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基本特点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
左右交叉,
袖子宽大。
最近,有一所学校同寝室的几个女生火了,原因是她
们严格遵循古代礼仪,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成了现代生活中一道异样风景。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针对上述材料中女学生穿汉服这一现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本作文题采用“材料+写作要求”的命题形式,读懂材料是立意的首要工作。
这则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每一句话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需要细细揣摩。
第一句话是说明性的句子,是对“汉服”这个概念的说明性解释。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概念的外延;“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袖子宽大”则是概念的内涵。
概念外延中的“传统服饰”是重
要的信息点,考生应该对“传统”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敏感,因为从“服饰”与“传统”的概念关系上讲,后者是更上位的概念。
那么写作范
围就应该在“汉服”与“传统”的区间内,低于“汉服”例如抓住汉
服的特征进行立意,高于“传统”例如泛化为“任何事情”,都会导致偏离题意。
概念内涵中汉服的特点,也可以从“生活不便”的角度
进行辩证理解。
第二句话是材料的主体部分。
“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是事件的核心内容,表面上看这是女生的外在行为
表现,实际上也是考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的对象与载体。
或者说,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件事表明自己的价值态度。
“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既可以是女生外在行为的初衷与出发点,也可以是其行为的内在本质,即女生上课和生活都穿汉服的目的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或者说她们行为的实质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
“成了一道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则是行为带来的结果,而“与现代生活不同”也是
重要的信息点,它引导考生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思
考问题。
第三句话“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则是思考的方向。
“此事”,指的就是“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这件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隐含的意思就是要求考生针对事情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
为传承传统文化点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除令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之外,汉服也
无不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绮丽的文化瑰宝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
到了冲击。
于是,自然就会有“有志之士”挺身而出,用不同形式展
示传统文化的原貌,彰显其精髓,从而唤醒人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之。
最近,一所高校的几位同寝室的女生因穿起了汉服且衣食住行严格遵
循古代礼仪行事而受到网友的热切关注。
或许有人认为汉服是早已被
淘汰的服饰,而且仅仅穿汉服,并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得以回归……
但我认为,正所谓“形式服务于内容”,所以,我要为这几个女生的
大胆穿着和坚守精神点赞。
固然,仅仅换上汉族的传统服饰或许不算什么,但我想说,任何精神
文明或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必须寄托在物质载体上。
换上古人穿的汉服,你是否觉得自己已多多少少地融入这古典的氛围中了呢?你是否体
会自己已在遵从传统礼仪了呢?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已如古人
一般温文尔雅了呢?没错,汉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套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穿汉服,穿的也不仅是简单的一条襦裙,更是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这群女生,她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的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更愿意捧着“爱机”看网络小说、
疯狂网购,对古典文学尚且不闻不问,更何况“汉服”了!长此以往,这必定使我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供给,从而导致人们在物质需求得以
充分满足的同时堕入精神空虚的深渊。
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岌岌可危,复兴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今年春节期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凭借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多媒体平台的
互动以及资深评委的专业性讲解而大受人们关注与喜爱,让诗词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时尚,使人们更多地意识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让传统文
化深入自己的心灵,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穿汉服,内容大于它的形式。
因此,我要为穿汉服
传承传统文化的行为点赞!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骑自行车,车向前走是发展,人坐在车上不被摔倒是平衡,发展
与平衡就是这样的简单和平常。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都会遇到发展与平衡的问题。
学生读书求学,是发展自己,各
学科之间是否平衡,至关重要。
发展经济,有个地区平衡的问题,社
会发展有个物质和精神是否平衡的问题。
在人生旅程中,你碰到过平衡与发展的问题吗?有何经历或感受?有何疑问与思考?
请以“平衡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
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型的话题作文,作文时要先认真研
读材料,材料主要是围绕“平衡与发展”问题来谈的,写作时要开拓
思路,首先应当对概念进行厘定。
比如发展,就有正常的健康的发展
与畸形异常的发展之别,有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分。
比如平衡,就
有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之异,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别。
从二者的关系看,发展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故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在
特定情况下,为了发展需要牺牲一点平衡,但不平衡一旦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就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吗?重理轻文,结果理科的学习也受到影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我们要在发展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谋求发展。
不能等绝对平衡了才去发展,也不能抛开必要的平衡去搞发展。
个人的发展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平衡,整个社会各个发展要素之间也要寻求平衡,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要兼顾,不可畸轻畸重,顾此
失彼。
平衡的生活与生活的平衡
据说,感冒的机理可这样描述:人体内外交感的通道被阻滞,皮
肤呼吸不畅,肌体活动产生的负能量不能排除,正能量又不足,从而
出现不适症状。
一言以蔽之,身体内外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整个系统
的混乱。
混乱的综合表现,就是所谓发烧吧!
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修齐治平的系统设计,不正是基于对平衡的认识吗?追求身体系统的平衡,是遵循天道的表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自生下来,活下去,仰仗自然的平衡法则。
所以要尊重它,维护它,在身、家、国、天下的序列
里磨炼自己,成就自己。
追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是成就自己功利他
人的开始。
只是,“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很令人迷惘。
其实,我们本能地知道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工作上要劳逸结合,感情上要哀乐适度。
这就像我们本能地追求左右手脚的同步锻炼生长,左右脑的同步开发,左右眼的同步应用,左右耳的同步使唤。
但为什么我们感性与理性、我们抬举与贬抑、我们发扬与抛弃、我们顺适与逆反常常显得
畸轻畸重呢?为人要“实其腹,虚其心”,但一般都是心室杂乱,腹中枯索。
或者生得脑袋极大如柚子,身形极小如豆芽;或者肚腹威严
似栋宇,脑袋阙如如钉头。
我们曾听过“网瘾戒除班”的说法,也曾
见过特优生生活无法自理的报道,这些现象多少反映了部分的真实。
总之,生活的平衡知易
行难。
但如果把平衡当做方法运用来看待,实践起来会容易些。
首先要建立整体的观念。
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借助一般的认知工具,就可体会到。
中医治伤风感冒,培正驱邪,养心
发汗,疏通经络,就是在大系统层次恢复平衡。
而单纯的输液,所谓
消炎,因为只看到体表的“温度”标记,恰恰南辕北辙了。
据说对高
血压的治疗,也有中西方的观念差异,而过程表现,结果获得,大相
径庭。
我们即便不懂更细节的、深层的道理,但三折肱为良医,据此
也可意识到“整体”的存在,平衡的要义。
其次要实践“中和为用”的原则和方法。
老子关于“橐龠”的比喻,
教导人们,道理在“有无”之中,无为与有为要辩证地看待。
他又有“张弓”的比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其实都脱不开“执一”“守中”的原理。
人生并非不要执着,只是不
能有偏废。
好的方法就是从整体出发,全局出发,以整体的良性发展
平衡某一端的异动。
只要号准了“脉”,执准了“一”,取舍,去就,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一切其实都会显得自然而然,人的生活运动,就
返璞归真为每一个当下的心灵选择。
所以,实现生活的平衡的根本的方法,就在修身。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
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
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农业社会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
变迁中,已丧失实际功能。
也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农耕,二十四节气
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应“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请结合材料内容
及其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后面的提
示“已丧失实际功能”“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新的意义和生命”,通过材料看主要是不赞同“保护”,一是放弃,一是“创新”,由此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问题。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
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
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
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
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
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
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
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
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
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
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
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
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表面服从,偷偷反抗。
②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③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④强大很累,不强更累。
⑤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⑥辉煌肯定有,就看怎么走。
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
读了
上面六句流行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
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网上流行语组成,试
题命制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能增强个人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网上流行语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激活网上流行语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
可以集中论述两个网上流行语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②④为基础探讨自强;以⑤⑥为基础探讨内在修养、内涵;以③⑥为基础探讨人生……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带给他的
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网上流行语及当今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述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含意丰富”。
点睛: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网上流行语要求任选两三句,自
定立意,属于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
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网上流行语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
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爱因斯坦没有成名时,生活很艰苦,在衣着上十分随便。
有人提
醒他,应该有一件像样的大衣,才能进入社交界。
回答说:“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
爱因斯坦之所以名留千古,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是因为他的内涵,与外表无关。
可见,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试想,一个注重外表而缺乏内涵的人,一生中又有几个是有所作为的。
缺乏了内涵,他们的一生也等于没有了色彩。
或许他们也会因
为外在的美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如小说一样,经过了短短的高潮就到了尾声,从此生活毫无生机。
要想保留永
恒的美丽,永久的受人尊重,就需要具有重要的一点——内涵。
内涵
散发出来的美丽永远是长久的。
这也就是名人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只是简单地追求着用自己的笔尖去走好每
一步。
他从没有打扮过。
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的时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
迎面走来了个路人,看到安徒生就指着他头上一顶破旧不堪的帽子说:“你脑袋上的是帽子吗?”安徒生也指着他的脑袋说:“你帽子下的是脑袋吗?”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抛下了呆住的路人。
这虽然是一则充满睿智的笑话,但也不难看出不善打扮的安徒生能名留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才华,有内涵。
无独有偶,受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见重客人时,穿了
一件补了又补的衣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该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周总理却说:“这样太奢侈了,不是我的作风,衣服只要整洁大方就
好了。
”结果在会见客人时,客人在与周总理的接触之中,一点也不
介意周总理的穿着,反而被周总理深深感动了。
这些例子,都深深表现了内涵的可贵、永恒、美丽。
但现在有不
少的青少年,把外表看得最重,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打扮上,而忽略
了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结果一生就变了“似水流年”。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的话“默默无闻,即使
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有所作为、
受人关注的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
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
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解析】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是则情景类材料作文。
一则
百来字的短文,竟能呈现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卷。
确
实不容易!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
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
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
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
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
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
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
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默默蓄积与不懈坚守
独自绽放在墙角的孤花也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但人们却更愿注目于花园里娇艳的牡丹;藏身深海的沙砾也能在蚌壳中孕育出光彩,但人们更惊艳于皇冠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汇聚在地下的泉水也能滋润大地,但人们更愿意为喷薄而出的喷泉发出赞叹的呼声。
如果没有泉水在黑暗的地下默默蓄积与不懈坚守,那喷薄而出的壮观恐怕也只是空想。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其实,万物皆始自平凡,每一个不平凡的背后,是无数平凡的坚守。
在心中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相信自己是不平凡的。
种子萌发的
生机和枝条生长的活力便成了我们向前追逐的动力。
目标或许如同黑
夜中茫茫大海上的灯塔,看似遥不可及,但若我们坚信自己握有不平凡的双桨,便会奋力挥动向前。
黑暗带来的恐惧与不确定都会烟消云散,我们内心的信念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使我们最终到达光明的彼岸,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是的,即使生于尘埃,伏于地下,也要满怀自信,然而,在这种处境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往往是坚持。
面对挫折时,放弃,是很多人的选择。
然而,有一些人,他们也曾遭遇各种苦难: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靠卖草鞋谋生;著名作家塞万提斯曾两度身陷囹圄,遭受牢狱之苦;著名导演李安曾失业几年,赋闲在家,苦闷不堪……而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不起的人的原因,也正是他们在平凡时、在困境中不甘于平凡,不屈于困境,为成功而笃定地坚守着:庄子拒绝楚王千金之邀,宁愿像龟一样曳尾涂中,他对生命有自己的期待,于是一只大鹏升腾而起;塞万提斯虽受尽折磨,但他不忘初衷,坚持写下不朽的《堂吉诃德》;李安在赋闲在家的日子里,不忘时时充实自己,通过几年的坚持,最终成为一代名导。
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生命最终如黑暗的地表之下的泉水,喷薄而出,完成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华丽蜕变。
反观当下,不知多少年轻人自命不凡,一方面总埋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才华,埋怨自己生于平凡的家庭,缺少显赫的背景;另一方面又甘心沉迷于玩乐,麻醉自我,不愿相信自己,也不愿放手一搏,遇到小小的挫折便轻易放弃,自暴自弃,他们永远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实
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苍茫人海中,谁的生命不是如海底万千沙石般微不足道?谁的开始不是如地表之下的泉水一样不为人所见?然而,你该知道,怎样的人最终会成为璀璨夺目的珍珠,怎样的人又最终会成为大地上盛开的水花。
满怀自信,相信自己,在平凡中坚守,在黑暗中坚持,便会掘出生命的宝藏,绽放生命的光彩,让生命的甘泉在大地上喷薄成一朵
令人惊艳的水花!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60分)
这是一位赵姓中学生给上海《青年报》“青苹果热线心理咨询”栏目的信中的有关内容:
“我感到世俗太污浊了,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国文化人最大的耻辱。
魏晋名士的高洁,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
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呼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
肯降低自己。
贬损自己,耗散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富有诗意,令人
陶醉。
”
“其实我一直在这样做。
我不喜欢热闹,历来惯于独行,我静静
地想着自己崇拜的那个角落,却不会去争夺。
夜晚,我会关掉电灯,
点上蜡烛,让月光照着我买来的一小丛文竹,凝视两三个小时。
我觉
得这种意境真好,由此,更厌烦接街市间的车来人往了。
但我周围的
人都说我过于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
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