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论文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田!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发出迷人的光彩?《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领悟、去积累,从而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训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宋代学者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清代作家姚鼐也说过:“大抵文字须熟读为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而我们常言也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的确,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语汇,掌握语言的规律,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地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指出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激发读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爱好,便是一种精神需要。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内驱力。
因此,要让学生开口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1.重视范读,提供榜样“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能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读的冲动,所以,老师经常给予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示范朗读,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
因此,老师要重视范读,在备课时要先备读。
要一句句、一段段的揣摩文章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每句、每段的感情基调,以及声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以富有感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读的兴趣。
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由于自己对文章的的感情把握得比较好,范读的时候比较动情,所以学生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小声跟着我读起来。
2.形式多样,重在激励学生有了想读的冲动,那是暂时的,要让学生保持读的兴趣,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给他们以激励。
注重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
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并不喜欢阅读,或者说不擅长阅读。
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及表达能力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特别是在小学、初中的阶段,更是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好的朗读技巧。
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的朗读实践和训练。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
其次,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借助现代化教具和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利用录音机、CD、MP3等工具,让学生在听模范朗读的同时,进行朗读练习。
同时,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源,让学生在模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演练。
这些熟悉的声音、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升无疑有着积极的帮助。
另外,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朗读的时机和场合。
一旦选定了朗读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舒适、宽松的朗读环境。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夏令营等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增进学生的阅读情趣,从而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
最后,教育工作者需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在朗读中的表现和注意力。
通过听学生朗读来全面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常见的错误,例如读错音、读通读断等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个性化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状态下进行朗读练习。
总之,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在学生人生旅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上饶县黄市学校高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最基本的方法是阅和读。
所谓阅,就是“眼读,看书,心读和默读”等;所谓读,就是“口读,念书,轻读,朗读,齐读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各年级均要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和陶冶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正是对读书作用之大的强有力的阐述吗?下面就“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这个问题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完成《大纲》规定的朗读任务和达到具体要求的大事。
因此,要把朗读训练看作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容以及作为完成教学任务来抓,课文主要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的阅读不是好的阅读课。
二、教师备课要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的要求。
用什么方式读,哪些句段重点读,用什么感情读,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感情读等等,都要认真研究,重视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关键环节,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创设情感,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三、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朗读训练要求人人参与,并反复读。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不要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的创造性,要让他们大胆去尝试。
四、要理解地读,动脑去读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理解地读,动脑去读,要全身心投入,防止“小和尚念,有口无心”地读。
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旦形成,便可成为个人宝贵财富,一生受用。
接下来具体谈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加强朗读训练是如何操作的。
一、示范引读,以读引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营造气氛地朗读,可以教师范读。
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可采用配音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感情,在柔和恬静的配乐声中,在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与作者相一致的心境,产生美的直接效应,一种心旷神怡的丰富美感油然而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论文)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语文的第一要素是语,是有声的艺术,但是在实际中,许多人却是重文轻语,只重视写的能力,许多语文教师因为教学时间紧、语文检测只看书面答卷等因素的影响也忽略了朗读的训练。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从拿起书本,接触的就是传诵了千年的唐诗宋词如《静夜思》、《咏鹅》......合仄押韵、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白兔子》、《小星星》......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白雪公主》等,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文章,大多都是文字兼美的材料。
孩子们用清脆的童音把这些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既能表达出孩子内心丰富的情感,又能利于与他人交流,赢得教师或者伙伴的赞赏,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快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朗读是传声的艺术,朗读能把书面上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
作家写文章都力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并借助转行、分段等表现出层次。
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读物内容。
学生可以用声音轻重、高低、快慢、缓急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的美感,从而感悟作品的情味,进入作品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使书面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连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强烈的情感,古人就有“三分文七分读”的说法。
因此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尽力做到淡化理解,强化朗读。
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
如《陶罐与铁罐》一文中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得呢?”学生在分角色读过对话之后,自然切身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忍让。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乙现这一点,我认为朗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每个学生的条件不同,朗读水平也参差不齐。
朗读水平差,或对自己的朗读不自信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状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
这样看来,仅仅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远远不够。
因此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不能急于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几个问句的情感变化:“山那边是什么呢?”“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在山那边,是海吗?”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感悟,得出结论:几个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好奇到向往,再到失望,最终坚定了信念。
通过这几个关键句,确定了朗读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
又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当孩子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抓住“坏”字反复体味母亲的心理、情感:既有责怪、焦急;又有关心、惊喜。
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头脑中,体会到本文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自然就很容易读出感情了。
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有了自己的体验,就会调动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如何去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朗读。
学生会根据文章文体的特点,句式的特点,情感的起伏变化,变更朗读方式,或分角色读,或领读、齐读、轮读等。
合作朗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注重朗读训练 提升学生能力论文
注重朗读训练提升学生能力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也就是要读通句子。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同时强化识记字形,达到有效地识字、识词的目的。
除此之外,反复地朗读,就能使学生读得准确、流畅,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强指导,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
朗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才能有抑扬顿挫之美,方能读出语感,体会好词佳句的妙用,而且学生们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无论在课内阅读还是在课外阅读,这方面的益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见面”的次数多了,字音自然读准了,字形自然记牢了,识字的速度也自然变快了。
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我在教学苏教版《荷花》时就设计了一个“潜心品读,领悟语感”的环节,努力做到以读促悟,以悟助读,读悟结合,将“读”定位于“精读和品读”,让学生从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荷花美、自然美,领悟语言美。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读能力论文
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读能力论文概要: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有朗读训练的机会,学生读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多读少讲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读是阅读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学生读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在实际阅读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要以读为本,以读为课堂学习的手段,多读少讲,讓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
学生有一定的理解程度后,再鼓励学生回过头来读课文,在至理至情的朗读中加深认识,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有些内容还可以背诵铭记化为永久拥有,需要时再灵活运用。
有些地方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的理解仍是“山穷水尽”,这时教师甚至可以不讲——寓讲于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多读几遍,反而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现象,学生在读中默然理解。
一句话,读要体现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比如《雨中》的阅读教学:首先,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己认真读课文整体——课文记叙了一个阴雨天的傍晚,过路人主动帮姑娘拾苹果的事情。
赞扬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助人为乐的新风尚。
其次,细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对整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精读课文。
教师以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揣摩、朗读,体味文章精采片断,斟酌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尤其是文中“过路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这一场面。
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进入作者设置的情景,身临其境式理解,甚至熟读成诵,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整个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师生共读,力求多读少讲,寓讲于读,扎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论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内容提要】:朗读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采取多种策略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二、充分发挥范读的引路作用:三、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四、运用电教手段加强朗读训练:五、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关键词】:阅读教学范读朗读兴趣电化教学情景表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由此可见,朗读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地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教学实践也证明,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朗读入手,既把朗读作为阅读的起点,又作为阅读的重点来落实。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如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背景音乐,有时让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搞朗读现场录音评比活动等等。
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往目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读熟课文,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
这样在介绍时,才能声情并茂,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
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敢当众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引路作用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
老师的一段示范朗读,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朗读,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及不断地、反复地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精美范读,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
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
不管是哪种方式,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他们想读了,他们要读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培养良好朗读习惯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作者:尚杰概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论文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初中语文朗读是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水平,加深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
那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呢?一、提升朗读速度朗读速度是初中生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朗读过慢,则会降低其阅读效率。
因此,提升朗读速度是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的关键。
1.多读书:多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提高语感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度。
而通过不断朗读各种文本,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语速。
2.尝试语速练习:可以在朗读选定的篇章时,先确定每分钟所要说的单词量,并逐渐递增,进行语速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读书速度。
3.多“唠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养成“口胡”习惯,即教育学生多想一些口胡的内容进行练习。
如:进行角色扮演、讲述笑话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速。
二、提升朗读语音标准化语音标准化是朗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标准的语音可以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同时也有利于朗读者自身的口语表达。
1.对重点单元进行专项训练:学生可以对重点词汇、重点语法进行标准朗读,帮助其逐渐掌握标准发音,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意思的理解。
2.注意音调、语调:在朗读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语调、音调,并保持自然的语音节奏。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音特色,同时表达更加准确。
三、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情感表达,可以让听者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情感并对其产生共鸣。
因此,在朗读时应注重情感表达,充分体现情感色彩。
1.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应该让其对文本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
通过对情感进行深刻把握,能够让其朗读更加地自然,贴近人心。
2.加强节奏和韵律:在情感的诠释中,韵律的变化与节奏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加强韵律和节奏的练习,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加听众的共鸣。
四、阅读完整的课文在加强语文朗读能力的过程中,阅读完整的课文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内容摘要】阅读量扩大自然增加人的知识面,提高人的知识素养,让别人感到你的博学多才、温文尔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是前人总结的真理。
在学生朗诵经典中,还可以训练发音和语速语境语气,在口语表达方面也会训练的得心应手。
一个人有口若悬河的表达能力,那是多么了不起的才华,在众人面前能不惊不惧的表达沉着冷静的发表见解那是无数人向往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量朗诵背诵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演讲训练【正文】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载,人已进入中年。
几十年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深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伴随人一生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学业考试卷面理解中,面试交谈中,谈判、协议中,朋友之间交流交谈中,无不与语文语言有关,语文就是语言的书面载体,文字就是语言的书面符号。
很多人不认识字,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照样口若悬河。
过去很多文盲靠听书听戏都能明白许多道理,知识照样丰富,所以学语文的途径就很多很宽。
现在社会听书看戏的机会少了,各种书籍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学语文的捷径就是看书读。
想学好语文就要靠多阅读,这就体现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可以增涨知识,开拓视野,在人际交往中增添言语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智慧性,增加语言的魅力,使语言更能感染人,更具感召力。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表一二,承蒙各位看官指正。
第一、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摄取面。
现在各个学校和家长都注重学生的阅读,不仅课本课文阅读,还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学校增设阅读室、图书阅览室等。
低年级主要是绘本读,图文并茂,小学生喜欢的素材,拓展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
中高年级主要是故事阅读、散文阅读,看图的漫画就很少了。
老师提倡开始接触名著阅读,不能等到中学再去涉及那些名著。
中外名著特别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字多书厚费时难懂,但是只要在小学阶段浏览阅读一个大概意思,了解其中大致内容,知晓人物情节发展始末。
只要积累够多故事,就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东西。
关于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思考的论文
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思考的论文关于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思考的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技能,是阅读教学实现各项目标的一个有效载体。
语文教学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兴趣、习惯、方法、技巧等方面加强指导,予以落实。
关键词:朗读;能力;阅读教学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历来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些都说明了读在理解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首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等一些手段将文字符号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朗读的激情。
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瀑布一泻千里的壮丽景观,听到瀑布岩石所发出的像松涛一样的吼声。
学生联想的闸门被打开,文中的美景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面对此情此景,学生的朗读欲望被激发,学生禁不住用声音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声传文本的目的。
二是重视教师的范读。
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精彩的范读是唤起学生朗读欲望最有效的手段。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力强。
他们容易受教师语气、语调、表情的感染,会刻意模仿教师语言、语气、神态。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加强范读引导,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三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在学生朗读文本时,教师要尽量发现学生朗读的闪光点。
有的学生声音哄亮,有的学生感情充沛、有激情,有的学生声音甜美……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不同的特点,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论文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论文摘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
那么怎样训练朗读呢?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所以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加强朗读训练 发挥朗读作用论文
加强朗读训练发挥朗读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语感。
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语文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知识(字词、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当成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传授的反复低效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低下。
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朗读训练,还学生朗读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合作的关系。
而目前,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轻读重讲的现象。
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看似启发式,但观其究竟发现教师的教似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让学生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服务的,其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的时间,一篇课文直至学完,学生自己动口朗读一般只有两三个段落,最多也只有通读全文一至两遍。
这样教材活生生的灵魂就窒息了、僵化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活动被禁锢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思维都被迫统一地按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依样画瓢,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中,朗读被“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所代替。
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欣赏者,而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和作题的机器。
【提高】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关键字】提高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
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
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根底,形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 读书也不例外。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
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
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朗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16-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充分表明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介绍阅读积累的方法。
阅读积累的方法主要有“记”、“摘”等。
记,也就是背诵,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背诵。
背诵的作用是为了强调小学生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
背诵是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许多作家都很重视背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出的篇目,这些文章不但符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语文教
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指导他们进行背诵。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教学中,我根据大纲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书目”,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并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背诵。
如指导他们用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等多种方法背诵,使他们逐渐掌握了背诵的要领和方法,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摘,就是摘抄,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它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指导他们把学过的好词好句好段和阅读过程中读到的动人优美的片段摘
抄下来,有的片段还要求他们写下摘抄评语。
对好词好句、好段还可让学生在摘抄的同时进行摹写,学生做得都很认真,很多学生还写出来生动感人的语句。
其实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是要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主要是指朗读。
一位大文豪曾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
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通过研读新课改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通过有声的语言,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加强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培养他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并从朗读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调动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切实做到有效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理解和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梁晓声。
在文中,作者讲述了他小时候,非常想要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他跑到平时妈妈工作的地方,看见妈妈正弯着背在缝纫机上工作,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了妈妈。
虽然一旁的人都劝妈妈别把钱给他,但妈妈还是不顾旁人劝说,给了他一元五角钱。
当他拿到钱以后,文章这样写道:“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
了忙碌……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那一天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
”这些语句使全文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伟大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并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从重音到情感把握有重点地指导这些语句的朗读。
学生在朗读实践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感受和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又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他们被这位平凡的、辛劳而又贫寒的慈母深深打动,并由此产生了对自己母亲的热爱。
这种以朗读为感知、感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做稍加的点拨,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阅读教学对学生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读教学搞好了,可以把其它方面带动起来。
以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以读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应尽早尽快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并使阅读成为他们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