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史中浅析变与不变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哲学史中浅析变与不变的哲学
摘要:万物皆变,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变化之中又包含着不变,这是可以说是哲学的基本理念。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哲学,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精神之所系。纵观中国哲学史,几乎就可以用不变哲学和变化哲学这两套思想体系将之概括。其代表著就是《尚书》和《易书》。直至今日,这两套思想体系仍然在当今社会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重温这两套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当今社会有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中国哲学史的变与不变的观点探求古人的智慧,相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哲学史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运用中国哲学观点观察与分析当今社会百态,对于我们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养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体系智慧借鉴意义
一以《易经》为代表的变的哲学
《易经》大体上来说是一部卜筮之书,自汉代起被奉为儒家经典,群经之首。今传《周易》包括本经和易传,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辞,易传指《象》、《彖》、《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即所谓的“七种十翼”。虽然现存《易经》中爻辞的性质与宗教迷信中的神签类似,但它们吸收了上古等时代的一些丰富的生活经验,牵引到人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某些历史踪迹与社会背景。从其内容来看,首先,《易经》易经以阴阳为基因,以八卦为象体,以六十四为系统。而阴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同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所以阴阳是易经系统赖以形成的基因,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的,《易经》把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其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放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上,如泰卦和否挂,两卦的上下卦象恰好相反,是两个对立的卦。再次,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易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它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这一对范畴,它们是对立面的统一体,以其对立着的两种神秘的势力,作为促成万物生长的基本动因;而且还讲究“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变易,考虑到“物极必反”的朴素的辩证法。易经既然以阴阳为基因,那么变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中了,正所谓“动中有静,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形,变化见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古人在这儿已经认识到了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顺应变革,变革之后才会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这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同时《易经﹒说卦传》中有言“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在这儿,《易经》指出了世间万物变化发展都是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人就应该效法天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不违背客观规律,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更好地发展。因此说,《易经》就是关于变的哲学。
二以《尚书》为代笔的不变的哲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史书,原称《书》,还代改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经、典,故又称之为《书经》,为档案文件汇编,也是记言体史书,由上古各朝史官记录,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成于春秋末战国初。《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文体分有诰、训、谟、誓、命、典六种。尚书的内容很广泛,不但涉及原始社会尧舜时期、奴隶社会夏商时期、春秋前的周王朝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历史事件),而且也有社会制度、
阶级状况的反应,以及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记录,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
至于为什么说《尚书》是不变哲学的代表,主要是由于《尚书》是对中国上古时期文明秩序的集中表达,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商周时代的政治哲学、法哲学,表达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文明秩序观念,以及文明秩序的建构方式、建构原理、基本框架。“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尚书.毕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缅怀先祖的功德烈绩,遵循先祖圣哲的教言。其思想体现的就是“不变”,希望能够一直把好的德行永远延续下去。同时它主张敬天保民的思想,强调顺应天命、安身立命、维持最原始、最纯粹的现状,以此来建构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说《尚书》体现的就是不变的哲学,其核心就是永恒的、和谐的观点。
三在现实社会中的看变与不变哲学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固、液、气态是水随自然界的三种存在形式。万事万物在变和不变中永恒。今天,在重温
变化哲学和不变哲学的经典著作时,我们可以看到其思想的精华从古至今一直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浩浩荡荡,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绵延数千年不断,并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和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而这又恰恰印证了中国哲学的变和不变智慧。中华文化能够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铸就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同时又能够以开明的、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恰到好处地与本民族文化融合,铸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变化哲学和不变哲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固守自我,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就会落伍;同时一个国家若没有自己一贯的坚定原则,随波逐流,也就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立足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国体与政体的不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国家在原则性问题上的一贯的坚持体现的就是不变哲学的智慧。同时,之所以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就是顺应世界的潮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变当时落后面貌的需要,这体现的就是变的哲学的思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活方式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去的将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作为三大件等等都已经随着改革的大潮定格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然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却依然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始终恪守的信念。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当然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所以,艰苦奋斗依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这,也是体现了如何把握变和不变的关系。
变与不变哲学犹如火车之双轨,鸟之两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把握“变”和“不变”的哲学,使中华民族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又何尝不需要重视“变”和“不变”呢,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挑战,在面临这些时,我们就需要灵活地运用“变”和“不变”的哲学,“不变”的应该是我们的原则和正确的信念,“变”的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和思考、分析问题的策略。在坚持“不变”的信念和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我们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