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风骨”

浅论“风骨”
浅论“风骨”

浅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创作问题的文学理论杰作,《风骨》是《文心雕龙》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作论中的第三篇,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美学要求,推动了中国文创作的发展。然而“风骨”的涵义众

说风云,莫衷一是。本文在列述前人众多观点的基础上,从《风骨》的文本本身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风;骨;风骨;文学创作启示;为人品质

东晋、南朝,先是人物评价中较多运用风骨这一概念,稍后影响及于书画评论和文学评论。在刘勰之前,少数文学评论中已出现风骨论,但比较零碎,《文心雕龙风骨》篇首次对文学风骨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概括,成为《文心雕龙》全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代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风骨”种种之说法

在文学上,关于“风骨”的释义基本分成几个派别。一派学者根据《风骨》篇的一些语句作解释,认为“风”是作品意气骏爽的表现,是抒情鲜明,属于情感内容方面; “骨”是作品结言端直的表现,是文辞精炼有力,属于形式方面。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龙学家黄侃,提出“风骨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权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

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风骨也。”(《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风骨”是假借于物的比喻,“风”即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内容—“文意”,“骨”即是文辞。著名龙学家范文澜也是这一说法的忠实的维护者。他在《文心雕龙注》中写道:“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祥矣”。另一派认为该解释不准确,他们认为“风”指作品的情志,“骨”指作品的思想、义理。他们解释“风”的含义与前一派有些接近,对“骨”的解释则与前一派完全不同。他们主要依据刘勰在《体性》篇中“赞”说过的“辞为肌肤,志实骨髓”,在《附会》篇中说过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认为“骨”是志和事义,不属于语言文辞,而属于作品内容。赵仲邑主张这种说法。前一派的解释是符合《风骨》的有关词句的,后一派研究者坚决加以否定,从书中其他篇中找依据,对“骨”的含义另作解释。

二、“风骨”内涵探究

本文认为“风骨”内涵应从《风骨》篇的原文出发,从原文的词句着眼,还原刘勰所谓之“风骨”、写此篇的意图,不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

篇首道:“《诗》总六义,凤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志符契也。”“风”是六一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化感”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包括情感方面的和理论说服性方面的。“志气之符契”指出“风”应与作者的情志气质相合。开篇就说明了风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连的。接着又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

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进一步将说明风与情志的内在关系,风是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有了真挚的情感,才能使文章具有风貌。而不是前人所说得“风”即是“文意”、作者的情感。就像文章用了“情含之风”如“形之包”的比喻,“气”不是形体的本身,而是体现形体有无生命力、生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人要有气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同样“风”只是体现文章情感表达效果的因素,而不是直接指文章的情感,文章有了感染力、情感的真挚真切表达,才能打动读者。刘勰又提出“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显”是显豁,情感表达得要鲜明、爽朗,如果文章的情感晦涩难懂、不明晰,就没有打动读者的感染力了,就没有“风”了。可见,“风”乃是文章情志表达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因素。

关于“骨”,刘勰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指出“骨”是与文辞有联系的。接着又说“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也同样用了比喻,文辞的需要骨力,犹如人体的需要骨骼。骨骼不是指形体本身,而是指使躯体挺拔的骨架子,是人得以站立行走等一切行动的重要条件;同样骨力不是指文辞,而是指文章恰当的遣词造句、精炼的文辞使文章所具有的“端直”之力。可见,“骨”是对文章遣词造句所致效果的评定,要求文章用词必精。

本文,对“风”、“骨”的解释是从文章的作用与影响方面来讲的,即是文章表现得怎么样而不是文章怎样写的,得出“风”

“骨”不是单纯地就指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辞,而是情感表达、遣词造句所达到的效果。,“风”是对“情”提出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辞”提出的美学要求,而“风”与“骨”合起来就是对文章作品整体提出的美学规范

二、文学创作与为人的启示

刘勰道“结言端直,则风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如前文所提到的,文的骨是对“辞”美学要求,“风”是对“情”的美学要求,而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文章具有风骨、美学价值。如果在文辞上“丰藻克赡”,而在思想情感上“思不环周,索寞乏气”,文章只有华丽的文采而没有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内容,文章就“振彩失鲜,负声无力”。这就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及写作中,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思想情感,着力锻炼写作才情,力求做到写的文章思想有足够深度,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反对“为文造情,采滥忽真”。而在文辞表达上就要求我们语言要犀利苍劲,简洁明了,防止杂乱无章,也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文章才具有感染力,才显得浑然一体,具有浩然苍劲的大气,也就是具有“风骨”美感。

读了《文心雕龙?风骨》篇之后,给笔者启发最大的是文中对作者的要求,笔者认为这种要求上升到了人格品质的高度,要求人的品质要具有“风骨”美,这种“风骨”美恰是文章“风骨”美的源泉。刘勰引用曹丕的话来说明作者的气质对文章气质、风骨的巨大影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

可力强而致”。而这种气质的获得,笔者认为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只有充分的对生活进行了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万象百态,也只有理解了生活中的万象百态,才能拥有包揽万象的胸怀。而对人生的体悟是对理解万象百态的升华。在感悟进程中,要培养自己和善、和美的心态。当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我们的气质才能一点点的积累起来。而这种气质正是作者作文时所必需的,而且只有作者具有了这种气质,才能写出蕴藉“风骨”美的文章。

参考文献:《文心雕龙译注》王运熙周锋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文心雕龙译注》赵仲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2:259.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人;风骨 [论文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 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以点盖面。要想全面深入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 相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 对于“风骨”一词,仅从字面去分析,其实是较容易理解的。按《辞海》解释:“风骨,品格,骨气。《南史·宋武帝纪》:‘风骨奇伟。’《新唐书·赵彦昭传》:‘少豪迈,风骨秀爽。’”当然,这也只解释了“风骨”的表面意义。若仅以此意义来诠释中国文人之风骨,则未免流于肤浅了。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文学作品之“风骨”谈起。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此句如何理解呢?宗白华先生解释说: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文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有学者认为“刘勰论‘风骨’是从儒家传统的 ‘风教’思想出发的,就是要求文章起一种鼓动、讽谏、教化的作用”。即如文章开头所说“斯乃化感之本源”。有了风骨,文章就有了感化的力量。也就是说,文章之“风”,侧重于情,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文章之“骨”,侧重于理,来自作者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 通过以上之分析,我们对“风骨”一词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了。那么,再通过文艺审美之“风骨”来论述中国传统

诗人、词人、文人的雅号

诗人、词人的雅号 1、诗仙——李白: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词彩绚丽,语言清新,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其诗思想深厚,境界广阔,称为“诗圣”。 3、诗魔——白居易 :自己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所以人称“诗魔”; 4、诗佛——王维:其人宗教倾向,诗中佛禅意味,称为诗佛; 5、诗鬼——李贺: 其诗驰骋想象,神话传说,称为“诗鬼”; 6、诗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7、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自然奔放,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 8、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 9、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0、诗囚——孟郊: 其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称之为“诗囚”; 11、诗奴——贾岛:作诗为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2、诗神——苏轼: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独树豪放词风,名字都被唐诗人占据,留下个诗神更传神。 14、韦庄——秦妇吟秀才。 15、王绩——斗酒学士。 16、王昌龄——诗家夫子。 17、刘长卿——五言长城。 二、部分诗人雅号汇总: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后来封为陈王,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曹植确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九十多首,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慷慨悲壮的情怀,爽朗劲健的形象,凝炼秀美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了“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和赋也写得很好,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

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 (诗词班[上课讲稿])

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诗词班[上课讲稿]) 通常我们读到一首好诗都会说:这首诗很好,有风骨,有情趣,格调高雅 ......,但何谓诗的风骨与格调呢?所谓诗的风骨就是诗人的风骨与作品的格调. 其实诗的风骨与格调具体反应在诗的"气""势""韵""味"四种可感而不触的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层面上. 风,即风怀之意,格,即是骨格文辞.他有俊爽朗健者,有忧柔淡雅者,并非专指一格也.他有优卑之分,高下之分......因人因材而异. 我们来看看<落花诗>大宋和小宋的两联:大宋的:"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倒地香."小宋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落花写活了,写全了,既写了花之将落,也写了已落成泥,落之过程.风骨显露,格调高雅,活灵活现,用事有来处,且精确非常 .咏落花而不言落,亦不言花,只将美女喩之,高手也.((说明:汉皋佩冷:汉郑交甫,出游于江汉之湄,逢二女,见面悦之,交甫不知其为神人也.对其仆说:"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玉佩交与甫,交甫悦而受佩,怀揣于当心中,趋去数十步,视玉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而不见,白居易诗云: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 金谷楼句指西晋绿珠堕楼报石崇的故事.杜牧诗云:落花尤似堕楼人. 半面妆,写南史梁元帝妃子徐氏无容质,不见礼.以元帝少一目,(独眼龙)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 回风舞,出自李贺诗:花台

将暮春辞去,落花犹作回风舞.大宋北宋人,名宋庠,小宋名宋祁,上面诗句是他们兄弟还是布衣时所作.))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首联以登楼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波澜壮阔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已老病无依,末联北望秦陇乃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忧患相联系,把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意境雄大浑厚,情调悲壮,风骨格调尽露也.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表露了急于求荐的迫切心情,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頴,艺术上颇具特色,格调高雅 . 又再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诗上半首言将士们英勇卫国,视死如归,下半首用"可怜"二字宕开,揭示作诗旨意,明显对统治者长期征战不息,不惜民命的控诉.表达了对死亡之将士及其妻子的同情.其意境高雅,且又蒙茏曲折,妙到好处,令人读来韵味无穷. 上面这些是大概之论述.下面我们来谈谈"气势韵味".先说"气".所谓"气"指诗之气格风骨.她有高雅雄浑之分,有清有浊之别,有短有长,有扬有抑,有蓄有发之势.只能用心去体

描写植物的一段话

描写植物的一段话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植物的一段话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赞美小草时写的,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即使是大树,被砍掉了以后就很难在生长出来,给人一片惬意的绿荫了,虽说小草不能够给人一片绿荫,但至少它也可以给你惬意的感受。 2、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冰雪汇成小溪,哗啦啦的流淌,“小精灵”——柳树,也开始苏醒了。他伸拉个长长的懒腰,甩啦甩他那绿油油的辫子,每根辫子上都扎着十几根发卡,这样,小精灵就显的更美了 3、春天的时候,香樟树的叶子变得碧绿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色巨伞。从近处看,它又像一个战士,站在那里守着,还有小鸟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 4、春天,蒙蒙的细雨洒落大地,花儿都陆续的开放,黄的,紫的,红的,粉的,那棵棵小草也发绿了。松树的松针发芽了,开始只有一点点,呈黄绿色;变长了,变绿了;变坚硬了,那松针也变成了深绿色。松树的花也开始发芽了,芽儿一次次的慢慢的露出头来,芽儿长出来了,芽儿也由芽儿变成了花苞,花开了:有黄的,紫的。 5、这就是一年四季的香樟树。春天,香樟树上边鸟儿成群;夏

天,香樟树枝繁叶茂;秋天,香樟树下到处金黄;冬天,香樟树依然翠绿无比。 6、花瓣微微下卷,层层叠叠,在艳阳的照耀下,花瓣犹如涂上了一层明油,光泽而油亮,一株株月季昂首挺胸,好似打了胜仗的将军。叶子是手掌形的,翠色欲滴,叶缘带着一排小齿轮。春天,是月季花竞相开放的季节,花儿鲜红似火,橙黄如金,洁白胜雪……显出勃勃生机。 7、一阵风刮来,桂花纷纷地飘落下来,站在桂花树下的我,如同仙女一般,在这满天飞舞的桂花下,心中默默地跳起了舞,不久,风停了,桂花已落了一地,满地的桂花,让人都不忍心踩在下面。 8、寒梅的花朵有五个蜜桃形状的花瓣,中间是几根细细的花蕊。整个花朵是蜡黄色的,只有花蕊的头上顶着红色的花粉,经风霜扑打,均匀地落在四周的花瓣里,论模样,寒梅花并不出众,它既没有兰草那纤秀的株体,更没有玫瑰娇艳的花朵,也没有桂花浓郁的芳香,它以平平的花色,幽甜的花香,为人类增添欢乐。 9、在许许多多的花草中,我最喜欢的花是茉莉花。虽然茉莉花外表平凡,但对我而言,茉莉花却非常美丽。几片白色的花瓣,一根绿色的花茎,使茉莉花显得端庄、优雅。 10、大朵菊黄色的菊花是龙须菊,它的花瓣嫩黄嫩黄的,边稍带着点卷儿,仿佛是理发师烫过的头发一样。还有盆球菊,它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黄色,另一种是白色的,黄色的菊花,朵朵花儿就像毛茸茸的鸡娃娃。白色菊花像一层层冰霜。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08:08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章诗词中端直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嶒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风骨傲然、风骨遒劲、风骨神韵,等等。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和具象,表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节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 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果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刚直不阿的风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愤世嫉俗的风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诸葛亮谦卑淡泊的风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是王羲之的旷达疏朗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忧国忧民的风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洒脱傲岸的风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苏轼清俊高洁的风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孤愤悲绝的风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英武豪迈的风骨;那么,屈原投江是一种赤诚摅忠的气节,荆轲使秦是一种慷慨悲壮的气节,苏武牧羊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气节,岳飞抗金是一种雪耻报国的气节,方孝孺拒降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气节,文天祥赴难是一种凛然不屈的气节,史可法守城是一种刚烈悲慨的气节,谭嗣同就义是一种守志成仁的气节。由此可见,风骨与气节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状貌。假如一定要区分出风骨和气节两者之间的差别,一般而言,风骨更侧重于古代文人精神内涵的纯正雅致,而气节则更注重于古代文人行为表现的浩然峻烈,简言之,风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阐发弘扬,如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人风骨的优秀范本,始终濡染和感召着后人;气节则追求报国主张的实施践行,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秉承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人气节的典型代表,一直砥砺和激发着来者。 文人风骨作为一种卓尔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因子和民族情结的重要载体。将“风骨”一词分解开来就是风度和骨气,其中风度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对天下为公的坚守。古代文人风骨,绝不是专制的强迫和皇权的驱使,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涵育和自我观念的塑造;绝不是高傲的士大夫派头和潇洒的绅士风度,而是一种魂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情牵黎民的使命驱策;绝不是学识的展示和才华的表达,而是一种开阔格局的彰显与阔达襟怀的袒露;绝不是官阶的招摇和爵位的炫耀,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外化和内在品质的溢出。文人气节作为超凡脱俗的价值标准,“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态度和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朱自清语),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把“气节”拆分开来就是志气和节操,其中志气植根于宏大抱负和坚定信念,节操发轫于中华传统价值取

浅谈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

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一、“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中说:“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指出了曹丕诗歌低徊婉转的风格。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本文就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与分享。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1、到秋天,深红的柿子,像一树火焰,让您惊叹。 2、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脱光了叶的枝条,在冷风里摇荡。 3、柳梢有气无力地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 4、六月的森林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灿烂得像撒满了宝石,铺上了锦缎。 5、落尽了叶的杨树、榆树、槐树,向灰沉沉的苍穹伸张着炭条似的枝杈。 6、每棵柿树都燃烧着一团热情的火焰,向人们炫耀着一张张橘红色的丰收喜报。 7、那斑驳的树影清晰地投在小路上,好似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剪纸画。 8、那密实实、郁葱葱的叶子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了架,有的紫红色,有的青绿色,像玛瑙,似翡翠。 9、那石榴个个都长得裂开了缝,露出像牙齿似的石榴籽,顶端几片叶子全拢在一起,像蝴蝶结似的,使它更加美丽。 10、那种叫“水晶”的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就是用水晶与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11、葡萄园内碧云层叠,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如堆堆翡翠珠,每一颗葡萄都像一颗又大又光泽的“猫儿眼”,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12、瞧,那边飘然落下了一片片树叶,那落叶有着夕阳般的金色,金色里夹杂着淡淡的橘红,仿佛夕阳的余辉,染红了整个小树林。迎着起舞的落叶,我连忙伸手接住了一片。啊,好美的一片秋叶呀!轻轻的,薄薄的,穿着彩色的花衣,在夕阳的辉映下,还发着金光呢! 13、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样。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正如小草,随时可能被无情的大火所烧焦,但烧焦了却不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新的生命的重新开始!无情的大火好像人生命中的坎坷,它或许就是疾病或许就是痛心彻肺的教训!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更加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生命的长河中,往往会有许多事就是您努力后仍旧不能改变的,但您曾经为它而努力,最后,您依旧可以自豪的告诉人们“我就是成功的”! 14、熟透了的石榴,有时会炸开了皮,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15、树林醒来了,在晨风中梳理了头发,又忙着往脸上擦抹着玫瑰红的朝霞。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就是描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我读懂了生命的宝贵,也教我读懂了生命的顽强! 17、樱桃花如白云般一笼笼地罩住了寨子。

魏晋风骨——千古风流人物永不朽

魏晋风骨——千古风流人物永不朽 魏晋是一个是一个特例独行的时代,是一个真性情的时代,是一个真正文人的时代。魏晋犹如一颗明珠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它或许没有唐朝耀眼明亮,但是它是历史长河中最独特的一颗,散发着奇特的动人心魄的光芒。如果说,唐朝是天空中的天狼星,那么魏晋无疑就是紫微星,各具各的风采。魏晋的格调既是玄远清淡又是慷慨激昂的。魏晋和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旋律在舞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魏晋时清淡的,社会名士流行着玄谈之风,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魏晋是慷慨激昂的,嵇康在临死前当着三千太学生的面演奏了《广陵散》深深地折服了世人的心,嵇康的气度、胆识、优雅绝不会被历史所埋没。即使过了两千年,嵇康还是被人所缅怀。在当时的刑场上,嵇康顾日视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从此绝矣”随后慷慨赴死。试问当今天下能有几人做到。 魏晋是一个人最真实个性最张扬的时代。每位名士都是那样的真性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醉就醉。每当想到魏晋,我就热血沸腾。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魏晋风骨,风流天下”。魏晋首先是个文人的时代。上官紫薇说“文坛浊酒,一半被李白喝进诗里,另一半让魏晋文人就着寒食散干了,些许化作率性癫狂,余下的遁入愁肠”。余秋雨先生曾说:“这

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而对于魏晋的才子,他曾语:“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去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是的,魏晋的才子与中国历史上的才子有着迥然的不同,他们率性自然,任性而为,活的真实,活的绚烂! 这个时代太特立独行,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他们都用他们特立的姿态来面对世人,让中国的历史因为他的存在而绚丽多姿! 一个真正乱世里文人的风情,用一曲悲殇理清他们应有的率性癫狂,在拈花微蹙间沉香的浓韵遁入愁肠,演绎了千年前那场狂傲的潇洒,它就是魏晋——一个中国历史上让文人真正活出了样子的年代!一个离经叛道的年代!它太独特,独特到悲伤独酌也能与洒脱随心诗意的结合;它太放肆,放肆到生命抵不上真正的信仰;它也太真实,真实到可以听到人性的呐喊。。。 在那个旖旎迷乱的年代,我疯狂的爱上了它的独特,也爱上了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文人,它像罂粟花一样让我一旦接触它,就与它结下了一种难解的情结,融在了我骨子里,时而淡如水,时而掠起阵阵的心悸! 一篇《滕王阁序》让我知道了一个驾马效穷途而哭的人,他便是阮籍。他是魏晋时代当之无愧的狂士,有人曾经评论说他“痴到无望才是狂”在那样一个离乱纷纷的年代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除了寄予于杯酒消愁的情殇里,便是退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 1、到秋天,深红的柿子,像一树火焰,让你惊叹。 2、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脱光了叶的枝条,在冷风里摇荡。 3、柳梢有气无力地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 4、六月的森林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灿烂得像撒满了宝石,铺上了锦缎。 5、落尽了叶的杨树、榆树、槐树,向灰沉沉的苍穹伸张着炭条似的枝杈。 6、每棵柿树都燃烧着一团热情的火焰,向人们炫耀着一张张橘红色的丰收喜报。 7、那斑驳的树影清晰地投在小路上,好似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剪纸画。 8、那密实实、郁葱葱的叶子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了架,有的紫红色,有的青绿色,像玛瑙,似翡翠。 9、那石榴个个都长得裂开了缝,露出像牙齿似的石榴籽,顶端几片叶子全拢在一起,像蝴蝶结似的,使它更加美丽。 10、那种叫“水晶”的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

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11、葡萄园内碧云层叠,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如堆堆翡翠珠,每一颗葡萄都像一颗又大又光泽的“猫儿眼”,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12、瞧,那边飘然落下了一片片树叶,那落叶有着夕阳般的金色,金色里夹杂着淡淡的橘红,仿佛夕阳的余辉,染红了整个小树林。迎着起舞的落叶,我连忙伸手接住了一片。啊,好美的一片秋叶呀!轻轻的,薄薄的,穿着彩色的花衣,在夕阳的辉映下,还发着金光呢! 13、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样。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正如小草,随时可能被无情的大火所烧焦,但烧焦了却不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新的生命的重新开始!无情的大火好像人生命中的坎坷,它或许是疾病或许是痛心彻肺的教训!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更加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生命的长河中,往往会有许多事是你努力后仍旧不能改变的,但你曾经为它而努力,最后,你依旧可以自豪的告诉人们“我是成功的”! 14、熟透了的石榴,有时会炸开了皮,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15、树林醒来了,在晨风中梳理了头发,又忙着往脸上擦抹着玫瑰红的朝霞。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是描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我读懂了生命的宝贵,也教我读懂了生命的顽强!

中国近代史纲要“文人风骨”

文人风骨 历史的风尘可以随着时间的扬沙将人们的记忆掩埋,埋不了的却是阴暗中不断闪烁的英雄光辉。 走过莺歌燕舞,林立高楼;渡过车水马龙,其乐融融。世纪回眸,刀光剑影中,炮火硝烟里。虎兽环伺,列强林立。将士拼杀,身已委顿;智士运筹,心近怠倦;文人呐喊,声却暗哑。 洞开的国门,每日枕着烟枪的国人,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救国之道何在?甲午之败,无异将洋务派之“中体西用”摧毁的干干净净。却有着严复这样的文人,思内索外,做那西学“第一人”埋首西林,立志为国人打开一扇通往西方世界的窗,破除障碍,翻译出《天演论》、《原富》。揭开了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也让人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强大的根源--市场。顶着腐朽体制的压力,锋锐的思想指出了八股之毒,孔学之害。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官本位旧体制无异钳制着人们智体的发展,衰朽之躯,扛着压力亦要保下北大,这座希望学府。让国人“放眼看世界”,启蒙了几代中国人,跳出框架体制,不朽矣。 衰老的帝国咽了气,一战的硝烟揭露的资本主义贪婪丑恶的本质,也让曾渴望在资本主义中寻良药的李大钊颇为失望。十月革命,冲击了世界,也震撼着他,仿佛找到一个信仰的归宿,相信着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当封建军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洪水猛兽加以禁绝,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攻击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积极发表文章,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渴望以此让更多进步人士清醒。他也相信着,革命运动绝不应当只是少数文人的笔墨运动,而应当是街市上、乡村里的群众运动。积极实践,真正深入去了解中国的劳动人民,为他们发声。一生抗争,戳着丑恶军阀的脊梁骨,慷慨赴义。 发声者在继续,斗争者在前行。然,千年之愚人,何异于千载之愚国?关在暗无天日的铁屋子里千年的人啊!有睁眼者,却泪涸;有发声者,却无言。醒来的人怎忍叫醒那酣睡之人?能醒乎?愿醒否?豫山叩首暗门,病夫之谓,不堪入耳,学医、诊治,哪怕有健全之躯,国将何去?一声《呐喊》,摇曳着国人麻木的灵魂;《狂人日记》,摧毁着旧礼教的旗帜。力竭、声嘶,重症需大药。军阀的爪牙,企图钳制着麻木的人们,妄想摧毁了伟大的灵魂。笔墨横转,对当局的字字珠玑,对麻木者的振聋发聩。无数个夜里,伏案桌前,搔首顿足,想刺破的还是这无尽的夜与暗。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疑是鲁迅一生的写照。被叫醒的人们茫然四顾?笔墨春秋,似昭示着文人的羸弱?呐喊、抗争、不屈,当逼至历史的墙角,民族的末路,他们也会拾起暴力的矛,捡起革命的剑,在血与火中洗平。 伤痕可以抚平,英雄不可遗忘。历史泥泞中挣扎的,斗争的,呐喊的,不屈的。唯愿者,强己也;唯系者,国之天下也。 2017.5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B. 松、竹、梅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C. 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 D. 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的关系,从古及今,论述了松竹梅古今不同的文化风骨内涵。 B. 文章在论及松竹梅人格化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时,采用了演绎论证的逻辑论证方法。 C. 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旨在论证古人既欣赏松竹梅的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的品格。 D. 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证明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

建安风骨代表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才招聘中可用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o)?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ya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学以致用:可用在老人活动中心或赠老人对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野田黄雀行二首》曹植 一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摘抄

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摘抄 导读:本文描写植物的优美句子摘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1.我的手指一触那绿叶小草,草就羞愧地并拢了叶,羞愧地垂下了柄,描写植物坚强的句子。 2.含羞草真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3.长长的水草随着流水波动,像风吹麦浪,荡漾起伏。 4.小溪里的水草,被水推着摇着,悠闲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 5.河水浅而澄澈,看得见河底水草的摆动,水草之间,不时有灰黑或微绿的小鱼出没,透出蓬勃的生机。 6.湖面上满铺着一层水浮莲,翡翠色的小圆叶中间开着金光闪闪的小黄花。放眼望去,金光闪烁,仿佛天公特意为装点湖。 7.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吗?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多么重,石块跟石块的中间怎么窄,总是曲曲折折的,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向地面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 8.大风吹,把头摇一摇,风停了,又挺直腰。大雨来,弯着背,雨停了,又挺起背。望着天上的彩虹,眼里迸发出晶莹的露珠。小草,你的生命真顽强。 9.小草在绚丽的鲜花面前显得很单调,在参天的大树脚下又显得

很弱校然而,飓风虽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将鲜花刮得粉碎,却奈何不了扎根大地的小草。 10.你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看见你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你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眼,发出由衷的赞叹。【篇二】 1.你是绿色植物中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你始终保持着强者的不屈姿态。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没能使你有丝毫的屈服。 2.草有着非人能比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一个岩石,还是一块砖头,只要有着那一点点的泥土,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这都是它生长的宝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绿色的铺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美好的环境?又是谁给予给了我们新鲜的空气?是野草。是野草给了我们干净的地球,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去伤害它们。 3.有一首诗叫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进,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共有八句我节选了前四句,后四句的诗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诗写的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后四句却是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4.野草,生命顽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久枯春绿,欣欣向荣,不屈不挠。 5.哪里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装点,在那春暖花开,莺飞草长的季节里,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无任何生机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