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奥数--画图法解应用题(二年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可以用10-9=1计算呢?举例说明。
例3、小明有10支铅笔,小红有4支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 明要给小红几支铅笔?
【分析】我们用线段来表示数量,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下图画出小明和小红的铅笔数量关系
小红
4
小明
6÷2=3
10-4=6
从图示,我们可以知道小明比小红多的部分线段长。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应该把小明比小红多 的部分的一半给小红。
用一条虚线来表示剪刀剪过的痕迹 所以,沿直线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角可能是3、4或5个。
例:坛子里原来装着一些酒,把酒加到原来的2倍时,和坛子一起称重15千克; 把酒加到原来的6倍时,再和坛子一起称重39千克,问原来的酒有多少千克? 坛子有多少千克?
【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坛子也是有重量的,每次都需要和坛子一起称。另外,我们还得明白, 装的酒可以变化,但坛子的重量是不变的。所以,画图时,可以把坛子和酒分别标识开来。
【分析】我们用线段来表示数量,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下面画出各班级的人数
二(1)班
25
二(2)班
4
二(3)班
3
三个班级的总人数,就是以上三段线段的长。用数学算式应该为: 25+(25+4)+(25+4-3)=80人
第二课 提高部分
例:一张长方形彩纸有四个角,沿直线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分析】我们先画出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分析】用小圆点来表示排队的同学,实心圆点表示玲玲,空心圆点表示其她同学,图示如下: 8
7 因为从左边数到玲玲,每个人数到了一次,从右边数到玲玲,每个人也数到了一次。两次数人数,玲玲 数到了2次,其她人都只数到一百度文库。所以总人数为:
8+7-1=14人
也就是说,在计算人数时,我们应该把重复计算的减掉。
例2、16名同学排成一队,小小排在小亚的前面,从前往后数,小亚 排在第9个,从后往前数,小小排在第10个,他们之间隔着几个人?
用黑线表示坛子的重量,用蓝线表示原来酒的重量,橙色的线段表示增加上去的酒的重量
把酒加到原 来的2倍时
把酒加到原 来的6倍时
15千克
蓝线×6
39千克
由图可以知道,加到6倍时比加大2倍时,酒增加了39-15=24千克
代表增加部分酒与蓝线段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是(6-2=4)倍关系,所以原来酒的重量为:24÷(6-2)=6千克 由上图可以知道坛子的重量为:15-6×2=3千克
【分析】先画出16个空心圆圈代表16名同学排成一队。 9
从前往后数9个,把第9个涂黑。
10 从后往前数10个,把第10个涂黑。
由图示可以看出,小小和小亚之间隔着1个人。
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列算式为:10+9-16-2=1(请解释这个表达式的意思)
总共点到的人数减去总人数是重复数到的同学,被重复数到的同学中,减去小小和小亚, 剩下的是他们之间的人数。
风子编辑
画图法应用题
教育目标
学会用抽象的图形来代替实际图形 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具备数形结合的分析能力
教育重点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图形来分析解题思路
教育难点
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图形的关系,图形与数的关系用数学的 方式表达出来。
第一课 基础部分
例1、朗诵小组的同学排成一排表演诗朗诵,从左边数起,玲玲是第八 个,从右边数起,玲玲是第7个,有多少同学参加表演?
同样道理,每隔两个位置应该坐一个人。 所以,原来至少有7个人已经有位置就座。 用数学方法列算式如下: 20÷3+1=7……2(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首尾可以空一个,但去掉这两个位置后,变成有头有尾排列。
例5、二(1)班有学生25人,比二(2)班少4人,二(2)班比二(3) 班多3人,三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知识点小结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思想
即: (10-4)÷2=3
例4、一排20个座位,其中有些座位已经有人,小明无论坐在哪一个座 位上,旁边都有一个人与他相邻,那么原来至少有多少人已经就座?
【分析】我们先用图示的方法,用空白圆圈把20个位置表示出来。
现在从左开始坐人,把圆圈涂黑表示有人坐。要使原来坐的人尽量少,则开始先不要坐人,所以第一 个座位不坐人。如果第二个也不坐人,则小明坐第一个座位上时,旁边就没有人了。那么,第二个座 位原来必须有人。 按照已有人座位最少原则,第三个座位可以空着。第四个是不是也可以空着呢?只要第五个有人,第 四个位置空中,仍能满足小明旁边有人与他相邻。但第五个每人坐的话,小明坐第四个位置,就违反 了旁边有人的原则。所以第五个位置必须有人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