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民生之忧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维修行业转型升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创新,推动维修行业转型升级
全力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汽车生活
----全国机动车维修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司司长刘小明
(2014年9月22日)
同志们: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6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召开全国机动车维修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国汽车产业经历近20年快速发展、已进入汽车社会的新形势下,对提高机动车维修业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出的重大部署。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
院十部门《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机动车维修业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的主要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切实推动机动车维修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的汽车生活。

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传堂部长专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机动车维修工作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机动车维修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行业法规标准日趋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汽车维修需求,为汽车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体体现在:
(一)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据统计,自2003年到2013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238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其中小客车(家用汽车)已经突破1亿辆,
城镇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1.4辆增长到21.5辆,全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从18辆跃升到98辆,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

我国汽车维修业也已从单纯的道路运输车辆维修保障行业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民生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4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完成年维修量3.3亿辆次,年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GDP的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业态模式互为补充、服务供给充足、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动车维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品牌、覆盖上万车型的消费需求。

维修业也彻底扭转了过去找关系修车、跑大城市修车的供给短缺状态,改变了过去以手工和简单机械操作为主的修车模式。

机动车维修业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成为汽车后市场的驱动引擎,拉动了汽车配件、保险、职业教育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和进步。

(二)行业法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运输条例》,部颁布实施了《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将维修业发展和监管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从法规层面明确了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求、市场主体的责任义务,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则,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监管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

部高度
重视行业标准化工作,指导全国汽车维修标委会构建了汽车维修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各类国标行标83项,制修订了《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等一系列影响面广、指导性强的标准规范,有力地引导了行业发展方向,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四川、宁波、兰州等省市均出台了机动车维修的地方法规,山东、重庆、天津等多数省市均制定了适应性较强的地方标准。

(三)维修质量管理得到加强。

交通运输部始终高度重视维修质量工作,紧紧围绕车辆行驶安全,建立健全了维修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完善行业准入制度,科学设定许可条件;强化维修作业关键环节控制,实施维修合同管理,进厂、维修过程及出厂“三检”管理,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为确保维修作业流程规范、维修质量达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积极引导社会用车意识从过去的以故障维修为主向现在的“三分修理、七分维护”的科学用车方式转变,有效降低了汽车的故障率。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有效实施各项监管制度,依法严格市场准入,积极开展了质量抽检、联合执法等形式多样的市场监管活动,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责任,连续多年确保全国汽车维修质量稳定并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近年来维修投诉率、返修
率等主要衡量指标控制在很低水平并逐年下降,充分证明,当前实施的维修质量保障体系是可靠、有效的。

(四)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部先后建立实施了维修从业资格、职业资格以及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持证上岗比例不断提高。

2004年起,部会同教育部开展了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开辟了维修人才职业教育大通道,彻底扭转了过去“师傅带徒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行业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技能素质。

目前,全国每年新进入的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有效缓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维修人才不足、断层问题。

近年来,部建立了高技能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每年会同教育部,组织协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行业技能大赛,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维修技术专家脱颖而出,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行业、鼓励从业人员刻苦钻研树立了榜样。

福建省有效实施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人员队伍技能素质显著提高,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5%,超过国家标准。

云南省将维修技术人员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大专班,维修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黑龙江省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树立职业操守意识,有效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和形象。

(五)行业诚信建设初见成效。

2006年,部印发了《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
法》,明确了质量信誉等级标准、考核程序、监督管理等一系列要求,全面开展了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成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企业自愿参评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诚信企业比例逐年提高,北京市企业主动参评考核率达到85%,A级以上企业达到90%以上,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部组织实施了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达标工程,使维修合同、价格公示、工时费与材料费分项计算以及出厂合格证制度得到普遍落实,消费信息更加透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辽宁省将质量信誉考核纳入省政府“信用辽宁”建设体系,将考核结果融入省政府信用平台,强化了考核结果对市场诚信的引导作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放心消费创建办公室联合开展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公务用车维修采购招投标的重要依据。

(六)行业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针对我国汽车维修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主动作为,不断加大政策创新,有效提升了行业治理能力。

北京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汽车喷烤漆房、举升机等重点设备认证准入制度,夯实了行业安全发展基础。

江苏省积极开展“绿色汽修”创建工程,编制发布了《绿色汽修指导书》,大力开展试点示范;重庆市引进国外先进维修车间环境管理系统,并在全市积极推广,有效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

河北、辽宁、吉林、上海等省市探索
建立了覆盖本行政区的汽车维修救援体系,保障了广大车主顺畅出行。

广州市探索建立了机动车排气污染强制维护制度,制定了《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管理办法》,有750家一、二类维修企业建设成为汽车排放专业维护站,有效推动了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杭州市全面加强机动车维修和配件管理,建立实施了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配件流通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对防控假冒伪劣配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顾近年来行业发展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放开市场。

多年来,部坚持“放开”、“搞活”,不断创新政策,在各行各业中率先以行业标准形式公开、规范了行业准入条件,有序放开了市场,构筑了我国汽车维修业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市场格局,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了维修市场蓬勃发展,服务特色日渐鲜明,满足了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维修需求。

实践证明,正是得益于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较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部门得以较少的行政手段和行政资源投入,促进了市场体系良性循环,推动了行业快速平稳健康发展。

充分尊重市场、放开市场,透明市场准入,是否进入市场由经营者自行决定,这一
做法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改革方向。

二是始终坚持依法治理。

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加强行业治理和监管,严格对照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禁止经营资质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充分保护了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权益。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联合有关部门依法整顿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各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及时清退,净化了市场环境,促进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

把维修技术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源头之水,组织多项科技攻关,在汽车维修检测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形成了成套的不解体诊断检测技术装备、工艺规范,并组织多批次技术推广和示范应用,确保我国汽车诊断维修技术始终与国外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有效支撑了行业科技进步。

四是始终坚持便民利民。

坚持以人为本,深刻把握“服务”这一行业本质属性,大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惠及民生。

主动服务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合理布设网点,让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修车;积极开展阳光维修、诚信配件、质量服务月、汽车咨询服务进社区、义务问诊等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这些经验是我国机动车维修业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和遵循的发展方向,经验弥足珍贵。

机动车维
修业的发展成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战略部署的结果,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结果,更是全行业广大职工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有关部委,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及辛勤工作在机动车维修第一线的300万从业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集中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发展水平不适应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新要求。

多年来,汽车维修行业实现了数量规模上的增长,但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集约式、内涵式增长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不够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服务质量不适应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汽车生活的新要求。

当前,尽管维修服务总体上供给充足,基本满足了广大车主“修得了”的要求,但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透明、不诚信,维修前诊断检测不足,维修中偷项漏项,配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维修救援服务不规范、未形成体系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与能够让广大车主“修得放心满意”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
维修配件和技术信息垄断不适应市场公平竞争的新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和配件是支撑维修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

但因长期以来汽车生产企业对维修技术信息和维修配件实行“授权”经营,造成了汽车维修市场不公平竞争,成为制约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矛盾,亟待深化改革、打破垄断,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是行业监管方式不适应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目前,机动车维修业仍然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信息化应用不足、市场信用体系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能适应减少审批、强化监管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深刻认识机动车维修业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梦想”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换挡升级进入“新常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的攻坚期,将对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市场监管,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
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财税、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改革,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为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塑造一个全新的现代汽车维修市场体系。

当前,汽车市场改革明显提速,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部门针对汽车市场纵向垄断、汽车经销企业审批等问题密集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引起了社会及国内外汽车厂商的高度关注。

近日,部也联合国务院九部委出台了维修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促使维修市场开放度更高、竞争更加充分,将对我国维修业乃至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为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强大动力。

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时期,正在有效实施“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战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群众的出行机动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时期,也是汽车依赖逐步加深、汽车消费高速增长的时期。

目前,我国汽
车产销量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较目前再翻一番,维修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维修业的业态模式。

随着家用汽车持续增长,汽车知识更加普及,广大车主的维修消费观念更趋理性成熟,消费结构发生深刻转变,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汽车定期维护检测、个性化、品质化维修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品牌化、连锁化快修服务将倍受青睐。

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大,相应的维修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此外,我国各类道路交通事故车辆维修仍将占据一定份额,汽车救援服务亟待加强。

这些维修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及特征,必将对维修经营业态和服务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金融创新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全新活力。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日新月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日渐普及,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率,甚至对一些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将产生根本性影响。

目前看,汽车配件电商、线上线下互动式维修服务、远程诊断服务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为配件流通和维修经营模式的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
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提质增效的“第二季”,随着各地城市功能不断升级,维修业可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用地成本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支撑我国多年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也要求维修业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科技驱动型产业的转变。

我国持续多年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求维修业必须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对汽车排放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维修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展望未来五年,将是机动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必将成为我国机动车维修业大转型、大提升、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为此,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坚持以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发展维修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破解难题、满足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为动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着力实现行业的“一个定位、三个转变”。

一个定位,要进一步明确机动车维修业作为民生服务业的总定位。

当前,汽车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
普通人的交通工具,汽车维修业已成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行业。

三个转变,一是在行业发展方式上,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市场发育更加成熟,市场布局更加完善,市场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市场主体更加诚信规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对汽车后市场发展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真正把原先的“辅助业”做成“大产业”。

二是在服务质量上,要实现从粗放服务型向精准服务型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放心满意的汽车维修服务,真正做到“高起点,强服务”。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粗放管理型向现代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

深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尊重和把握市场规律,不断深化行业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政策和环境。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
9月3日,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环保部、住房建设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及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的方针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意见,顺应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时代呼唤,顺应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汽车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
求,顺应了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改革潮流,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对机动车维修业做出的重要顶层设计,为机动车维修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起来说,这是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反映部门特色、符合行业实际的好文件,分量很重,来之不易。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突出抓好以下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维修连锁、专业化经营。

要引导发展汽车维修连锁经营。

汽车维修业分布广、网点多、规模小,维修企业的网络化、连锁化经营有利于企业突破服务半径限制,有效聚合市场资源,提升企业效率效益,树立企业品牌,是维修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消费者而言,连锁经营是往往是享受较低维修价格、较高维修质量、较好服务品质的优先选择。

从国外经验看,连锁经营也是市场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重要经营模式,仅美国一家汽车维修连锁机构国家汽车配件协会(NAPA)就拥有13000多家连锁快修养护中心,年销售额超过360亿元人民币;德国博世(Bosch)汽车服务网络也在全球拥有15000家维修站,平均每天服务30多万辆汽车,年销售额约640亿元人民币。

相比而言,我国的维修连锁才刚刚起步,潜力巨大。

今年,部修订发布了新版《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标准,为维修连
锁开辟了专门门类,进一步科学设定了许可条件。

下一步,各地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积极营造连锁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鼓励连锁企业扩展网络;鼓励连锁企业在大型社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旅游景点服务区布设连锁网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打破汽车维修配件和技术垄断以后,将有效破除连锁维修发展的瓶颈约束,连锁维修业将会实现快速、乃至跨越式发展。

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推动维修业科学发展。

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维修。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根据指导意见要求,鼓励发展事故汽车、变速器、钣喷、汽车排放性能治理等各类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维修,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竞争水平。

要积极配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

要加强营运车辆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督促大型公交、客货运企业建立健全机务部门和维修机构,强化技术升级改造,严格把好道路运输安全车辆技术关。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推动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不断提高全社会汽车尾气排放治理能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大力加强行业诚信和品牌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