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必修五1.2.2

合集下载

人教B版高二数学理科1.2.2组合习题

人教B版高二数学理科1.2.2组合习题

1.2.2组合问题1 有红球、黄球、白球各一个,从这三个小球中任意取出两个小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问题2 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有多少种不同的飞机票价?1、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没有顺序的要求)2、组合数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 个元素的的组合数,用符号mn C 表示.从4个不同的元素a,b,c,d 中取出三个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的关系:3、组合数公式:m m m n n m A C A = (1)(2)(3)(1)!m n n n n n n m C m ---鬃?+=!!()!m n n C m n m =- 01n C = 4、组合数的性质: m n m n n C C -= 11m m m n n nC C C -+=+ 例1 已知a,b,c,d 四个元素,写出每次取出两个元素的所有组合:例2 计算:(1)710C ; (2)26C ; (3)38C ; (4)2637C C -; (5)253823C C -;(6)98100C变式题:(1)xx x C C C 76510711=-,则x=___________ (2)求n n n n C C 321383+-+=___________(3)若211113-+-+++++=n n n n n n n n C C C C ,则n=_________例3 以一个正方体的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共有_______个例4 甲、乙、丙、丁、戊5名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比赛,决出第一名到第五名的名次,甲、乙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甲说:“很遗憾,你和乙都没有得到冠军”;对乙说:“你当然不会是最差的”。

从这个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可能有多少种不同情况?例5 计算:(1)4838C C +; (2)10010005510C C C -⋅例6 一个小组有10名同学,其中4名女生,6名男生,现从中选出3名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女生的选法有多少种?变式题:假设在20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现在从中任意抽出5件,其中至少有2件次品的抽法种数有______种例7 某校乒乓球队有男运动员10名,女运动员9名,选出男女运动员各3名参加三场混合双打比赛(每名运动员只限参加一场比赛),共有______种不同参赛方法。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讲授新课[探索研究]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思考1: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 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创新设计】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 应用举例(二)

【创新设计】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 应用举例(二)

1.2 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角度的测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力学或几何方面的问题.[学问链接] 有人说物理学科中的题实质上是数学的应用题,事实上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格外广泛,本节课我们来争辩正、余弦定理在测量方面,及在物理中的力学、平面几何方面的应用.要点一 测量角度问题例1 如图在海岸A 处发觉北偏东45°方向,距A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奉命以103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跑.问:缉私船应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3-1)2+22-2(3-1)·2·cos 120°=6, ∴BC =6(海里). 又∵BC sin A =AC sin ∠ABC,∴sin ∠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 ,∴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CDB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规律方法 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肯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依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跟踪演练1 甲船在A 点发觉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 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解 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则在△ABC 中,BC =at 海里,AC =3at 海里, B =90°+30°=120°,由BC sin ∠CAB =ACsin B 得:sin ∠CAB =BC sin B AC =at ·sin 120°3at =323=12.∵0°<∠CAB <90°,∴∠CAB =30°. ∴∠DAC =60°-30°=30°.所以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要点二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半圆O 的直径为2,A 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 =2,B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问:点B 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解 设∠AOB =α,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12+22-2×2cos α=5-4cos α,α∈(0,π),于是,四边形OACB 的面积为S =S △AOB +S △ABC=12OA ·OB ·sin α+34AB 2=12×2×1×sin α+34(5-4cos α) =sin α-3cos α+543=2sin(α-π3)+543.由于0<α<π,所以当α-π3=π2,α=56π,即∠AOB =56π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依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跟踪演练2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BC =15,AB ∶AC =7∶8,sin B =437,求BC边上的高AD 的长.解 在△ABC 中,由已知设AB =7x ,AC =8x ,x >0, 由正弦定理得7x sin C =8xsin B .∴sin C =7x sin B 8x =78×437=32.∴C =60°(C =120°舍去,否则由8x >7x ,知B 也为钝角,不合要求). 由余弦定理得(7x )2=(8x )2+152-2×8x ×15cos 60°, ∴x 2-8x +15=0,解得x =3或x =5. ∴AB =21或AB =35,在△ABD 中,AD =AB sin B =437AB ,∴AD =123或20 3.1.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看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图,因△AB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故选B.2.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急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急区内的时间为( ) A .0.5 h B .1 h C .1.5 h D .2 h 答案 B解析 设A 地东北方向上点P 到B 的距离为30 km ,AP =x . 在△ABP 中,PB 2=AP 2+AB 2-2AP ·AB cos A , 即302=x 2+402-2x ·40cos 45°, 化简得x 2-402x +700=0. 设该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2=(x 1+x 2)2-4x 1x 2=400,|x 1-x 2|=20,即P 1P 2=20,故t =P 1P 2v =2020=1.故选B.3.一艘海轮从A 处动身,以40 n mile/h 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 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看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看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10 2 n mile B .10 3 n mile C .20 2 n mile D .20 3 n mile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由已知条件可得,∠CAB =30°, ∠ABC =105°,AB =40×12=20(n mile).∴∠BCA =45°.∴由正弦定理可得AB sin 45°=BCsin 30°.∴BC =20×1222=102(n mile).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BC =60°,AC =6,AD =5,S △ADC =152,则AB =________.答案 43解析 在△ADC 中,已知AC =6,AD =5,S △ADC =152,则由S △ADC =12·AC ·AD ·sin ∠DAC ,求得sin ∠DAC =12,即∠DAC =30°,∴ ∠BAC =30°.而∠ABC =60°,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 ∵ AC =6,∴ AB =AC cos 30°=632=4 3.1.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依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需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状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争辩,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一、基础达标1.从高出海平面h m 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 )A .2h m B.2h m C.3h m D .22h m 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BC =3h m ,AC =h m ,∴AB =3h 2+h 2=2h (m).2.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每小时4 km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动身以每小时6 km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 A.1507分钟 B.157小时 C .21.5分钟 D .2.15分钟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h 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 两船相距y km ,则∠DBC =180°-60°=120°. ∴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 =28x 2-20x +100=28(x -514)2-257+100∴当x =514小时=1507分钟,y 2有最小值.∴y 最小.3.已知A 船在灯塔C 北偏东80°处,且A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2 km ,B 船在灯塔C 北偏西处40°,A ,B 两船间的距离为3 km ,则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________ km. 答案6-1解析 由题意知,∠ACB =80°+40°=120°,AC =2,AB =3,设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x ,即BC =x .由余弦定理可知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即9=4+x 2-2×2x ×(-12),整理得x 2+2x -5=0,解得x =-1-6(舍去)或x =-1+ 6.4.在平行四边形中,AC =65,BD =17,周长为18,则平行四边形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6解析 设两邻边AD =b ,AB =a ,∠BAD =α,则a +b =9,a 2+b2-2ab cos α=17,a 2+b 2-2ab cos(180°-α)=65. 解得:a =5,b =4,cos α=35,∴S ▱ABCD =ab sin α=16.5.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看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40°,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________km. 答案3a解析 由于灯塔A 在观看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看站C 的南偏东40°,所以∠ACB =120°.又由于AC 和BC 的距离都是a km ,由余弦定理,得AB 2=a 2+a 2-2×a ×a ×cos 120°=3a 2,所以A ,B 的距离是3a km.6.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右图),其一角已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BC =2.57 cm ,CE =3.57 cm ,BD =4.38 cm ,B =45°,C =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cm).解 如下图所示,将BD ,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 ,在△ABC 中,已知BC 的长及角B 与角C ,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AB ,AC 的长.将BD ,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 ,在△ABC 中,BC =2.57 cm ,B =45°,C =120°, A =180°-(B +C )=180°-(45°+120°)=15°.∵BC sin A =AC sin B ,∴AC =BC sin B sin A =2.57sin 45°sin 15°. 利用计算器算得AC ≈7.02(cm). 同理,AB ≈8.60(cm).答 原玉佩两边的长分别约为7.02 cm,8.60 cm.7.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货轮的南偏东60°. 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 (1)在△ABD 中,∠ADB =60°,B =45°.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sin ∠ADB =126×2232=24(n mile).所以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解得:CD =83(n mile).即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为8 3 n mile. 二、力量提升8.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的方向上,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 答案 20(6-2) 解析 由题意,得∠SMN =45°,∠SNM =105°,∠NSM =30°. 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海里).则v 货=20(6-2) (海里/时).9.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马上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海里的C 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小岛B 靠拢,我海军舰艇马上以103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船所需的时间. 解 如图所示,设所需时间为t 小时, 则AB =103t 海里,CB =10t 海里,在△ABC 中,依据余弦定理,则有 AB 2=AC 2+BC 2-2AC ·BC cos 120°,可得(103t )2=102+(10t )2-2×10×10t cos 120°, 整理得2t 2-t -1=0,解得t =1或t =-12(舍去).即舰艇需1小时靠近渔船,此时AB =103(海里),BC =10(海里),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120°,所以sin ∠CAB =BC sin 120°AB =10×32103=12,所以∠CAB =30°,所以舰艇航行的方位角为75°.10.为保障高考的公正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四周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青岛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约1.732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大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大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头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 如图所示,考点为A ,检查开头处为B , 设大路上C ,D 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 在△ABC 中,AB =3≈1.732(千米),AC =1(千米), ∠ABC = 30°,由正弦定理sin ∠ACB =sin 30°AC ·AB =32,∴∠ACB =120°(∠ACB =60°不合题意), ∴∠BAC =30°,∴BC =AC =1(千米), 在△ACD 中,AC =AD ,∠ACD =60°, ∴△ACD 为等边三角形,∴CD =1(千米). ∵BC12×60=5,∴在BC 上需5分钟,CD 上需5分钟. 所以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头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11.某工厂生产产品后,留下大量中心角为60°,半径为R 的扇形边角料,现要利用边角料,从中剪裁出矩形毛坯,要求矩形面积尽可能大,请问如何裁剪?解 如图所示,矩形有两个顶点在半径OA 上,设∠AOP =θ, 则PM =R sin θ,∵扇形中心角为60°, ∴∠PQO =120°.在△OPQ 中,由正弦定理, 得OP sin 120°=PQsin (60°-θ),即PQ =23R sin(60°-θ). ∴矩形MPQR 的面积为 S 1=PM ·PQ =23R 2sin θsin(60°-θ), sin θsin(60°-θ)=sin θ(32cos θ-12sin θ) =32sin θcos θ-12sin 2 θ =34sin 2θ-1-cos 2θ4 =34sin 2θ+14cos 2θ-14=12sin(2θ+30°)-14, 当sin(2θ+30°)=1时,取得最大值14,即θ=30°时,sin θsin(60°-θ)≤14.此时S 1=23R 2sin θsin(60°-θ)≤36R 2,故θ=30°时,S 1取最大值36R 2,由θ=30°确定P 点,通过做平行线不难确定出另三点. 三、探究与创新12.现有一块直径为30 cm 的圆形钢板,需截去直径分别为20 cm,10 cm 的圆形钢板各一块,现需在剩余的钢板中再截出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问这两块钢板的半径最大为多少?解 如图,设⊙A ,⊙B 分别是直径为20 cm 和10 cm 的圆,⊙D 是直径为30 cm 的圆,则⊙A ,⊙B 相外切且与⊙D 内切,再设最终截下的两个最大的圆为⊙C ,⊙E ,则它们与⊙A ,⊙B 相外切,且与⊙D 相内切,连接AB 、AC 、BC 、CD .设⊙C 的半径为r ,在△ABC 中,AB =15,AC =10+r , BC =5+r ,AD =5,CD =15-r , 由余弦定理得cos ∠BAC =AB 2+AC 2-BC 22AB ·AC=152+(10+r )2-(5+r )22×15×(10+r )=30+r 30+3r .在△ADC 中,cos ∠DAC =AD 2+AC 2-CD 22AD ·AC=52+(10+r )2-(15-r )22·5·(10+r )=5r -10r +10.故30+r30+3r =5r -10r +10,整理得7r 2+40r -300=0, ∴r =307或r =-10(舍去).所以在剩余的钢板中还可以截出半径最大为307cm 的同样大小的圆形钢板两块.。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高二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高二数学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高二数学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高二数学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高二数学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高二数学选修3-1 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高二数学选修3-3 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高二数学选修4-1 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高二数学选修4-2 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高三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基本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高三数学选修3-4 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 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高三数学选修4-4 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高三数学选修4-5 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4-6 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高三数学选修4-7 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高三数学选修4-9 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

1-2-2高度问题

1-2-2高度问题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分析]
如图,在△ABD 中,已知 AB、∠BAD 和∠ABD,
故△ABD 可解,由于 CD⊥平面 ABD,∠CAD=45° ,所以 CD =AD.因此,只需在△ABD 中求出 AD 即可.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解析]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思路方法技巧
第一章
1.2
第2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命题方向
[例 1]
正、余弦定理在高度测量上的应用
在地面上某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 θ,由此处向
塔走 30 米,测得塔顶的仰角为 2θ,再向塔走 10 3米,测得 塔顶的仰角为 4θ,试求角 θ 的度数. [分析] 如图所示,求角 θ,必须把角 θ、2θ、4θ 和边长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6 ∵∠ACB=120° ,∴∠ABC 为锐角,∴cos∠ABC= . 3 由余弦定理,得 AC2=AB2+BC2-2×AB×BC× cos∠ABC, ∴4=9+BC2-2 6bc,∴bc2-2 6BC+5=0. ∴BC= 6± 1. 当 BC= 6+1 时,BC>AB,又∠ACB=120° ,故 AB 为最 大边, ∴BC≠ 6+1,即 B 到 C 的距离为( 6-1)km.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例 3]
已知 A 船在灯塔 C 北偏东 80° 距离灯塔 C 2km, 处,
B 船在灯塔 C 北偏西 40° ,A、B 两船的距离为 3km,求 B 到 C 的距离.
第一章

高二数学必修5第1章第 3课时学案

高二数学必修5第1章第 3课时学案

高二数学必修5第1章第 3课时学案
1.2余弦定理(一)
[学习目标]
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自学质疑]范围:课本P 13~15.
1.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角A 是直角,三边长c b a ,,有什么关系?该结论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
2.已知三角形ABC 中的1,3==c b 及角060=A ,这样的三角形唯一确定吗?画图试一试.你能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求出a 边长度吗?
3.已知三角形ABC 中的边长b 、c 及角A ,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求出a 边吗?你能写出三角形ABC 中其它相类似的结论吗?余弦定理也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4.尝试解决P14的例1、例2,并小结一下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5.如果要求在例1(1)中,求出角B的大小,你能有几种方法?
6.尝试解决P14的例3,思考它与勾股定理的异同,并解决下列问题:
三角形三边长为:2,3,x;若三角形为
①为锐角三角形,求x的范围;②为钝角三角形,求x的范围
7.你能解决教材
P练习题吗?动动手有问题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8
[矫正反馈]
1、习题
P练习题:1、3、4;习题1.2:3、7
16
2、导学练.。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目录

必修一(高一)必修三(高一)必修二(高二)必修四(高一)必修五(高一)高中数学选修教材目录1-1(高二文)第一章常用逻辑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双曲线探究与发现为什么的渐近线2.3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小结1-2(文)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小结2-1(高二理)第一章常用逻辑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双曲线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 是双曲线 的渐近线2.3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二次函数 的图像是抛物线2.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阅读与思考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2.5曲线与方程探究与发现 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小结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 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小结2-2(理)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 1.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 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 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定积分的概念信息技术应用 曲边梯形的面积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实习作业 走进微积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 平面与空间中的余弦定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小结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阅读与思考 代数基本定理小结2-3(理)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部乘法计数原理 探究与发现 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小结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 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探究与发现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 µ,б对正态分布的影响小结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4-1 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 直线与圆的关系 一 圆周角定理 二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三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四 弦切角的性质 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 一 平行射影 二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讲 坐标系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 极坐标系 三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四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第二讲 参数方程一 曲线的参数方程 二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 直线的参数方程 四渐开线与摆线4-5 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江苏高中数学目录全

江苏高中数学目录全

高一上:必修一、二高一下:必修三、四高二上:必修五、选修1-1文、选修2-1理高二下:文选修1-2,理选修2-2、2-3高一数学上数学1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简单性质映射的概念2.2指数函数分数指数幂指数函数2.3对数函数对数对数函数2.4幂函数2.5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数学2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3.1空间几何体棱柱、棱锥和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直观图画法空间图形的展开图柱、锥、台、球的体积3.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4.1直线与方程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4.2圆与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高一数学下数学3第5章算法初步5.1算法的意义5.2流程图5.3基本算法语句5.4算法案例第6章统计6.1抽样方法6.2总体分布的估计6.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6.4线性回归方程第7章概率7.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7.2古典概型7.3几何概型7.4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学4第8章三角函数8.1任意角、弧度8.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8.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9章平面向量9.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9.2向量的线性运算9.3向量的坐标表示9.4向量的数量积9.5向量的应用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10.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10.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0.3几个三角恒等式高二数学上数学5第11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2章数列12.1等差数列12.2等比数列12.3数列的进一步认识第13章不等式13.1不等关系13.2一元二次不等式1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3.4基本不等式文科数学选修系列11-1上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与方程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2导数的运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下第1章统计案例1.1假设检验1.2独立性检验1.3线性回归分析1.4聚类分析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公理化思想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第4章框图4.1流程图5.2结构图理科数学选修系列22-1上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2-2上第1章导数及其应用第2章推理与证明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2-3下第1章计数原理第2章概率第3章统计案例。

高二数学必修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 ppt

高二数学必修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 ppt
看谁更快,写出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⑴ 3x2 7 x 10 ≤ 0
10 x 1 ≤ x ≤ 3
⑵ x2 4 x 4 0
x x 2
⑷ x 2x 3 0
2
⑶ 2 x x 3
2
x x 1 或 x
x 1


10 1 x 3
10 x 3



零点分段 判断符号 情况
x 3 例 1 解分式不等式: 0 x7 解:分析符号规律:零点 3,-7 把数轴分成三段
∴由上面分析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 x 7 或 x 3
代数式 x7 x 3 x3 x7
3x 10 ≤ 0 3x 10 ≥ 0 () 或 Ⅰ (Ⅱ) x 1 ≥ 0 x 1 ≤ 0 由(Ⅰ)解得 1≤ x ≤ 10 ;由(Ⅱ)解得 3
x 不存在.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 1 ≤ x ≤ 10 .
其实质是符号规律,见下表:

3
代数式
x 1 3x 10 (3x 10)( x 1)
x 7


7 x 3
x3



注:如果熟练了可简化成标根穿线法,直接快速写出解集
例:解不等式
x( x 1)( x 3)( x 1) 0
解:由数轴标根法(如图),得 +
-1
-
+
0 1
-
+
3
-1<x<0 或 1<x<3
看谁更快,写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x2 ⑴ 0 2x 5
3 2
R
复习: 1.用二次函数图象速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2第1课时组合(一)a23a高二23数学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2第1课时组合(一)a23a高二23数学

12/13/2021
[解析] (1)C34+C35+C36+…+C32 019=C44+C34+C35+…+C32 019-C44 =C45+C35+…+C32 019-1=…=C42 019+C32 019-1=C42 020-1. 选 C. (2)由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原方程可化为 3·x-x-73!!4!=5·xx- -46! !, 则34x-!3=x-5 6,即为(x-3)(x-6)=40. ∴x2-9x-22=0, 解之可得 x=11 或 x=-2. 经检验知 x=11 是原方程的根,x=-2 是原方程的增根. ∴方程的根为 x=11.
12/13/20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方程 C1x4=C21x4-4的解为 A.4 C.4 或 6
B.14 D.14 或 2
[解析]
由题意知2x=x-24x-≤41,4,或x2=x-144- ≤124x,-4,
x≤14
x≤14,
解得 x=4 或 6.
12/13/2021
(C )
互动探究·攻重难
12/13/2021
12/13/2021
命题方向 3
组合数性质的应用
典例 3 (1)计算 C34+C35+C36+…+C32 019的值为
A.C42 020
B.C52 020
C.C42 020-1
D.C52 020-1
(2)解方程:3Cxx- -73=5A2x-4.
(C )
[思路分析] 恰当选择组合数的性质进行求值、解方程 与解不等式.
C.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从100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 幸运之星
D.将3张不同的电影票分给10人中的3人,每人1张
[解析] 只有从100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幸运之星与顺 序无关,是组合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高二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高二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高二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高二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高二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高二数学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高二数学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高二数学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高二数学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高三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基本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高三数学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高三数学选修4-4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高三数学选修4-5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高三数学选修4-7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高三数学选修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

2020高二数学人教A必修5练习:1.2.1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二数学人教A必修5练习:1.2.1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一、测量中的距离问题1.有一长为10 m的斜坡,倾斜角为60°,在不改变坡高和坡顶的前提下,通过加长坡面的方法将它的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延长的长度(单位:m)是()A.5B.5√3C.10√3D.10答案:D解析:如图,在Rt△ABC中,AC=10,∠ACB=60°.∴AB=5√3,BC=5,在Rt△ABD中,∠ADB=30°,∴BD=15.∴CD=BD-BC=10.2.(2015福建宁德五校联考,14)一艘船以15 km/h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灯塔B在北偏东60°处;行驶4 h后,船到达C处,看到灯塔B在北偏东15°处,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km.答案:30√2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可得B=75°-30°=45°,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得,ACsinB =BCsin∠BAC,即22=BC12,∴BC=30√2 km,即此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30√2 km.3.(2015福建厦门高二期末,15)如图,某观测站C在A城的南偏西20°,一条笔直公路AB,其中B在A 城南偏东40°,B与C相距31千米.有一人从B出发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千米后到达D处,此时C,D之间的距离为21千米,则A,C之间的距离是千米.答案:24解析:由已知得CD=21,BC=31,BD=20,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DC=212+202-3122×21×20=-17. 设∠ADC=α,则cos α=17,sin α=4√37. 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AC=21sinαsin60°=24.二、测量中的高度与角度问题4.如图,D ,C ,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是β,α(α<β),则A 点距离地面的高度AB 等于( )A.asinαsinβsin(β-α) B.asinαsinβcos(α-β) C.asinαcosβsin(β-α) D.acosαsinβcos(α-β)答案:A解析:在△ACD 中,∠DAC=β-α,DC=a ,∠ADC=α,由正弦定理得AC=asinαsin(β-α), ∴在Rt △ACB 中,AB=AC sin β=asinαsinβsin(β-α).5.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在坡度15°的看台上,同一列上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10√6 m(如图所示),则旗杆的高度为( ) A.10 m B.30 mC.10√3 mD.10√6 m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知∠AEC=45°,∠ACE=180°-60°-15°=105°,∴∠EAC=180°-45°-105°=30°,由正弦定理知CE sin ∠EAC=AC sin ∠CEA,∴AC=CE·sin∠CEAsin∠EAC=20√3(m),∴在Rt△ABC中,AB=AC·sin∠ACB=30(m).∴旗杆的高度为30 m.6.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 n mile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营救,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 n mile C处的乙船,乙船立即朝北偏东θ角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则sin θ的值等于()A.√217B.√22C.√32D.5√714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可作图如图:在△ABC中,AB=20,AC=10,∠CAB=120°,由余弦定理有BC2=AB2+AC2-2AB·AC cos∠CAB=202+102-2×20×10cos 120°=700,∴BC=10√7.再由正弦定理得ABsin∠ACB =BCsin∠CAB,∴sin∠ACB=AB·sin∠CAB=20×sin120°10√7=√217.又0°<∠ACB<90°,∴cos∠ACB=2√7,∴sin θ=sin(30°+∠ACB)=sin 30°cos∠ACB+cos 30°sin∠ACB=1×2√7+√3×√21=5√7.7.某海岛周围38 n mile有暗礁,一轮船由西向东航行,初测此岛在北偏东60°方向,航行30 n mile后测得此岛在东北方向,若不改变航向,则此船触礁的危险(填“有”或“无”).答案:无解析:由题意在△ABC中,AB=30 n mile,∠BAC=30°,∠ABC=135°,∴∠ACB=15°. 由正弦定理,得BC=AB sin ∠ACB·sin ∠BAC=30sin15°·sin 30°=6-24=15(√6+√2).在Rt △BDC 中,CD=√22BC=15(√3+1)>38.∴无触礁的危险.8.如图,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 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 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 北偏东45°且与点A 相距40√2海里的位置B ,经过40分钟又测得该船已行驶到点A 北偏东45°+θ(其中sinθ=√2626,0°<θ<90°)且与点A 相距10√13海里的位置C. (1)求该船的行驶速度(单位:海里/小时);(2)若该船不改变航行方向继续行驶,判断它是否会进入警戒水域,并说明理由. 解:(1)因为AB=40√2,AC=10√13,∠BAC=θ,sin θ=√26,0°<θ<90°,所以cos θ=√1-(√2626)2=5√2626.由余弦定理得BC=√AB 2+AC 2-2AB ·AC ·cosθ=10√5,所以该船的行驶速度为v=10√523=15√5(海里/小时).(2)设直线AE 与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ABC=AB 2+BC 2-AC 22AB ·BC=√2)2√5)2√13)22×402×105=3√1010,所以sin ∠ABC=√1-cos 2∠ABC =√1-910=√1010. 在△ABQ 中,由正弦定理得AQ=ABsin∠ABCsin(45°-∠ABC)=40√2×√101022×21010=40.因为AE=55>40=AQ,所以点Q位于点A和点E之间,且QE=AE-AQ=15.过点E作EP⊥BC于点P,则EP为点E到直线BC的距离.在Rt△QPE中,PE=QE·sin∠PQE=QE·sin∠AQC=QE·sin(45°-∠ABC)=15×√55=3√5<7.故该船会进入警戒水域.(建议用时:30分钟)1.如图,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的位置.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10°D.南偏西10°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ACB=180°-(40°+60°)=80°.又∵AC=BC,∴∠A=∠CBA=12(180°-80°)=50°.∵CE∥BD,∴∠CBD=∠BCE=60°,∴∠ABD=60°-50°=10°.∴灯塔A在灯塔B的北偏西10°的位置.2.如图所示,为测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点A,B与树根部在同一直线上),从A,B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A.(30+30√3) mB.(30+15√3) mC.(15+30√3) mD.(15+3√3) m答案:A解析:设树高为h,则由题意得√3h-h=60,∴h=√3-1=30(√3+1)=(30√3+30)(m).3.一艘客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之后它以32 n mile/h的速度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处,此时测得船与灯塔S相距8√2 n mile,则灯塔S在B处的()A.北偏东75°B.东偏南75°C.北偏东75°或东偏南75°D.以上方位都不对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由题意可知AB=32×12=16,BS=8√2,∠A=30°.在△ABS中,由正弦定理得ABsinS =BSsinA,sin S=ABsinABS=16sin30°8√2=√22,∴S=45°或135°,∴B=105°或15°,即灯塔S在B处的北偏东75°或东偏南75°.4.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方向,与灯塔S相距20 n mile,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 h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A.103(√6+√2) n mile/hB.103(√6−√2) n mile/hC.103(√6+√3) n mile/hD.103(√6−√3) n mile/h答案:B解析:如图,设货轮的时速为v,则在△AMS中,∠AMS=45°,∠SAM=105°,∠ASM=30°,SM=20,AM=3v.由正弦定理得3vsin30°=20sin105°,即v=206sin105°=103(√6−√2)(n mile/h).5.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d1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2之间的关系为()A.d1>d2B.d1=d2C.d1<d2D.不能确定大小答案:C解析:如图,B,C,D分别是第一、二、三辆车所在的位置,由题意可知α=β.在△PBC中,d1sinα=PBsin∠PCB,在△PCD中,d2sinβ=PDsin∠PCD,∵sin α=sin β,sin∠PCB=sin∠PCD,∴d1d2=PBPD.∵PB<PD,∴d1<d2.6.如图,某人于地面上C处观察一架迎面飞来的飞机在A处的仰角为30°,过1 min后到B再测得仰角为45°,如果该飞机以450 km/h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飞行,则飞机的高度为 km.答案:15(√3+1)4解析:如图,∠DCA=60°,∠DCB=45°,设飞机高为h,则BD=h,AD=√3h.又AB=450×160=7.5,由AD-BD=AB得√3h-h=7.5.∴h=√3-1=15(√3+1)4.7.一船以24 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点A处望见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min后到点B处望见灯塔在船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船在点B时与灯塔S的距离是 km.答案:3√2解析:如图,由条件知,AB=24×1560=6(km).在△ABS中,∠BAS=30°,AB=6,∠ABS=180°-75°=105°,∴∠ASB=45°.由正弦定理,得BSsin30°=ABsin45°,∴BS=6sin30°sin45°=3√2.8.海上一观测站测得方位角为240°的方向上有一艘停止待修的商船,在商船的正东方有一艘海盗船正向它靠近,速度为90 n mile/h.此时海盗船距观测站10√7 n mile,20 min后测得海盗船距观测站20 n mile,再过min,海盗船到达商船.答案:403解析:如图,设开始时观测站、商船、海盗船分别位于A,B,C处,20 min后,海盗船到达D处,在△ADC 中,AC=10√7,AD=20,CD=30,由余弦定理,得cos∠ADC=AD2+CD2-AC22AD·CD =400+900-7002×20×30=12.∴∠ADC=60°,在△ABD中,由已知,得∠ABD=30°,∠BAD=60°-30°=30°,∴BD=AD=20,2090×60=403(min).9.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方向,距离为12√6 km,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方向,距离为8√3 km,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北偏东120°方向,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 (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1)在△ABD 中,∠ADB=60°,∠B=45°,由正弦定理得AD=AB ·sinB sin ∠ADB=12√6×√2232=24(km).∴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km .(2)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解得CD=8√3(km).∴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为8√3 km .。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同步课件1) (共31张PPT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 第一章 1.2 第3课时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同步课件1) (共31张PPT

sinB sinC
sinB
S = 1 bcsinA = 1 b2 sinCsinA ,
2
2 sinB
A = 180°-(B + C)= 180°-(62.7°+ 65.8°)= 51.5°,
S = 21×3.162×sin65s.i8n°62s.i7n°51.5° 4.0(cm2).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十六分。
2
2
2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十六分。
例1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 积S(精确到0.1 cm)2 :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
b=27.3cm,c=38.7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
4. 在ABC中,已知a=2,b= 6,A=45,求三角形的面积S 解: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 = bsinA a
= 6×sin45°= 3 .
2
2
因为在ΔABC中,a < b,所以A < B,
所以B = 60°或B = 120°.
(1)若B = 60°,则C = 180°- 45°- 60°= 75°,
2
2
2
2.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 “化角为边”.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五十六分。
由正、余弦定理得,a + b = c(b2 + c2 - a2 + a2 + c2 - b2)
2bc
2ac
所以a + b = b2 + c2 - a2 + a2 + c2 - b2 ,

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学案:1.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学案:1.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2.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明目标、知重点 1.把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及其猎取思路.2.经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争辩方法,学会观看、归纳、反思.3.娴熟把握等差数列的五个量a 1,d ,n ,a n ,S n 的关系,能够由其中三个求另外两个.1.数列的前n 项和设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即S n =a 1+a 2+a 3+…+a n ,则S n -1=a 1+a 2+a 3+…+a n -1. 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已知量 首项、末项与项数 首项、公差与项数 选用公式S n =n (a 1+a n )2S n =na 1+n (n -1)2d3.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1)若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数列⎩⎨⎧⎭⎬⎫S n n 也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2.(2)S m ,S 2m ,S 3m 分别为{a n }的前m 项,前2m 项,前3m 项的和,则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公差为m 2d .(3)设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则a n b n =S 2n -1T 2n -1.[情境导学]“数学王子”高斯是德国数学家.在高斯10岁时,老师出的一道数学题为1到100的全部整数的和为多少?很快高斯便得出答案为5 050.老师大吃一惊,而更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高斯的算法是老师未曾教过的方法,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呢?它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这种方法叫倒序相加法,是等差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我们就来争辩它. 探究点一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思考1 高斯是用怎样的方法快速求出1+2+3+…+100=? 答 高斯的算法是S 100=1+2+3+4+…+98+99+100=100+99+98+97+…+3+2+1, 这两个等式上、下对应项的和均为101, 所以2S 100=101×100=10 100,即S 100=5 050.思考2 人们从“高斯的算法”受到启示,制造了“倒序相加法”,即设S =1+2+3+…+99+100,把加数倒序写一遍:S =100+99+98+…+2+1.两式相加有2S =(1+100)+(2+99)+…+(99+2)+(100+1)=100×101, ∴S =50×101=5 050.你能利用此种方法求1+2+3+…+n 等于多少吗? 答 设S n =1+2+3+…+(n -1)+n , 又S n =n +(n -1)+(n -2)+…+2+1,∴2S n =(1+n )+[2+(n -1)]+…+[(n -1)+2]+(n +1), ∴2S n =n (n +1),∴S n =n (n +1)2.思考3 如何用“倒序相加法”求首项为a 1,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呢?答 S n =a 1+a 2+a 3+…+a n -1+a n=a 1+(a 1+d )+(a 1+2d )+…+[a 1+(n -2)d ]+[a 1+(n -1)d ]; S n =a n +a n -1+a n -2+…+a 2+a 1=a n +(a n -d )+(a n -2d )+…+[a n -(n -2)d ]+[a n -(n -1)d ]. 两式相加,得2S n =(a 1+a n )×n ,由此可得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 )2.依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代入上式可得S n =na 1+n (n -1)2d .小结 (1)我们称a 1+a 2+a 3+…+a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用S n 表示,即S n =a 1+a 2+a 3+…+a n .(2)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 )2=na 1+n (n -1)2d .例1 在我国古代,9是数字之极,代表尊贵之意,所以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包含很多与9相关的设计.例如,北京天坛圆丘的地面由扇环形的石板铺成(如图所示),最高一层的中心是一块天心石,围绕它的第一圈有9块石板,从其次圈开头,每一圈比前一圈多9块,共有9圈.请问: (1)第9圈共有多少块石板? (2)前9圈一共有多少块石板?解 (1)设从第1圈到第9圈石板数所成数列为{a n }, 由题意可知{a n }是等差数列,其中a 1=9,d =9,n =9.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第9圈有石板 a 9=a 1+(9-1)d =9+(9-1)×9=81(块).(2)由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得前9圈一共有石板 S 9=9a 1+9(9-1)2d =9×9+9×82×9=405(块).答 第9圈有81块石板,前9圈一共有405块石板.反思与感悟 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时,要依据题意找准首项、公差和项数或者首项、末项和项数.本题是依据首项和公差选择前n 项和公式进行求解.易错方面:把前n 项和与最终一项混淆,遗忘答或写单位. 跟踪训练1 在新城大道一侧A 处,运来20棵新树苗.一名工人从A 处起沿大道一侧路边每隔10 m 栽一棵树苗,这名工人每次只能运一棵.要栽完这20棵树苗,并返回A 处,植树工人共走了多少路程?解 植树工人每种一棵树并返回A 处所要走的路程(单位:m)组成了一个数列:0,20,40,60,…,380,这是首项为0,公差为20,项数为20的等差数列,其和 S =20×(20-1)2×20=3 800(m).答 植树工人共走了3 800 m 的路程.例2 九江抗洪指挥部接到预报,24 h 后有一洪峰到达,为确保平安,指挥部打算在洪峰到来之前临时筑一道堤坝作为其次道防线.经计算,除现有的参战军民连续奋战外,还需调用20台同型号翻斗车,平均每辆车工作24 h .但目前只有一辆投入施工,其余的需从昌九高速大路沿线抽调,每隔20 min 能有一辆翻斗车到达,指挥部最多可调集25辆车,那么在24 h 内能否构筑成其次道防线?解 从第一辆车投入工作算起各车工作时间(单位:h)依次设为a 1,a 2,…,a 25, 由题意可知,此数列为等差数列,且a 1=24,公差d =-13.25辆翻斗车完成的工作量为a 1+a 2+…+a 25=25×24+25×242×⎝⎛⎭⎫-13=500,而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为24×20=480. 因此,在24 h 内能构筑成其次道防线.反思与感悟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本题就是建立了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这一数学模型,以方程为工具解决问题的.跟踪训练2 若只有25辆车可以抽调,则最长每隔多少分钟就有一辆车投入工作才能在24小时内完成任务? 解 从第一辆车投入工作算起各车工作时间(单位:小时)依次设为a 1,a 2,…,a 25. 由题意可知,此数列为等差数列,且a 1=24. 由例题的解答可知,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为480.即25辆翻斗车完成的工作量需满足条件 a 1+a 2+…+a 25=25×24+25×242×d ≥480, 解得d ≥-25.所以最长每隔24分钟就有一辆车投入工作才能在24小时内完成任务. 探究点二 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思考1 设{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S n 是前n 项和,那么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吗?假如是,它们的公差是多少?答 由S m =a 1+a 2+…+a m ,S 2m -S m =a m +1+a m +2+…+a 2m =a 1+md +a 2+md +…+a m +md =S m +m 2d . 同理S 3m -S 2m =a 2m +1+a 2m +2+…+a 3m =S 2m -S m +m 2d . 所以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并且公差为m 2d .思考2 设S n 、T n 分别为两个等差数列{a n }和{b n }的前n 项和,那么a n b n 与S 2n -1T 2n -1有怎样的关系?请证明之.答a nb n =S 2n -1T 2n -1. 证明:∵S 2n -1=12(2n -1)(a 1+a 2n -1)=2n -12·2a n =(2n -1)a n ;同理T 2n -1=(2n -1)b n ; ∴S 2n -1T 2n -1=(2n -1)a n (2n -1)b n =a nb n. 即a n b n =S 2n -1T 2n -1. 例3 (1)等差数列{a n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求数列{a n }的前3m 项的和S 3m ; (2)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和T n ,已知S n T n =7n +2n +3,求a 5b 5的值.解 (1)方法一 在等差数列中,S m ,S 2m -S m ,S 3m -S 2m 成等差数列. ∴30,70,S 3m -100成等差数列. ∴2×70=30+(S 3m -100),∴S 3m =210.方法二 在等差数列中,S m m ,S 2m 2m ,S 3m3m 成等差数列,∴2S 2m 2m =S m m +S 3m3m. 即S 3m =3(S 2m -S m )=3×(100-30)=210.(2)a 5b 5=9(a 1+a 9)9(b 1+b 9)=S 9T 9=6512. 反思与感悟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有关性质在解题过程中,假如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跟踪训练3 设{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7=7,S 15=75,T n 为数列⎩⎨⎧⎭⎬⎫S n n 的前n 项和,求T n .解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 则S n =na 1+12n (n -1)d ,∵S 7=7,S 15=75,∴⎩⎪⎨⎪⎧7a 1+21d =715a 1+105d =75, 即⎩⎪⎨⎪⎧ a 1+3d =1a 1+7d =5, 解得⎩⎪⎨⎪⎧a 1=-2d =1,∴S n n =a 1+12(n -1)d =-2+12(n -1)=12n -52, ∵S n +1n +1-S n n =12, ∴数列⎩⎨⎧⎭⎬⎫S n n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12,∴T n =n ×(-2)+n (n -1)2×12=14n 2-94n .1.在等差数列{a n }中,S 10=120,那么a 1+a 10的值是( ) A .12 B .24 C .36 D .48 答案 B解析 由S 10=10(a 1+a 10)2,得a 1+a 10=S 105=1205=24.2.记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S n ,若S 2=4,S 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等于( ) A .2 B .3 C .6 D .7 答案 B解析 方法一 由⎩⎪⎨⎪⎧S 2=2a 1+d =4S 4=4a 1+6d =20,解得d =3.方法二 由S 4-S 2=a 3+a 4=a 1+2d +a 2+2d =S 2+4d ,所以20-4=4+4d ,解得d =3. 3.在一个等差数列中,已知a 10=10,则S 19=________. 答案 190解析 S 19=19(a 1+a 19)2=19(a 10+a 10)2=19a 10=19×10=190.4.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1)a 1=32,d =-12,S n =-15,求n 及a n ;(2)a 1=1,a n =-512,S n =-1 022,求d . 解 (1)∵S n =n ·32+(-12)×n (n -1)2=-15,整理得n 2-7n -60=0,解之得n =12或n =-5(舍去), a 12=32+(12-1)×(-12)=-4.(2)由S n =n (a 1+a n )2=n (1-512)2=-1 022,解之得n =4.又由a n =a 1+(n -1)d ,即-512=1+(4-1)d , 解之得d =-171. [呈重点、现规律]1.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在某些数列求和中也可能用到.2.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中,一共涉及a 1,a n ,S n ,n ,d 五个量,若已知其中三个量,通过方程思想可求另外两个量,在利用求和公式时,要留意整体思想的应用,留意下面结论的运用:若m +n =p +q ,则a n +a m =a p +a q (n ,m ,p ,q ∈N +);若m +n =2p ,则a n +a m =2a p .3.本节基本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分类争辩思想.一、基础过关1.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2+a 8=8,则该数列的前9项和S 9等于( ) A .18 B .27 C .36 D .45 答案 C解析 S 9=92(a 1+a 9)=92(a 2+a 8)=36.2.等差数列{a n }中,S 10=4S 5,则a 1d 等于( )A.12 B .2 C.14 D .4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得:10a 1+12×10×9d =4(5a 1+12×5×4d ),∴10a 1+45d =20a 1+40d ,∴10a 1=5d ,∴a 1d =12.3.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23+a 28+2a 3a 8=9,且a n <0,则S 10为( )A .-9B .-11C .-13D .-15 答案 D解析 由a 23+a 28+2a 3a 8=9得(a 3+a 8)2=9,∵a n <0,∴a 3+a 8=-3, ∴S 10=10(a 1+a 10)2=10(a 3+a 8)2=10×(-3)2=-15.4.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9,S 6=36,则a 7+a 8+a 9等于( ) A .63 B .45 C .36 D .27 答案 B解析 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则S 3,S 6-S 3,S 9-S 6为等差数列,即2(S 6-S 3)=S 3+(S 9-S 6), ∵S 3=9,S 6-S 3=27,则S 9-S 6=45. ∴a 7+a 8+a 9=S 9-S 6=45.5.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全部被7除余2的数之和为( )A .765B .665C .763D .663 答案 B解析 ∵a 1=2,d =7,2+(n -1)×7<100,∴n <15,∴n =14,S 14=14×2+12×14×13×7=665.6.含2n +1项的等差数列,其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之比为________. 答案n +1n解析 S 奇=(n +1)(a 1+a 2n +1)2,S 偶=n (a 2+a 2n )2,∵a 1+a 2n +1=a 2+a 2n , ∴S 奇S 偶=n +1n .7.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3项依次为a,4,3a ,前k 项和S k =2 550,求a 及k . 解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则由题意得⎩⎨⎧a +3a =2×4d =4-aka +k (k -1)2d =2 550,∴⎩⎪⎨⎪⎧a =2d =2k =50.(注:k =-51舍)∴a =2,k =50. 二、力气提升8.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m -1+a m +1-a 2m =0,S 2m -1=38,则m 等于( ) A .38 B .20 C .10 D .9 答案 C解析 由于{a n }是等差数列,所以a m -1+a m +1=2a m ,由a m -1+a m +1-a 2m =0,得:2a m -a 2m =0,由S 2m -1=38知a m ≠0,所以a m =2,又S 2m -1=38,即(2m -1)(a 1+a 2m -1)2=38,即(2m -1)×2=38,解得m =10,故选C.9.现有200根相同的钢管,把它们堆成正三角形垛,要使剩余的钢管尽可能少,那么剩余钢管的根数为( ) A .9 B .10 C .19 D .29答案 B解析 钢管排列方式是从上到下各层钢管数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最上面一层钢管数为1,逐层增加1个. ∴钢管总数:1+2+3+…+n =n (n +1)2.当n =19时,S 19=190.当n =20时,S 20=210>200. ∴n =19时,剩余钢管根数最少,为10根.10.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 6S 12等于( )A.310B.13C.18D.19 答案 A 解析 方法一 S 3S 6=3a 1+3d 6a 1+15d =13, ∴a 1=2d ,S 6S 12=6a 1+15d 12a 1+66d =12d +15d 24d +66d =310. 方法二 由S 3S 6=13,得S 6=3S 3.S 3,S 6-S 3,S 9-S 6,S 12-S 9照旧是等差数列,公差为(S 6-S 3)-S 3=S 3,从而S 9-S 6=S 3+2S 3=3S 3⇒S 9=6S 3, S 12-S 9=S 3+3S 3=4S 3⇒S 12=10S 3,所以S 6S 12=310.11.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 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 m ,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 ,乙每分钟走5 m.(1)甲、乙开头运动后几分钟相遇?(2)假如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马上返回,甲连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 ,乙连续每分钟走5 m ,那么开头运动几分钟后其次次相遇?解 (1)设n 分钟后第1次相遇,依题意, 有2n +n (n -1)2+5n =70,整理得n 2+13n -140=0. 解之得n =7,n =-20(舍去). 第1次相遇是在开头运动后7分钟.(2)设n 分钟后第2次相遇,依题意, 有2n +n (n -1)2+5n =3×70,整理得n 2+13n -420=0. 解之得n =15,n =-28(舍去). 第2次相遇是在开头运动后15分钟.12.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求前110项之和. 解 方法一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S n , 则S n =na 1+n (n -1)2d .由已知得⎩⎨⎧10a 1+10×92d =100, ①100a 1+100×992d =10. ②①×10-②整理得d =-1150,代入①,得a 1=1 099100,∴S 110=110a 1+110×1092d=110×1 099100+110×1092×⎝⎛⎭⎫-1150=110⎝⎛⎭⎪⎫1 099-109×11100=-110.故此数列的前110项和为-110.方法二 设S n =an 2+bn .∵S 10=100,S 100=10,∴⎩⎪⎨⎪⎧102a +10b =100,1002a +100b =10,解得⎩⎨⎧a =-11100,b =11110.∴S n =-11100n 2+11110n .∴S 110=-11100×1102+11110×110=-110.三、探究与拓展13.2000年11月14日训练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学校实施“校校通”的工程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学校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内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当实施,方案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将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解 依题意得,从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 n },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a 1=500,d =50. 那么,到2010年(n =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S 10=10×500+10×(10-1)2×50=7 250(万元).答 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 250万元.。

1.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姓名班级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1.掌握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方程,了解截距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况.2.能够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活动一尝试与发现直线的两点式方程1.回顾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2)、直线方程斜截式:(3)、点斜式与斜截式的适用范围是(4)过)y ,(x P 111且倾斜角为00的直线的方程为(5)过)y ,(x P 111且倾斜角为090的直线的方程为2练习(1)已知直线l 经过两点P 1(1,3),P 2(2,4),求直线l 的方程;(2)已知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y 1≠y 2),求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3.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思考1:若点P 1(x 1,y 1),P 2(x 2,y 2)中有x 1=x 2或y 1=y 2,此时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思考2、(1)方程y -y 1x -x 1=y 2-y 1x 2-x 1的左、右两边各具有怎样的几何意义?它表示什么图形?(2)方程y -y 1x -x 1=y 2-y 1x 2-x 1和方程y -y 1y 2-y 1=x -x 1x 2-x 1表示同一个图形吗?(3)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能否表示所有的直线?是否可以通过适当变形适合所有直线呢?练习2: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1)直线l 经过两点P 1(1,3),P 2(-1,2);(2)直线l 经过两点P 1(2,3),P 2(0,2);(3)直线l 经过两点P 1(3,3),P 2(3,4);(4)直线l 经过两点P 1(-2,3),P 2(3,3).(5)直线l 经过两点P 1(-2,0),P 2(0,3).活动二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求直线方程例1已知直线l 经过两点A(a ,0),B(0,b),其中a ≠0,b ≠0,求直线l 的方程.注:其中a 称为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b 称为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由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非零截距所确定,所以这个方程也叫作直线的截距式方程.思考3、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练习3:1.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的方程(1)在x 轴上的截距是3,在y 轴上的截距是-4;(2)直线l 经过两点P 1(2,0),P 2(0,-2).(3)过点P (1,5),且在y 轴上的截距是6.2.直线的324x y -=在x 轴与y 轴的截距分别为例2已知三角形的顶点A(-5,0),B(3,-3),C(0,2),分别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思考4、根据已知条件,如何选择恰当的形式求直线的方程?活动三截距概念的深刻理解例3求过点P(3,2),并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变题探究:1求过点P(3,2),并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 1.2.2充要条件的应用

高中数学 1.2.2充要条件的应用

充要条件的应用(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2021·郑州高二检测)在△ABC中,“A>B”是“a>b”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C.在△ABC中,A>B⇔a>b.【触类旁通】此题中“A>B”假设换为“sinA>sinB”,其结论又如何呢?【解析】选C.在△ABC中,由正弦定理知a=2RsinA,b=2RsinB,因此,a>b⇔sinA>sinB.2.(2021·荆门高二检测)钱大姐常说“廉价没好货”,她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廉价”是“好货”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B.“好货不廉价”是“廉价没好货”的逆否命题,依照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一致取得:“好货不廉价”是真命题.因此“好货”⇒“不廉价”,但“不廉价”“好货”,因此“不廉价”是“好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a≠1或b≠2”是“a+b≠3”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题指南】由于“a≠1或b≠2”推“a+b≠3”不方便判定真假,因此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真假等价性,转化到逆否命题的真假判定上来,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解析】选B.记p:a≠1或b≠2,q:a+b≠3,q:a+b=3,p:a=1且b=2,因为q p 但p ⇒q, 因此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应选B.4.(2021·北京高考)设a,b 是实数,那么“a>b ”是“a 2>b 2”的 ( )A.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题指南】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验证充分性与必要性.【解析】选D.“a>b ”推不出“a 2>b 2”,例如,2>-3,但4<9;“a 2>b 2”也推不出“a>b ”,例如,9>4,但-3<2.5.(2021·杭州高二检测)假设a,b 都是实数,那么“√a -√b >0”是“a 2-b 2>0”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b >0⇔√a >√b ⇔a>b ≥0⇒a 2>b 2,但a 2>b 2a>b ≥0,如a=-2,b=-1,故√a -√b >0是a 2-b 2>0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6.(2021·武汉高二检测)不等式1x −1<1的解集记为p,关于x 的不等式x 2+(a-1)x-a>0的解集记为q,假设p是q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2,-1]B.[-2,-1]C.(-∞,-2]∪[-1,+∞)D.(-∞,-2)∪(-1,+∞)【解析】选A.由题意知p:x>2或x<1;而x 2+(a-1)x-a>0,可化为(x+a)(x-1)>0,假设-a>1,那么q:x<1或x>-a.由p 是q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 如图得1≤-a<2即-2<a ≤-1,假设-a ≤1,那么q:x<-a 或x>1.由p 是q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如图得,-a=1,综上得:-2<a ≤-1.【变式训练】已知命题p:2x x −1<1;命题q:(x+a)(x-1)<0,假设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a 的值为( ) B.-1【解析】选C.因为2xx −1<1⇔2x −x +1x −1<0⇔-1<x<1, 又因为p ⇔q,因此(x+a)(x-1)<0的解是-1<x<1,故a=1.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2分)7.(2021·南昌高二检测)假设p:x 2-1>0,q:(x+1)(x-2)>0,那么p 是q 的 条件(填“充分没必要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又没必要要”其中一个).【解题指南】化简p 与q,判定q 是p 的什么条件即可.【解析】p:x 2-1>0⇔x 2>1⇔x>1或x<-1,q:(x+1)(x-2)>0⇔x>2或x<-1,故q ⇒p,但p q,因此q 是p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因此p 是q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答案:充分没必要要8.已知条件p:|x-1|>a和条件q:2x2-3x+1>0,那么使p是q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的最小整数a= ________.【解析】依题意a>0.由条件p:|x-1|>a 得x-1<-a,或x-1>a,因此x<1-a,或x>1+a.由条件q:2x 2-3x+1>0,得x<12,或x>1. 要使p 是q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即“假设p,那么q ”为真命题,逆命题为假命题,应有{1−a ≤12,1+a ≥1,解得a ≥12. 令a=1,那么p:x<0,或x>2,现在必有x<12, 或x>1.即p ⇒q,反之不成立.答案:1【变式训练】设n ∈N +,一元二次方程x 2-4x+n=0有整数根的充要条件是n= .【解析】一元二次方程x 2-4x+n=0有实数根⇔(-4)2-4n ≥0⇔n ≤4.又n ∈N +,那么n=4时,方程x 2-4x+4=0,有整数根2;n=3时,方程x 2-4x+3=0,有整数根1,3;n=2时,方程x 2-4x+2=0,无整数根;n=1时,方程x 2-4x+1=0,无整数根.因此n=3或n=4.答案:3或49.已知p 是r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s 是r 的必要条件,q 是r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必要条件.现有以下命题:①s 是q 的充要条件;②p 是q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③r 是q 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④p 是s 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⑤r 是s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那么正确命题序号是 . 【解析】由p 是r 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可得p ⇒r,由s 是r 的必要条件可得r ⇒s,由q 是r 的充分条件得q ⇒r,由q 是s 的必要条件可得s ⇒q,故可得推出关系如下图,据此可判定命题①②④正确.答案:①②④【变式训练】已知p,q,r 是三个命题,假设p 是r 的充要条件且q 是r 的必要条件,那么q 是p 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是r 的充要条件且q 是r 的必要条件,故有p ⇔r ⇒q,即p ⇒q,q p,因此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0.(2021·贵阳高二检测)命题p:x>0,y<0,命题q:x>y,1x >1y,那么p 是q 的什么条件? 【解析】p:x>0,y<0,那么q:x>y,1x >1y成立; 反之,由x>y,1x >1y ⇒y −xxy >0,因y-x<0,得xy<0,即x,y 异号,又x>y,得x>0,y<0.因此“x>0,y<0”是“x>y,1x >1y”的充要条件. 11.已知a,b,c 均为实数,求证ac<0是关于x 的方程ax 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证明】①充分性.假设ac<0,则Δ=b 2-4ac>0.因此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设其两根为x1,x2,因为ac<0,因此x 1·x 2=c a <0,即x 1,x 2的符号相反.因此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②必要性.假设方程ax 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设其两根为x 1,x 2,不妨设x 1<0,x 2>0,那么x 1·x 2=c a <0,因此ac<0.由①②知ac<0是关于x 的方程ax 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3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1.(2021·大庆高二检测)已知a,b ∈R,那么“a>b ”是“(12)a<(12)b”的( )A.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解析】选C.因为a>b ⇔(12)a<(12)b,因此a>b 是(12)a<(12)b的充要条件.2.(2021·珠海高二检测)已知向量a =(x-1,2),b =(2,1),那么a ⊥b 的充要条件是( ) =-12 =-1=5 =0【解析】选⊥b ⇔a ·b =0,又因为a ·b =(x-1,2)·(2,1)=2(x-1)+2×1=2x,因此x=0,应选D.3.函数f(x)=a+sinx+√3cosx 有零点的充要条件为( )≤2 ≥-2<a<2 ≤a≤2【解析】选D.函数f(x)=a+sinx+√3cosx有零点⇔方程a+sinx+√3cosx=0有实数根⇔方程-a=sinx+√3cosx有实数根,由于-a=sinx+√3cosx=2sin(x+60°),因此-2≤-a≤2,即-2≤a≤2.【触类旁通】此题改成函数没有零点的充要条件为.【解析】函数f(x)=a+sinx+√3cosx没有零点⇔方程a+sinx+√3cosx=0没有实数根⇔方程-a=sinx+√3cosx没有实数根.由于-a=sinx+√3cosx=2sin(x+60°),因此-2≤-a≤2,即-2≤a≤2.因此函数f(x)=a+sinx+√3cosx没有零点的充要条件为a<-2或a>2.答案:a<-2或a>24.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①Δ=b2-4ac≥0是那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②Δ=b2-4ac=0是那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条件;③Δ=b2-4ac>0是那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条件;④Δ=b2-4ac<0是那个方程没有实根的充要条件.A.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解题指南】可利用Δ=b2-4ac的值判定方程根的情形,Δ=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Δ>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Δ<0方程无实根.【解析】选D.①对,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②对,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③错: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但ax2+bx+c=0有实根Δ>0;④对,Δ<0⇔方程ax 2+bx+c=0无实根,应选D.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10分)5.(2021·天津高二检测)已知直线l 1:x+ay+6=0和l 2:(a-2)x+3y+2a=0,那么l 1∥l 2的充要条件是a= .【解析】由1×3-a ×(a-2)=0得,a=3或-1,而a=3时,两条直线重合,因此a=-1. 答案:-1【触类旁通】此题中“l 1∥l 2”假设换为“l 1⊥l 2”,其结论又如何呢?【解析】因为l 1⊥l 2,因此1×(a-2)+3a=0,因此a=12. 6.数列{a n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为 .【解析】依题意,a n+1-a n =d,且a n +1a n =q(d,q 为常数),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那么qa n -a n =d,因此a n (q-1)=d 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故d=0,q=1,数列{a n }为常数列.由于a n =0不是等比数列,因此数列{a n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a n }是非零常数列. 答案:数列{a n }为非零常数列三、解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7.求函数f(x)=ax 2+2(a-1)x+2在区间(-∞,4]上为减函数的充要条件.【解题指南】解答此题需对a 分a=0和a ≠0两种情形求解.【解析】当a=0时,f(x)=-2x+2,显然在(-∞,4]上是减函数,当a ≠0时,f(x)为二次函数,其图象是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x=1−a a =1a -1,假设f(x)在(-∞,4]上为减函数,那么有{a >0,1a −1≥4,即0<a ≤15,综上可知,当0≤a ≤15时,f(x)在(-∞,4]上为减函数, 反之,当f(x)在(-∞,4]上单调递减时,0≤a ≤15. 因此函数f(x)在区间(-∞,4]上为减函数的充要条件是0≤a ≤15. 8.(2021·深圳高二检测)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1)2+c,探讨{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解析】当{a n }是等差数列时,因为S n =(n+1)2+c,因此当n ≥2时,S n-1=n 2+c,因此a n =S n -S n-1=2n+1,因此a n+1-a n =2为常数.又a 1=S 1=4+c,因此a 2-a 1=5-(4+c)=1-c,因为{a n }是等差数列,因此a 2-a 1=2,因此1-c=2.因此c=-1,反之,当c=-1时,S n =n 2+2n,可得a n =2n+1(n ≥1,n ∈N *)为等差数列,因此{a n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1.。

高二济南数学课本目录

高二济南数学课本目录

高二济南数学课本目录必修五第一章数列1.数列1.1数列的概念1.2数列的函数特性2.等差数列2.1等差数列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等比数列3.1等比数列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4.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1.1正弦定理1.2余弦定理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第三章不等式1.不等关系1.1不等关系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2.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3.基本不等式3.1基本不等式3.2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4.简单线性规划4.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4.2简单线性规划4.3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命题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充分条件2.2必要条件2.3充要条件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3.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3.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3.3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4.逻辑连结词“且”“或”“非”4.1逻辑连结词“且”4.2逻辑连结词“或”4.3逻辑连结词“非”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2.空间向量的运算3.向量的坐标表示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1空间向量的标准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3.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3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4.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5.夹角的计算5.1直线间的夹角5.2平面间的夹角5.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6.距离的计算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椭圆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2椭圆的简单性质2.抛物线2.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2抛物线的简单性质3.双曲线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3.2双曲线的简单性质4.曲线与方程4.1 曲线与方程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4.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选修2-2第一章推理与证1.归纳与类比1.1归纳推理1.2类比推理2.综合法与分析法2.1综合法2.2分析法3.反证法4.数学归纳法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2.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1导数的概念2.2导数的几何意义3.计算导数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4.1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4.2导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三章导数的应用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1.2函数的极值2.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1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2.2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第四章定积分1.定积分的概念1.1定积分的背景——面积和路程问题1.2定积分2.微积分基本定理3.定积分的简单应用3.1平面图形的面3.2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第五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1数的概念的扩展1.2复数的有关概念2.复数的四则运算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2.2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H + = , tan tan tan htan 4 1.24 =124. = tan tan 1.24 1.20
解得H=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m.
【方法技巧】测量高度问题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要求:依题意画图是解决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问题中如果 既有方向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又有仰(俯)角(它是在 铅垂面上所成的角),在绘制图形时,可画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两个图,以对比分析求解. (2)注意事项:方向角是相对于在某地而言的,因此在确定方向 角时,必须先弄清楚是哪一点的方向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 向角是一个动态角,在理解题意时,应把它看活,否则在理解题 意时将可能产生偏差.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视角”就是“仰角”. ( ) ( )
(2)仰角与俯角都是与铅垂线所成的角. (3)方位角的范围是(0,π ). ( )
【解析】(1)错误.视角和仰角定义不同,不是一个概念. (2)错误.仰角与俯角都是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3)错误.方位角的概念明确表明,“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 标方向线所成的角”,显然方位角的范围应该为(0,2π). 答案:(1)× (2)× (3)×
【典例1】 (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 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
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m到达点B,在B点测
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
A.50 m
B.100 m
C.120 m
D.150m
(2)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图,竖直放 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α ,∠ADE=β .该小组已测 得一组α ,β 的值,算出了tanα =1.24,tanβ =1.20,请据此算出 H的值.
AC 2
而θ<60°,所以θ=30°, 即∠BAC=30°, 所以∠ACB=30°,所以AB=BC=an mile,
答:甲船应沿北偏东30°方向前进才能最快追上乙船,两船相遇
时乙船行驶了an mile.
【易错误区】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高度问题时弄错对应关系 致误 【典例】(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为测量山高MN,选择A 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为测量观测点.从A点测得M点的仰角∠MAN= 60°,C点的仰角∠CAB=45°以及∠MAC=75°;从C点测得∠MCA= 60°.已知山高BC=100m,则山高MN= m.
【变式训练】在某一山顶观测山下两村庄A,B,测得A的俯角为 30°,B的俯角为40°,观测A,B两村庄的视角为50°,已知A,B在
同一水平面上且相距1000m,求山的高度.(参考数据sin40°≈
0.643,精确到1m)
【解题指南】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通过图形分析建立关系求解.
【解析】设山顶为C,山高CD=x, 由题意∠CAD=30°,∠CBD=40°,∠ACB=50°. 在Rt△ADC中,AC= 在Rt△BDC中,BC=
2
在△ABS中,由正弦定理,得
AB BS ABsin A 16sin 30 2 ,sin S , sin S sin A BS 2 8 2
所以S=45°或135°,所以B=105°或15°,
即灯塔S在B处的北偏东75°或南偏东15°.
(2)设用t小时,甲船追上乙船,且在C处相遇, 那么在△ABC中,AC=28t,BC=20t,AB=9, ∠ABC=180°-15°-45°=120°,由余弦定理得: (28t)2=81+(20t)2-2×9×20t×(- 1 ), 128t2-60t-27=0,解得t= 3 或t=- 9 (舍去),
【补偿训练】从200m高的山顶看,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 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400 m 3 200 3 C. m 3 A. 400 3 m 3 200 D. m 3 B.
(
)
【解析】选A.由山顶与塔底的俯角为60°可知,山脚与塔底的 水平距离为 200 ,又山顶看塔顶的俯角为30°.设塔高为xm,则
4 32 2
所以AC=21(海里),BC=15(海里),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BAC= BCsinABC 5 3 ,
cos∠BAC=
75 11 1 2 . 14 14
AC 14
又∠ABC=120°,∠BAC为锐角,
所以θ=45°-∠BAC, sinθ=sin(45°-∠BAC) =sin45°cos∠BAC-cos 45°sin∠BAC= 11 2-5 6 .
2 海里,则灯塔S在
A.北偏东75° C.北偏东75°或南偏东15°
(2)如图,甲船在A处,乙船在A处的南偏东45°方向,距A有9海里 的B处,并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 船沿南偏东θ 度的方向,并以28海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恰能在 C处追上乙船.问用多少小时追上乙船,并求sinθ 的值.(结果保 留根号,无需求近似值)
CD =2x, sin 30 CD x = . sin 40 sin 4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知
AB2=AC2+BC2-2AC·BC·cos∠ACB.
所以10002=4x2+
x2 4x 2 cos50°, - 2 sin 40 sin 40
所以x=1000·sin40°≈643(m). 即山高约为643m.
处,两船相距a n mile,乙船向正北方向行驶.若甲船的速度是
乙船速度的
3 倍,问甲船应沿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追上乙
船?相遇时乙船行驶多少n mile?
【解析】如图所示,设两船在C处相遇,
并设∠CAB=θ,乙船行驶距离BC为x n mile,则AC= 3 x,
由正弦定理得sinθ= BCsin 120 = 1 ,
在△ABC中,
AC2 AB2 BC2 3 由余弦定理得cos∠BAC= = . 2ACAB 2
所以∠BAC=30°,又因为B位于A南偏东60°,
60°+30°+90°=180°,所以点D位于A的正北方向,
又因为∠ADC=45°,
所以台风移动的方向为北偏西45°.
【补偿训练】甲船在A处观察到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
【解题探究】1.题(1)画示意图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题(2)中怎样建立tanα ,tanβ 和H间的关系? 【探究提示】1.要注意两次观测点A和B以及水柱底端C在水平 面上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要画一个立体图形. 2.题(2)中通过AB+BD=AD来建立tanα,tanβ和H间的关系.
【自主解答】(1)选A.如图,设水柱高度是hm,水柱底端为C,则
第2课时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高度、角度问题
1.仰角和俯角 如图所示.
2.方向角和方位角 小于90° (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_________ 的水平角,叫方向角.目标方向线方向一般可用“×偏×”多少 度来表示,这里第一个“×”是“北”或“南”,第二个“×” 是“东”或“西”.
28
【延伸探究】题(2)中若乙船向正南方向行驶,速度未知,而甲 船沿南偏东15°的方向行驶恰能与乙船相遇,其他条件不变,试 求乙船的速度.
【解析】设乙船的速度为x海里每小时,用t小时甲船追上乙船, 且在C处相遇(如图所示), 则在△ABC中,AC=28t,BC=xt,∠CAB=30°,∠ABC=135°.
如图所示,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表示北偏东60°、北偏西 南偏西45° 、南偏东20°. 30°、___________
正北 的方向线按_______ 顺时针 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 (2)方位角:从_____
水平角.
3.视角 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如图所示,视 角60°指的是观察该物体上下两端点时,视线的张角.
在△ABC中,∠BAC=60°,AC=h,AB=100,BC= 3 h,
根据余弦定理得,
( 3 h)2=h2+1002-2·h·100·cos60°, 即h2+50h-5000=0,解得h=50, 故水柱的高度是50m.
(2)由 AB= H ,BD= h ,AD= H 及AB+BD=AD,
tan tan tan
3
200-x= 200 3 , 所以x= 400 , 故选A.
3 3
3
类型二
角度问题
【典例2】
(1)一艘客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之
后它以每小时32海里的速度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
10:00到达B处,此时测得船与灯塔S相距8 B处的( ) B.南偏东15° D.以上方位都不对
(2)特征:
①底部可到达,此类问题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
②底部不可到达,但仍在同一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此类问题中
两次观测点和所测垂线段的垂足在同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一直 向“目标物”前进. ③底部不可到达,且涉及与地面垂直的平面.此类问题中观测者 两次观测点所在直线不经过“目标物”.
【微思考】 为了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所构造的三角形,其所在平面与地面 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为了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所构造的三角形,其所在平面与 地面垂直.
由正弦定理得 即
AC BC , sinABC sinCAB
28t xt , sin 135 sin 30 sin 135
所以x= 28 sin 30 .
28 2 2 1 2 14 2 (海里每小时).

答:乙船的速度为14 2 海里每小时.
【方法技巧】测量角度问题的基本思路 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 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 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