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小故事

世说新语小故事

世说新语小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匈奴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要死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匈奴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取代朋友的性命。”匈奴听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论文题目: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学生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 专业班级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摘要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有着甚至成年人都不一定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卓越才能,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备受人们的推崇,称之为“天才”。这种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观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并争相效仿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行为在当时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时过境迁,古人的这些行为,未必值得今人效仿,其中的利弊,我们应当区分开来,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 关键字早慧、童心、天性 翻阅《世说新语》一书后,我发现在《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描述儿童的故事,并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个天才儿童,言行举止上透露出其与年龄不相适应的聪慧,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成熟与看破红尘的睿智,却独独少了一份儿童本该有的天真与活泼。在这些早慧的儿童中,有懂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恪守孝道的范宣;有思维敏捷,善于应对的钟毓、钟会兄弟,在偷酒这种无礼行为被父亲发现后,他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解;有少年语言思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面对高高在上且威严的魏文帝的询问,钟毓、钟会兄弟再一次做了一番巧妙的辩解;有儿童通识大义,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话来。这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超凡的智慧,得到人们的赞赏。今时不同往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早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具有着甚至高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尚品质和一套成熟甚至完善的行为准则,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聚集了成年人身上的优点,却不见有儿童的天真活泼与纯情浪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当王戎长到七岁时,王戎和一众小伙伴出去打闹游玩。这一群小孩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树上挂满了李子,多的都快要把树枝给折断了,其余的小孩都乐颠颠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岿然不动。有人就问他了:“哎,小孩,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王戎一本正经的答道:“这颗李子树就在路边,还挂满了李子,这一定是一颗苦李树。”于是故事便在众人一边嚼着苦李曰“然”一边对王戎发出阵阵的赞许声中结束了。当我读完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故事幽默有趣,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的聪慧所深深折服,让我惊叹的是:一个懵懂的少年竟然会有如此强的逻辑思维与辨别能力。但我不知道他的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是良好的家庭教养还是社会的习性熏陶,抑或者是他真的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超凡本领使可以他如鹤立鸡群般“鄙视”一切同龄儿童,为他们争先恐后抢夺李子的行为感到可笑。但故事中的人物远非王戎一个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还有一群“幼稚”的小孩,当这些小孩发现道路旁有一颗挂满李子的李子树时,这可乐坏了这些小孩,一个一个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李子树下,急切的摘下李子并想要迅速放到嘴巴里咀嚼一番,直到咬破李子后才大呼上当:这李子太酸了,怪不得这颗李子树结了这么多李子也没有人来摘。于是一群小孩在一番探索后发现了事实的真相:这是一颗苦李树。就这样一颗苦李树给“幼稚的”小孩们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让这些小孩学得了一些知识和道理:路边挂满果实的果树未必可以让我们饱餐一顿,或许它会让我们吃一些苦头。作者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叙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无论是王戎还是那些懵懵懂懂显得幼稚的小孩,没有谁是可以让人们(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可以嘲笑一番的。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应该是路人,路人充当了一个社会评论家的角色,对于王戎的言行他信服地曰“然”,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像王戎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是受到普遍推崇的,家长们渴望能够教育出像王戎这样的聪慧的孩子,国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像王戎一样高素

《世说新语》资料整理

(一) 【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②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③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④仆:我,谦称。 ⑤先君,死去的祖先。 ⑥乃通:才(予以)通报。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必须是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内外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是世交了。”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惊奇赞叹。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二) 【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注释】 ①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大人:对父亲的敬称。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 株连。 【译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_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五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_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五篇《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 人小说集。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 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 文字都没写。平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 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 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 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 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 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 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 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 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 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世说新语经典故事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3、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6、郗公吐饭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8、周镇船漏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9、老翁可念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10、范宣受绢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11、不忘根本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50)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4.《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世说新语小故事

“王石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互不示弱。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资助王恺。他曾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与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葳蕤,相映成趣,少有可与之媲比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自鸣得意,谁知石崇看后,就用铁如意敲它,应手而碎。王恺既惋惜,又觉得石崇在妒忌他,一时声色俱厉。 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叫下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尽数取出,不乏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且光彩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启示:目光短视、敝帚自珍者,必须打破。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绰,为什么不呢?” 不一会儿,强盗尾随而至,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担虑这一点。现在已经答允了他,又怎可出尔反尔,抛下他置之不管呢?” 启示:不要轻易许诺;既已许诺,就要善始善终。 “郗太傅招婿” 郗太傅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书信,打算在王家子弟当中挑一个做女婿。王丞相对信使说:“你到东厢房随便挑选吧!” 信使回去禀报郗太傅:“王家的小伙子都不错。只是一听说您来招女婿,就都拘谨起来,惟独有一个袒露肚皮躺在床上,没听到似的。” 郗太傅捋着胡须说:“这个人才是我的贤婿啊!”于是又派人去探访,得知是王羲之,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启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保持自己本色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雪夜访戴”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夜忽然下起大雪,他睡醒过来,踱步出屋,酌酒赏雪,情不自禁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触景生情,他想起了住在百里之外的剡县的戴逵,于是当夜乘小船溯江而上,次日天亮才到了戴逵家门,但他并没进门,而是折船返回。 同行的人十分纳闷,就问他,王徽之坦然地说:“我原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尽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启示: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要适可而止,但求尽兴。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成语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 1、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到座上有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本当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王恭没有答话。王大走后,王恭立 刻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了过去。王恭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 大听说了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本来认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索取的。”王恭 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不备多余的东西。” 2、小时了了: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 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要才智超群、有清高的名声或是中表亲戚,守门人才肯通报。孔文 举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进去入座。李元礼问道:“您 跟我是什么亲戚啊?”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是有友好往来的。”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感到惊奇。太中 大夫陈韪后来也到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 后未必也很好。”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大为狼狈。 3、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 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 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垫席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显赫人物由门外经过,管宁读书依旧,华歆则丢开书本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断垫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您 不是我志趣相投的朋友。” 4、覆巢之下无完卵: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 只有九岁,小的只有八岁,两人依旧在做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儿惊惧的神色。孔融对派 来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本人身上,两个孩子不知能否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对 父亲说:“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窝中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也被拘捕了。 5、望梅止渴:魏武帝行军时,错过了水源,军队全都口渴难忍,于是他传令说:“前面有 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都流出口水来,就是靠 了这一招才能走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楚囚相对:过江避难的官员,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经常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 地上饮酒会宴。周侯在席间叹息说:“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在 座的人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只有王丞相突然变了脸色说:“大家正当同心协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地区,哪至于像亡国囚徒似的相对哭泣呢!” 另外有“皮里阳秋”“支遁买山”“期期艾艾”“鹤立鸡群”等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杨氏之子》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它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彩小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分开来看,处处闪耀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合起来看,又是一幅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真实图景,呈现出人生百态,世事沧桑。特挑选几则请同学们细细品读。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三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参看《德行》第6则注①。期:约定时间。日中:日到中天;中午。 ②委:抛弃。

③引:招引;拉。 四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shèng轩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五 阮光禄在剡(shàn),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完整版)《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

魏晋六朝时期,女性审美意识的复苏,使其对异性的美貌、举止、气质、才行的欣赏和追求。《世说新语·妍媸迥殊》中,讲述了美男潘安和丑男左思的不同命运: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再如《世说新语·看杀卫玠》中,人们久仰卫玠的大名,当卫玠出门时,围观他的人像一堵墙,致使卫玠体力不支病倒死去,可见魏晋时期女性审美求美之疯狂。《世说新语·韩寿娶妻》中,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韩寿如此貌美,致使贾充之女寄情吟咏,最终嫁给韩寿。而《世说新语·李势之妹》中,魏晋女性的唯美情怀,竟然使善妒的南康长公主“化干戈为玉帛”,在李势女“姿貌端丽、神色闲正”的气韵神情之美面前,由利刃相加骤变为对美的拥抱和友善。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对美的无限崇尚。 (二)女性风雅睿智 中国女性本身的从属地位决定女性很难获得良好的封建教育,而且久经礼教束缚,女性自然形成卑下柔顺的性格,大多具有传统的依附心理。因此在国家动乱、家道衰败之时,便会落得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境地。然而魏晋时期的女性却一改以往娇柔、懦弱的姿态,展现出镇定自若、逢危解难的大无畏精神,她们遇事睿智沉稳、风雅卓群,丝毫不逊于男性,甚至长与男性。 《世说新语·贤媛篇》中,许允在妻子的指导下,先是解除了仕途中的一大危机,后其妻早预见到丈夫会出事,又教导儿子避祸策略,使许家不致彻灭,显示出了她见识卓越、才智过人,善于辨析、判断,深明事理,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世说新语·玉台获赦》中,庾玉台,希之弟也。希诛,将戮玉台。玉台子妇,宣武弟桓豁女也,徒跣求进。阍禁不内。女厉声曰:“是何小人!我伯父门,不听我前?”因突入,号泣请曰:“庾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宣武笑曰:“婿故自急。”遂原玉台一门。庾玉台子妇一语救全家,足见其遇事极为机智,有着超强的应变能力。再如《世说新语·李重自杀》中,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王夷甫。孙秀初欲立威权,咸云:“乐令民望,不可杀,减李重者又不足杀。”遂逼重自裁。初,重在家,有人走从门入,出髻中疏示重,重看之色动。入内示其女,女直叫“绝”。了其意,出则自裁。此女甚高明,重每咨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上层魏晋女性在知识和思想方面已经不甘被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她们试图理解向来只允许男性活动的政治领域,甚至一些见解、应变之道更胜于男子。又如《世说新语·贤媛篇》中的两位为女儿婚事计之深远的母亲:王浑妻钟氏和赵母。钟氏选婿,在群小混杂之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00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00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00字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导读:[自读导言] 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解说:本文的三则短文故事性均强,应指导学生充分借助注解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各则的特点。第一则着重表现孔融小时的聪明机智,第二则含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第三则着重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这些,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品析、领悟。当然,积累文言字句,积淀文化内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根本任务,故无论哪篇课文,均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句。) [自读程序] 一、引读: 1.设计导语引入新课。 2.简介《世说新语》和其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作注。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

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涎生活和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二、试读:让学生对照注解先试着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指名分别朗读这三则故事,师生共同评述朗读情况。 三、疑读: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每则提出2—3个问题。 四、对读:一个试着读出译文,一个读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完课文。 五、悟读:要求边读边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并指名分别说出,集体订正。 六、点读:师生边朗读边评点。方法如下: 第一则:学生齐读一句,教师对内容、写法或词句的含义、作用进行评点,如:“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评点:为写孔融拜访作铺垫。)再如:“韪大踧踖。”(评点:写出陈韪十分尴尬、局促不安的神态。) 第二则:女生齐读一句,男生评点一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世说新语》及翻译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辄:立即;就。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②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⑤。” 【注释】 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

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钟繇(yáo):任相国职。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⑤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韵。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①。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②。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①“钟毓”句:这一则故事与本篇第4 则孔文举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传闻各异。因:于是;就。 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 【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

《世说新语》 的“ 神童”

2007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7 总第86期The Journal of M ing2Q ing Ficti on Studies General,NO,86《世说新语》的“神童” ?王同书? 摘 要 分类论述《世说新语》中有关神童的记载并探索其成因与培育途径,为今天优生优育作借鉴。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神童 成因 培育途径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想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优质人才的涌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从小就表现出才质兼美的人尤其为社会和家庭所重视和瞩目,他们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神童”。早生于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神童的故事,研究他们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今天大谈特谈“神童”和“早慧”的人们来说,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十分饶有兴味。 一、“神童”神在哪里? 《世说》除了在《夙惠》篇中几乎专章论述“神童”以外,还在其他的篇章中也记载了不少,共有20多位,如何晏、王戎、张玄,陈元方、陈季方等,各有各的“神”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智商超群 智商超群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耳聪目明,有惊人的记忆力。《夙惠》第一篇就记载了陈元方和陈季方兄弟俩的事。他们是东汉名士陈仲弓的儿子,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陈仲弓安排小兄弟烧饭,自己? ? 2 8 9

与客人议论,可是到了开饭时间,饭还没有烧好,陈仲弓便问兄弟俩饭怎么还没蒸好,兄弟俩便跪下说:“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陈仲弓又问道:那么你们记住了什么呢?兄弟俩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开了,互相穿插补充,将客人与父亲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复述了出来,真可以说是过耳不忘了。类似的还有张玄之和顾敷。一个是顾和的孙子,一个是外孙,年龄都只有七岁,一同住在顾和处。顾和常常同当时名士清淡,他们俩便在旁边玩耍,好像一点没有注意大人谈话,但是等晚上客人一走,他们俩就在灯下模仿复述客主双方的言论,丝毫没有遗漏的地方,令人称奇。 神童智商高的另一表现是有过人的判断力、洞察力。如王戎小时候同一群小孩游戏,有个小孩发现路边有株李树,上面有许多李子,于是大家争着爬上树去摘,只有王戎一人没有动弹,有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那李子肯定是苦的,因为它长在路边,如果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了。采下李子的小孩一尝果然是苦的,根本就不能吃(《雅量》4)。再如孔融的两个儿子更是识见惊人,甚至超过他们的父亲———小时候也有“神童”之称的孔融: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5) 对政敌斩草除根是曹操一向的方针,从来不曾心慈手软过,而且孔融名声太大,又不肯向他低头,屡次在大庭广众下出他的洋相,曹操不杀他难以服众,必杀一儆百以镇住时局和舆论,不管怎样,孔融绝无活命之理,他的两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如果留下更是心腹大患。可悲的是孔融对曹操的认识和对祸患的预见,还不如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样著名的论断竟出于八九岁小儿之口,从此成为千古名言,小儿真神哉! (二)极富同情心和爱心 《世说》记神童另一神的地方是都非常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并勇 ? ? 9 2 9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

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

世说新语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泰山桂树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3、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

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王祥事母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6、郗公吐饭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世说新语文言文。

1.1 陈仲举上班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pei,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xi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lǘ,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解】 辔:车前横杠子。 白:说也,下对上说为白,表白,地位不对称呀。 式:通“轼”,也是车前扶手,人立车中,俯凭车轼表示尊重。 闾:巷子口。 商容:商末殷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说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逃入太行山隐居。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大意】 陈仲举东汉大官,官至太傅,皇帝的师傅。行为规范那是当代楷模,当了官后,更是有澄清天下之志。上班第一天,不去办公室,而是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徐孺子,可谓是干事业,礼贤下士,一分钟也等不及了。 1.2 郭林宗求学 【原文】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è;诣yi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bēi,澄dèng 之不清,扰之不浊zhuó,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注解】 轨:车辙。 鸾:鸾铃。 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鸾铃悬于轭下,马动则鸾鸣,鸾铃不停地响,是说马不歇足。 弥:满,整个儿。日久弥新; 信:再宿曰信,两天,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陂:池塘。 澄:做动词念dèng,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澄清。 【大意】 郭林宗东汉名士呀,拜访袁奉高,袁阆lang,一会儿就走了,但拜访黄叔度,逗留了好几天,非常认真。黄叔度这个人太厉害了。 1.3 李元礼的架子 【原文】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注解】 名教:有名的礼教,当时指的就是儒家典范。

19 《世说新语》二则

19 《世说新语》二则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期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尊君在不(fǒu) 2 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就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说》,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请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教师教读《期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学生齐读。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点拨明确】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丢下,抛弃。 (3)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二)内容探究 齐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点拨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明确】不守信用、没有礼貌、暴躁、易怒的人。 3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这个问题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和有涵养吗? (三)诵读练习 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 投影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