提高了。e尽管存在缺陷,但商品贸易条件仍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它能说明:在较长时期内,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收益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粗略地估计出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财富的数量。
㈣估计值.
资料来源:
小结
1.需求和供给决定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方向。需求同样有助于确定国际贸易条件,也就是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的相对价格。
2.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口味和偏好。它说明了对一个国家产生同等满足感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更高的满足感。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一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似。社会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表示的是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说明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一个国家为了获得额外一个单位的另一种商品愿意放弃的一种商品的数量。
3.在贸易模型中引入社会无差异曲线使得我们能够重新表述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
4.在没有贸易时,一个国家会在它的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时达到均衡。国内相对商品价格由这两条曲线在切点处的共同斜率来表示。当两个国家的相对商品价格不同时,互惠贸易的基础就存在了。
5.如果一个国家比没有贸易时能形成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满足程度),它就会从贸易中获利。当一个国家贸易后的消费点位于国际贸易条件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时,贸易的收益将达到最大化。
6.由于只依赖于供给分析,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不能精确地确定均衡的贸易条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中论及了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在能够解释产品的贸易条件时遇到的困难包括:
(a)考虑产品质量和新产晶的改变;
(b)确定评价进出的方法;
(C)确定衡量价格指数包含的产品的方法。
@ 其他的贸易条件措施包括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贸易条件的完整讨论日,以存确定均衡的贸易条件之前,必须了解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情况。相互需求理论可以借助于提供曲线来分析,提供曲线说明了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
7.商品贸易条件经常被用于衡量贸易收益的方向。它揭示了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将社会无差异曲线引入贸易模型有什么好处?
2.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有什么不同?
3.即使两国的生产状况完全相同,只要需求存在差异,互利的贸易就会发生。应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解释这个事实。
4.为什么李嘉图的贸易模型不能精确地确定
贸易的收益?
5.相互需求理论的含义是什么?它如何为国际贸易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解释?
6.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条件?
7.为什么两个国家的国内成本比率限定了均衡贸易条件的范围?
8.商品贸易条件如何衡量贸易收益的方向?
9.在试图对商品贸易条件进行解释时,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10.表3.3给出假设的日本、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1990年=100)计算在1990-2000年内每一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哪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恶化,还是没有变化?
11.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提高本国福利吗?为什么能够提高本国福利,或为什么不能提高本国福利?
12.什么是贫困化增长,它对一个国家的福利有何影响?
poI|络链磺
1.国际经济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国际经济问题研究的私立研究机构。在它的网站上,你可以找到与国际均衡相关的许多信息资源,包括文章和工作报告。网址:http://www.iie.com/
2.Penn Wor1d Datas日提供了从1950-1992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28个关键经济变量的统计数字,包括贸易条件变动调整后的人均GDP。登录网站(网址):http://bizedn日.
附录
提供曲线与均衡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可以用来阐释两个国家间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如图3A一1所示,美国(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提供曲线说明了对应于不同数量的进口小麦(加拿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美国愿意向加拿大提供的汽车(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数量。与之相似,加拿大的提供曲线反映的则是加拿大为换取不同数量的汽车愿意向美国提供的小麦数量。
这些提供曲线将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体现的供给特征和无差异曲线描绘的需求偏好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供给计划,提供曲线表明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的供给量随该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假定一国的生产成本随产量递增,那么这一规律看起来尤为合理。作为一种需求计划,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对一种进口商品的需求量随该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每增加一单位进口商品产生的满足感递减的情况。在这本介绍性的教科书中,我们将不介绍提供曲线的正式推导过程。
在图3A一1(a)接近原点的地方,美国提供曲线上的贸易条件刚好与国内贸易条件完全相同。在这一贸易条件下,是否与加拿大进行贸易对美国来说都是相同的。随着汽车相对价格上升,美国每出口一辆汽车能够换取更多的进u小麦,出口变得更有吸引力。这条曲线也揭示了当小麦相对价格下降时,美国愿意进口更多的小麦。小麦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为换取一单
位小麦必须出口的汽车数量减少。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按照由原点和该点连线决定的贸易条件,美国希望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在图3A一1(b)中可以看到,随着小麦相对价格上涨,加拿大愿意出口更多数量的小麦。而当汽车价格下降时,加拿大愿意进口更多的汽车。
如果实际的贸易条件是均衡贸易条件,一个国家想出口的商品数量必定与另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商品数量相等。在图3A一2(a)中,点A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均衡点。在直线如代表的贸易条件下,美国愿意出口的汽车数量(100辆汽车)等于加拿大需要进口的汽车数量(100辆汽车)。以相似的方式,加拿大的小麦出口量也刚好与美国的/J、麦进口量丰目匹酉己。
然而,如果市场处于非均衡贸易条件下怎么办呢?会有力量使市场自动恢复均衡吗?在图3A一2(a)中,当贸易条件为枷叶,美国愿意供给的汽车数量(80 辆)低于加拿大需要的汽车数量(150辆)。或者换一种说法,加拿大愿意供给的小麦数量(113个单位)超过了美国需要的数量(60个单位)。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汽车的相对价格将会上升,而小麦的相对价格则会下降,直到所有的剩余和短缺都消失,市场又恢复到均衡的贸易条件。如果小麦短缺,汽车过剩,那么小麦的相对价格则会上升,而汽车的相对价
提供曲线描述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为获得进口必须出日的商品数量以及希望进日的商品数量。
在均衡贸易条件。下美国愿意出的汽车数量等于加拿大愿意进口的汽车数量,加拿大愿意出13的小麦数量等于美国愿意进13的小麦数量。而在任何其他贸易条件下,总会有一种商品出现剩余,而另一种商品出现短缺。加拿大对汽车的需求增长使得加拿大的提供曲线向上移动,其贸易条件因此发生了恶化。
我们现在可以准确地表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即两国问的均衡贸易条件由它们各自的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提供曲线也可以用来说明相互需求的变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假定从图3A一2(b)中的均衡点A开始,加拿大对汽车的需求增长而美国对小麦的需求保持不变。相互需求的这种变动表现为加拿大的提供曲线从加拿大。向上移动至加拿大,。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从A点移至B点,新的贸易条件变为tt.。加拿大的贸易条件较移动前恶化,贸易收益减少。如果假定美国对小麦的需求增大而加拿大对汽车的需求保持不变,则加拿大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贸易收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